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流传深远的十大俗语正源辨析(二)
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也就是说集思广益出智慧,是一个褒义语。不过这句俗语有许多变体,褒贬不一,例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两个臭皮匠,也顶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vs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胜似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搞定一个诸葛亮。
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
没有臭皮匠,遍地诸葛亮。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又怎么和皮匠扯上关系的,下面有几种解释:
        一是《字海拾趣》中的解释:这则俗语来自江南乡间的“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猪革梁”指旧时,为使鞋子结实和美观,在鞋面上镶制两条猪皮包边的竖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劣等皮匠一人做不好这样技术较高的活儿,人们就用“三个臭皮匠,凑成猪革梁”讥讽蠢笨之人,“猪革梁”音似“诸葛亮”,俗语就被误传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皮匠”指皮影戏表演艺人。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时也兼为皮影戏的表演者。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戏是较常见、并且较难演的皮影戏剧目,在民间很受欢迎。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纵,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诸葛亮)动作比较简单,操纵时只要用竹棍顶一顶就行了,而武将的动作十分丰富,要有娴熟的手上工夫,运用推、挑、拈、擦等丰富的技巧才能灵活表演。一般一个人可以操控一个皮影人物;表演技术娴熟的皮影艺人称为“把式”,他们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都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新手或者门外汉(臭皮匠)来说,要有好几个人才能操控一个简单的皮影人物。于是,就有了像“一个老把式,推挑三结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意思是一个高手可以胜过n个菜鸟。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讹传,却变成了今天的这样截然相反词义。     

    第三一种是故事传说: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但是,把三个皮匠称为臭皮匠,这个臭字,有些令人莫名其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连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臭皮匠是什么人,为什么能顶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由来
【10个被误传多年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指“副将”。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是“舍不得鞋
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还是“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