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即理:七情六欲比人性更重要在线收听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其实,“心即理”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归纳版、极简版,为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呢,因为所有的理,天理、真理,人生大道理,都在我心里,不在我心外,这些能让我们自由经营人生的理都在我心内,我还去向外求什么?


那么,由此可知,所谓“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理在我心里,心外没有理。

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声称,人世间有那么多“理”,我们的心都能装得下,恐怕还是应该向心外的事物上去寻求些理吧。


王阳明要他举例。此人就举例子说,比如孝顺的理,他在我们心外还是在我们心内呢?

王阳明问他,你孝顺父母之前可曾去向别人讨教过如何孝顺父母?

此人回答,好像没有。

王阳明再问,你可曾问过你父母,应该如何孝顺他们?

此人回答,这个何须问,用心去做就是了。


王阳明笑道,这就对了。孝这个理不在父母身上,自然也不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身上,只要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去用心,孝顺的理自然就出来了。如果这个理真在父母或者专家学者身上,那当父母去世或者专家死翘翘了,你为何还知道孝顺的这个理呢?由此可知,这个理就在你心里。


再比如,孔子没有提出“仁”这个理之前,很多人也在行仁的事情,如果“仁”这个理在孔子身上,那孔子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我们为什么心里还有个“仁”的理在呢?


一切你所认为的流传在世的天理、真理和人生道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只不过有人把它从心里变成了行为和言语罢了。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一些理就觉得很对,这是因为它和你的心是契合的,而之所以和你的心契合,是因为你心中本就有它。


比如,人人都喜欢忠诚这个理,就是因为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的心外什么理都没有,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中。

为什么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而不在我们心外呢?


这就要从朱熹讲起。中国儒家认为,我们的人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性,也就是人性,仁义礼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正能量,人性就是善的。不过,我们的心中除了这一部分性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情。所谓情,指的就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


朱熹认为,我们心中的人性是善的,善的就是符合天理的,但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却是可善可恶,毫无规律,不容易控制的,比如人往往会收情欲的控制而作出坏事,又往往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作出懊悔之事,但我们又能难控制它,找不到一劳永逸的方法,朱熹找到了,但这个方法简单粗暴,朱熹说,既然无法控制,那就把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从我们的心中祛除,只留下正能量的人性。


所以,朱熹主张的是“性即理”,也就是说,我们人心中只有人性是符合天理的,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不符合。


我们在前面曾讲过朱熹让你去心外格物,为什么他让你去心外格物,原因就在这里,他把我们人心中“情”的那部分祛除了,只留下了性,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就少了一部分,所以必须要去心外再格些理回来补充我们的心。


王阳明当时很不满意朱熹的一点就在这里:我们的心明明是完整的,你非要祛除掉一部分,去向外格点理回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所以,王阳明的主张是,人性符合天理,毋庸置疑,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它也应该符合天理,只不过我们要把它控制在中庸的位置上。所以,性和情,都符合天理,性和情组成了心,于是,王阳明提出的理论则是“心即理”。

性即理和心即理,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壤之别。


朱熹说它能通过一系列修行方式把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从我们心里祛除,如果他没有在胡扯,那人就成了毫无情感的机器人。理学家都讲究静坐克己,静坐的过程中,就是在祛除这个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但是,真的能祛除吗?

王阳明的看法是,情,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不可能祛除,理学家所谓的祛除,只是暂时掩盖,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摧残人心的制度叫太监制度,它背后的思想就是,想把一个男人的性欲祛除,用王阳明的说法,这只是在压制,你根本没有祛除掉,相反,一旦一个太监得势后,他做出的恶行要比正常人厉害十倍百倍。就是因为你压制了他的情欲,使他无法正常宣泄。


其实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要做成事,人性固然重要,但七情六欲、情感、情绪更重要。人性是指路牌,它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对的路,可我们要走向这条路,并且走到底,必须要靠情的力量。你对一件正确的事不付出感情,这件事虽然是正确的,你也无法把它做成。我们心中的情感,是让我们奋发向上的催发剂,你投入多少感情,决定了你在正确的路上能走多远,走的有多好。


比如在我们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用的是情感,情能动人,情能感人,如果你和人赤裸裸的谈人性,它固然是正能量,可由于没有情感的润滑,你终究得不到对方的心。


承认适度的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符合天理,就意味着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欲望恰好是人能创造伟大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需要别人的帮助时,我们承认别人的欲望,就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直奔主题:我能满足你什么欲望。有人有成名的欲望,有人有发财的欲望,也有人想做圣人的欲望,这些欲望只要处于人性的指引和监督下,那它就符合天理。掩盖它,甚至想祛除它才是违背天理。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大致明白了,王阳明为何说“心即理”,也就是说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不在我们心外。


原因就是,我们心中有个指引我们走正确道路的人性,不需要心外之物的指引,又有个帮我们推上正确道路的七情六欲、情感,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你走错路,人性会理性的纠正你,你停滞不前,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会充满激情的推动着你,帮助你走。


人靠心做事,一旦用心,万事可成,而成的事就是理的展现。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呢?你还需要去心外求吗?


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事,不是因为智商,而是因为用心不够。或者说,虽然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投入的情感不够,一旦情感不够,他就会向外求,试图通过外部的力量,这外部力量在他看来就是成功经验的理,用这种理来解决情感缺失的问题,但如你所知,这很难成功,而且也没有必要。


明白了心即理这个理论,就要运用它,我们如何正确运用心即理这个伟大理论呢,需要从它的衍生概念入手。“心即理”的第一个衍生概念就是“心外无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即理与性即理
《五峰先生胡宏》舒大剛編(1997)
天理与儒家人类本质论(江淮论坛)(沈顺福)
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朱熹与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宋明理学两大宗师:王阳明和朱熹眼中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