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发富 | 追寻烈士的足迹


 也许,他算不上是座山岳,但他绝对是块磐石;也许,他算不上是个伟人,但他绝对是个巨人! 

清明,我在追寻着他。 

庄严高大的陵园门楼,切断了市区的噪杂和喧闹,演化成了生与死之间的一座永恒的界碑。跨进门楼,苍松翠柏、肃然沉寂。拾级而上,气势恢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蔚为壮观,一如烈士们的革命精神耸入云天。穿过纪念堂,我轻步来到了烈士们的栖息之所。这里,松柏葱郁葳蕤,绿草芳香滴翠,宁静而又安适,偶有鸟鸣清脆,给这安静的世界吹皱了一层涟漪,一排排烈士的忠魂就静躺在这一方方绿茵之中。我屏住呼吸,脚步虽然凝重,却悄无声息,我怕我的脚步声惊扰了烈士们的酣睡。我在苦苦寻找着,寻找这位极具传奇色彩而又特殊的英雄。 

他的名字叫朱金山。他的勇猛曾使日寇心惊胆,他的气魄又让鬼子敬若神明。他是中国民族之魂,更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英雄。 

1938年4月,朱金山和他的500名战友架云梯登城楼夜袭济源县城中的日本鬼子,由于鬼子防范慎密,派去的工兵干掉哨兵后怎么努力都没能打开城门,直接影响了后续部队的入城。这时,狗吠声惊动了驻扎在城内日本鬼子的大部队。狡猾的日本鬼子首先炸毁了云梯,然后用密集的子弹切断了后续部队的跟进。面对前有装备精良的3000鬼子的虎视眈眈,后无逃生之路的危险境地,进入城中的勇士们犹如蚂蚁掉进滚烫的油锅中,可想而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但是,他们无一人屈服,无一人退缩。他们打完了数量有限的子弹就去上刺刀,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豪气,强烈地震慑着呲牙咧嘴的敌人。敌人恼羞成怒,调来重机枪肆无忌惮地朝他们扫过来,很快,一批批战友倒在血泊中,英雄的鲜血顷刻间洒遍了大街小巷。与其如此挨打不如赶快找掩体进行反击。于是朱金山和剩余战友躲到了城东北角的鸿福寺内,依靠厚实的墙体当掩体,伺机发起拼杀,于是,时不时有鬼子倒在白刃之下。吃了亏的鬼子又调来了炮兵,随着隆隆的爆炸声,鸿福寺尘土蔽日、狼烟滚滚。炮声过后,朱金山从瓦砾中钻出,他仔细寻找,才发现只有张鸿岐还是个活人。有人说,最艰难最无奈的时候才是人最轻松最乐观的时候。事实也正是这样,两位英雄深知死神就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他们毫不顾忌,竟然悠闲地打起赌来,比赛看谁砍的鬼子多。他们在一截断墙后静静看着鬼子靠近,张鸿岐首先一跃而出与敌人展开了血刃大战,一群鬼子吓得魂飞魄散,有纷纷逃离的,有成了刀下之鬼的。就在这时,一声枪响,张鸿岐应声倒地,口冒鲜血。朱金山大声问,杀了几个?此时的张鸿岐己无力回答,伸出一只手,把拇指和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表示七个。朱金山大吼一声,兄弟,你先别死,看我的。他挥起大刀冲向敌群,左右开弓,猛砍猛杀如入无人之境,鬼子的尸体顷刻间横七竖八倒了一地。就在他勇杀十四个鬼子后,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心脏,面对死亡,他刚毅的脸上却露出了笑意。   

就在几天后,日军仓皇撤离济源县城。朱金山所在部队囯军991团的兄弟们在打扫尸臭熏天的战场时,意外地发现鸿福寺废墟中多了两座坟包,上面分别竖着剥了皮的树干做成的木牌。正面写着“中国军队无名英雄之墓”,落款“昭和十三年井山部队森田队建”,反面简写着此次战斗的概况。国军营长意恐日寇有诈,命人挖开坟墓,通过甄别遗留物和战友们的辨认,确认了杀死鬼子十四人的是朱金山,杀死七人的是张鸿岐。事迹上报给了国军军长,军长饱含热泪感慨万干,命人刻石碑立于坟头,以表永久纪念,碑文是“对倭抗战济源之役军民殉难纪念碑”。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岁月之流逝,这场壮烈的场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座纪念碑也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了。终于,在时隔七十多年后,被济渎庙文物管理处的李书磊意外发现,现立于济渎庙的东侧。 

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想去探访鸿福寺的遗址。鸿福寺在哪?资料显示在东门内不远处。据说,自那场残酷的战斗后,炸毁的鸿福寺一直没有重修。 

古老的济源县城,自隋朝建城以来,就有着高大的城墙,城墙以黄土夯实而成,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一直到明朝,城墙才用青砖垒砌,并在城墙顶面依次砌了一圈凹凸的垛口。县志记载,自唐宋道教兴起后,人们嫌弃县城东门风水犯煞,便把门移到城墙东北角了。所谓的东门实则成了第二个北门。理由很简单,因济源县城三面环山,唯东门门外一马平川,为防脉气从西边高高的天坛山流入城内后再从东门流走,故封了正东门,风水学上这叫聚气。至于古城墙在今日的什么位置,墙围又有多长?资料上说,就在今天的东至文昌路,西到汤帝路,南至济水街,北贴蟒河边。绕古城墙一周也就5里多路程,和我们今天晨练时跑的路程差不了多少。现在想一想,古老的济源县城小巧得实在玲珑,仿如半亩方塘。 

淸明节后的第二天,我怀着一腔的崇敬和仰慕,迎着温暖的丽日和满目的苍翠踏上了寻找鸿福寺的路程。躲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我走在东门桥上。东门桥又叫望春桥,是一座有八百年历史的古桥。八百多年来,东门桥曾遭受过多次破坏,最后一次是抗战期间国军为阻止日寇侵入县城炸毁了此桥,如今,望着重修后的东门古桥却怎么也体会不出它古老的韵味来。穿过东门桥,前面应该就是想象中的城东门了。然而此时不要说城墙城门,就是想找到城墙上的半块砖头恐怕也难以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平整油亮的沿河步道和楼房林立的商家店铺。想想也是,城里的地皮寸土寸金,不会因为此处曾经是个寺庙的遗址而让它空闲着,也不会因为此地有座坟包而丧失了它的经济价值。当我向周边人询问鸿福寺的遗址时,有人说,听说过,具体在哪说不清楚。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 

面对寻访无果,我有点灰心丧气。转念一想,不对呀,我虽然没有找到烈士牺牲的地方,但我却得到了烈士们遗留给后人的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斗志。这不正是我要追寻的烈士足迹吗? 

在这次追寻烈士足迹的途中,有一个疑问一直像石头一样沉在我的心底,百思难得其解,曰本鬼子为何要厚葬他们的死对头呢?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有人说这是日本鬼子的良心发现,这个说法我压根就不相信;也有人说日本人自古就崇尚英雄,这个说法我沒有考察过,也不确信;还有人说日本鬼子都很迷信,害怕恶鬼缠身。总之,人们纷纷述说着自己的猜测。我却想起一个伟大的人物来了,或许答案就藏在他的身上。他就是受全国人民敬仰的杨靖宇将军。杨靖宇将军有着与朱金山烈士同样的遭遇。他是东北抗联总指挥。在部队被打散、山林降暴雪、粮尽弹绝、叛徒告密的恶劣情况下,他卧冰藏雪、嚼树皮、吃草根、呑棉絮十多天,仍然不屈不挠地与日寇抗争,直到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这是何等的壮烈!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残忍地铡掉他的头颅,以贺胜利。这还不算完,敌人又凶残地剖开他的腹部,取出胃囊,研究起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屹立不倒、威武不屈。当胃囊中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在鬼子面前一览无余时,鬼子头目吓得差点昏厥过去。这哪里是草根棉絮,这分明是一束昭示着正义和民族气节的神光,给了邪恶凶残的日本鬼子当头一击。为了掩饰内心做贼心虚的恐惧,日本鬼子不得不用“慰灵祭”的方式为中国军人厚葬,一是被中国军人的民族血性所震憾,二是为自己凶恶丑陋的灵魂找点安慰。这,就是恶狼欺软怕硬的本性。 

山之所以高大,是因其不畏高空的寒冷以及雷鸣电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着不畏强暴的民族血性。历史鉴明,我们的民族只有自身强大了,周边的狼虫虎豹才不敢近身!让我们再一次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杨靖宇、朱金山、张鸿岐,当年,国家民族沦亡危机之时,是你们子弹式地把自己推向了中国革命的枪膛,你们抛头颅洒热血铺就了国人今日的幸福大道,你们光辉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你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大踏步向前!

作者简介

邵发富,河南济源人,退休教师,现赋闲在家,弄孙为乐。曾长期从事文体教育工作,文学、艺术多有涉猎,故每有所感,便诉诸文字,杂文、散文尤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0壮士战济源全部牺牲,其中一名战士被日军尊为“军神”
济源市民自发寻找77年前与日寇厮杀敢死队烈士后人
“敢死队”的小兵,狂杀14名日本鬼子,死后77年才找到他的后人
清明节祭典先烈活动纪实 | 晴朗天空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回望“红色足迹”的感动
【老兵原创】我们从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走来 文/张金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