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教与学方法的探讨(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金匮要略》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目的]提高中医学经典课程《金匮要略》的课堂教学水平。[方法]总结和探索5种《金匮要略》课堂教学思路,分别是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基于病因病机的教学讲解法、基于理法方药整体性的教学讲解法和基于医案学习的教学讲解法。[结果]整合5种《金匮要略》课堂教学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金匮要略》病-证-方-药体系的认知,又能突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中医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结论]《金匮要略》的教学和科研是一项时代的重要课题,需要重视并积极提高。

关键词:金匮要略;教学方法;中医学;理论研究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群的重要组成课程之一。本教研室承担54学时和72学时的中医类专业教学工作。由于《金匮要略》成书较早,成书于东汉末年时期,但是该著作的发现则在北宋时期,并且研究的起步较晚。《伤寒论》的研究起步在东晋时期,以王叔和为代表,而《金匮要略》的研究起步则在明代时期,以赵以德为代表,并且一直以来研究《金匮要略》的学者较少[1]。所以,有人说,研究仲景学说的著作有3000余种,医家600余家,但是以研究《伤寒论》为主。所以,怎么研究《金匮要略》,怎么将《金匮要略》进行教学,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玆抛砖引玉,将近期的思路向大家分享。

1.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

中医学专业的学习注重“童子功”,即重视青少年时期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原文背诵,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也是同一个道理。在“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启示下,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这个方法的具体思路是,设定背诵《金匮要略》原文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背诵原文获得《金匮要略》课程的平时分,分值设置在10-15分之间;同时,在课堂教学讲授中,突出原文的讲解,必要时还可以配合中国传统的“吟诵”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背诵、记忆中医经典是基础;而吟诵,则是发声读诵的艺术。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中医元典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可以获得传统医学及人文相互融通的学习感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医学经典诵读转化为吟咏性情。学生在真正形成吟诵习惯以后,并不觉得学习经典是一种负担,他们反而会饶有兴味地探求更多中医经典知识,从而完全进入中医元典的学习当中,由此,中医经典的教学就具有了活的灵魂。如《金匮要略》指出“有未至而,有至而不,有而不,有而太,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而不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而太过也。”以“至”、“甲子”、“少阳”和“温和”为例,这些字眼在此段话中多次重复,构成一定的声韵,这对学生的背诵是有益的。当然,正是由于这些字眼的大量出现,使该段文字的逻辑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其次运用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明确该段文字的内在逻辑关系[2]。理解是记忆和诵读的基础,而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吟诵,又可以反过来加深理解,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这些疑难段落看似阻碍了教学的开展,实则只要运用好教学讲解法,让学生对中医经典有了更好的理解,再辅之以吟诵和记忆,则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节奏会得到更快提升,其效果较过去也会有明显不同。

2.基于病因病机的教学讲解法

中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所谓的辨证论治又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为主要体现[3]。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本质是辨证论治,临床的证候是病因病机的外在表现,这时候通过对证候的分辨,就可以由现象深入到病因病机本质。所以,在进行《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病因病机的讲解,突出病因病机的临床意义,让学生掌握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观念。如张仲景将“妇人之病”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种,为“虚”、“积冷”和“结气”三种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虚”以脾肾阳虚为主,虚则寒由内生,寒性主收引,导致肝血寒凝,气机不利,“虚”是寒的本,寒是“虚”的标,寒进一步发展即为“积冷”,“虚”是气滞的本,气滞为“虚”的标,气滞进一步发展即为“结气”。脾肾虚寒,肝血凝滞,虚寒是导致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这和《素问·离合真邪论》所指出的“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是一致的。所以,张仲景认为“虚”、“积冷”和“结气”是导致常年经水断绝的病因,三者不仅仅伤害“胞门”、“经络”,更会引发病在肺脏之“肺痈”、病在脾胃中焦之“寒疝”,病结日久更成为“形体损分”之虚劳病,其证候表现为“肌若鱼鳞”,这可以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大黄蟅虫丸证得到印证。由上述可见,病因病机的教学,可以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这些姊妹学科相结合,将其中相关的一些理念讲得更清楚。对于疾病的认知,低年级学生往往易受西方医学观念的影响,而不太容易进入中医的语境,这已是当前存在于中医院校学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现代文化语境的浸透下,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多受西医的影响。中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疾病概念也与社会通行的看法相似;而在成为中医专业的大学生以后,他们突然面对这样一个较为陌生的语境,主观及客观方面都会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因为中医经典的语言载体,是古代汉语,特别是含有中医知识内容的古文;中医经典的人文层面,则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中医经典的形而上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国古代思想。这就与西医的学习截然不同,举例而言,尽管西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西方哲学后可能会更好的指导其所学,但即便不学这些哲学的内容,对其专业也没有太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与西方的学科思想有着极大的共通性,由于学生自幼即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其中的那些西化理念始终都在潜移默化中为西医的学习助力。相比之下,上述中医专业学生所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实则确有其因。因为这些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后,要重新补充古代汉语、古代哲学及古代文化等一系列的知识,且无论古汉语亦或古代哲学,均有着极为特别的体系和语境。学生初学这些内容,会感觉隔阂较深,假如这些学生还保持着原先的思维,不肯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概念,就始终进入不了中医的逻辑及语境。这正是不少中医专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厌学情绪的原因。对此,教师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应实实在在弄清楚学生到底在哪些环节“卡壳”,按照中医的理念认真帮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入中医专业的学习状态。

就病因病机的教学而言,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入《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知识的联系及论述,要让学生意识到《金匮要略》这方面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如上所举之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与《素问·离合真邪论》关于病因病机的论述可以相互印证,这样就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于之前没有这样思考过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尝试进行联系和思考;已有过这种联系思考的学生,教师则应引导他们想得更深一些。另外,《金匮要略》的病因病机,均有着特殊的内在逻辑与语言表述形式,教师要认真讲授、反复强调这些传统中医的根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确定病因病机的出发点就和西医不一样,而从这一点出发,中医具体所划分的疾病类项,更需要学生好好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在病因病机的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习惯。将学生引入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当中,从而全面提升《金匮要略》的教学效果。

3.基于理法方药整体性的教学讲解法

在对《金匮要略》原文背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基于病因病机的教学讲解,已经能够初步领悟张仲景原文的弦外之音[4]。如寒极则热郁于内,虚寒为本,郁热为标,此为“或结热中”的病因病机,若虚寒不解,入脏,则为“与脏相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可堪作为虚寒积冷重证的病因病机注脚。在《金匮要略》教学的初期,通过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和基于病因病机的教学讲解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金匮要略》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学习是“理-法-方-药”同时进行的,而非割裂的四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也是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理-法-方-药”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在此毋庸多说,试举2例。其一为有主体条文,但缺方药的“肝着”病,《金匮要略》指出,“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该病证的病因病机本质是因情志所伤或寒热失调导致肝经气血郁不行反注入肺而引起的临床病证,张仲景认为“旋覆花汤”能够对治本病证,但是该方剂并不在《金匮要略》中记载,清时代的《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了叶天士辨治“肝着”的“络方”,组成是:旋覆花9g,红新绛5g,当归须9g,柏子仁12g,光桃仁9g,青葱管8根。该方正好补充了“旋覆花汤”,使《金匮要略》的课堂教学得到理法方药整体性的体现。理法方药的整体观,可以通过联想教学法获得。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去联系、去思考,通过整合所学内容,找出其中的合理关联,不断确认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从而逐步摆脱孤立记忆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在接触《金匮要略》初始,就被引导到一个相对融通的学习途径。此外,联想教学的过程,又是充满灵性的,“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既“有法”也“无法”,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求知引导人,要有教学艺术和教学激情,要能够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联想思考的求学状态,仍举上例中《金匮要略》以“旋覆花汤”能对治本病证,其中能联系到《临证指南医案》叶氏“络方”加以补证,这样不但将已学知识激活,而且又获得了更为整体性的认知,对促进中医整体观很有帮助。反过来试想,假如不能联想,特别是不能创造性地联系思考,那么学生即便背的再多、记的再牢,其学习也是死板的、没有灵性的,其中医之路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总之,教师应当基于理法方药的整体性去为学生作讲解,其中整体性观念的讲解,可以通过联想教学法获得,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进行联想思考,这种环环相扣、节节激活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学生在《金匮要略》课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4.基于医案学习的教学讲解法

上述已经列举了《金匮要略》教学方法研究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由于《金匮要略》成书较早,成书于东汉末年时期,但是该著作的发现则在北宋时期,并且研究的起步较晚。相关的条文和方药都很难短时间得到充分的理解,纯粹的课堂教学讲解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所以,有必要同时运用基于医案学习的教学讲解法,而且配合中医学的“三因制宜”理论,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案例教学法是全球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法之一,在这一教学法当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不是单纯以学问传授人自居,而是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则在形象的环境中,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索、展开尝试。中医学的医案学习与案例教学法有着极大的共同性,在教学中也借鉴了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同时,在“三因制宜”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医案教学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笔者在贵阳中医学院进行中医学的相关教学,所以引用医案有必要参看当代贵州地区名中医的临床经验[5]。这样既能以今通古,即以当代名医的经验启发对中医学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条文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地区风土人情的认知。如已故贵阳中医学院名中医袁家玑擅长运用复脉定痛方治疗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临床证候表现为动辄心悸,胸闷心痛,倦怠乏力,面白肢凉,舌质淡紫,气虚血瘀痰凝证。该方的方药组成:炙甘草12g,党参18g,桂枝9g,瓜萎壳(皮)15g,薤白10g,丹参15g,川芎10g,红花7g,延胡索10g,广木香9g。通过对袁老复脉定痛方的分析,可以知道该方脱胎于张仲景之炙甘草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该方中炙甘草、党参益气复脉,桂枝温阳,助血脉的通行,瓜蒌皮、薤白化痰,丹参、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广木香理气止痛,综合来看,全方补虚泻实,痰瘀并治。通过地区名中医医案的学习,整合了基于背诵原文的教学讲解法、基于病因病机的教学讲解法和基于理法方药整体性的教学讲解法。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金匮要略》病-证-方-药体系的认知,又能突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中医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施教过程中间,高校教师应当是学生探索活动的见证人,教师将学生引入乡土医案所设定的典型语境,他观察到学生开始思考,并见证了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努力过程。由此,《金匮要略》课的实证教学才能够落到实处。

5.基于脉象体悟的教学讲解法

上述四种教学法,已经涵盖了《金匮要略》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但还应当看到,中医教学属于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过程,这对于《金匮要略》的教学而言也不例外。《金匮要略》的教学法,不应止步于这四个方面;而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激活,则不能不结合脉象与《金匮》文献互证这一教学方法,真正把《金匮》教学引向深入。

对脉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犹如一个关键性枢纽,能将《金匮》与临床实际很好地连接起来。假如在《金匮要略》的讲授过程中,逐章插入与之相联系的脉象辨识内容,那么学生在学习《金匮要略》初始,就能很自然地进入到一个活的临床实践环境中。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兼顾了中医学习的整体性和灵活性,同时将《金匮》文献与临床实际对接起来,无论从专业素质的养成及训练方面,还是从进入《金匮》学习的起点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该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是结合《金匮要略》条文,对每条脉证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将仲景的脉象更加细致清晰地表现出来,并引导本科学生在平时跟诊抄方时,要形成相应的脉象思维习惯,从而有利于学生对《金匮》的学习与体悟[6]。  

更进一步,对于一些在理论上有求知欲的学生,教学中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个学习单元,使他们从概念上明确,中医脉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繁入简、由博返约的螺旋上升的漫长过程,众多医家在临床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对脉象的分类、选择、统一命名及分别确定其诊脉意义等脉学本身的学术研究和发展,也更为客观、严谨和科学[7]。而仲景脉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中医内伤病理论的认识,也需要结合《金匮》与脉象,才能把问题讲述清楚。

以微脉为例,《素问》:谓之小。又言:气血微则脉微。 《伤寒论·辨脉法》: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脉经》:微脉,极细而耎。或欲绝,若有若无。微脉,即按之极微弱,重按无明显起伏,若有若无的状态。脉的搏动是依赖阴血的充盈,阳气的鼓动。若阳气虚衰,脉失气之鼓荡而无力,气机无以出,则脉位沉;若血虚不能内守,气虚不固而外越,此时则脉位浮,气机运行出强于入。然而仲景脉言微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它是一个形容词,有略微的意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微脉。所以,微脉的脉象要素可总结为:脉极无力,脉体极小,脉体极细。这样的梳理和总结,无疑是为本科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体悟基础。

6.总结

《金匮要略》的教学和科研是一项时代的重要课题,需要引起高校教学界的足够重视,对《金匮要略》的认识和讲授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中医院校一线的教职工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应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金匮要略》时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并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经典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既精研《金匮要略》教学,同时也以学生为本,将《金匮》之学发扬光大。未来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还应该整合互联网资源和临床实践资源,以祈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参考文献:

[1]张世霞,李聚林,吴晋英.因式推论法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尝试[J].中医教育,2018,37(01):47-49.

[2]苏联军,肖碧跃,谢雪姣,等.金匮要略背诵软件在条文背诵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79-181.

[3]李宇铭.张仲景的病因分类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09):1061-1063.

[4]张建荣.《金匮要略》理法方药渊源及特点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04):10-12.

[5]刘丽娟,刘清平,陈光星,等.《金匮要略》教学医案引入技巧小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09):58.

[6]温世伟,贾春华.中医理论的“象隐喻”[J].中医杂志,2018,59(24):2071-2076.

[7]闫伟,刘明,齐向华,等.从生物流体力学角度探讨脉象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278-428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曼之亲传医案精选》系列课--通降阳明法与叶氏茯苓饮第一讲
中医诊断学之绪论笔记整理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
中医书如何读法?什么是“七重读法”?
中医骨伤科简介
58种中医内科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