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志国​ | 老院那棵枣树

抖音短视频中,一望无际的枣园里,树叶已经落尽,一颗颗大枣像一盏盏红灯笼挂满了小树。树矮矮的,和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一位手持竹杆的年轻人正在打枣,杆到之处,枣落如雨。看着这丰收的景象,不由想起老院的那棵枣树来。

老院住着我家和我的大爷(祖父辈排行老大的堂爷爷)家,两户十几口人,小孩子七八个。四间堂屋伙山建造,每家两间。东屋两间是大爷家的,我家有西屋三间,中间是个空场。两家关系非常融洽,谁家改善生活做好吃的互相分享。我清楚地记得,父母亲每次赶大集逛庙会回来,总要给我老奶(大爷的母亲)捎回来点水煎包面包火烧之类的小吃,当时也算美味佳肴了。老奶有糖块饼干之类零食也常常喊我们堂兄弟姐妹过去,让我们尝尝,免得大家眼馋。

那棵枣树长在老院的西南角,粗大的树干下端几乎挨着西屋的南窗台,皱皱巴巴疙疙瘩瘩的树干上部弯曲着伸向院中的空场,好像一把张开的曲柄大伞。它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欢乐,年幼的我搬一把椅子放在窗下,就可以抓着木窗的栅栏,轻松地爬上窗台,然后站在窗台上抱着粗糙的树干,爬上枣树坐在三叉股处。小时候感觉坐在那里很稳当,特别是夏天放暑假,拿一本小人书翻看,既凉快又没人打扰,很得劲。有时喊几个小伙伴在树荫下玩战方、跳方格、摔哇呜;有时把粗绳子攀在树枝上,绑个窄木板,坐在木板上荡秋千;有时在院子里玩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大爷读过私塾,农闲时就戴着老花眼镜,坐在院子里看竖版线装书。心情好时,也会给我们讲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古记(就是故事)。有一次他讲了这样一个和枣树有关的传说:古时候中原一带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大禹带领群众劈山修渠,把水引流入海。老天爷(就是玉皇大帝),看到大禹为治理水患,起早贪黑不消停,三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看看妻子儿女,整天两腿泥一身灰,累得面黄肌瘦,形影憔悴,深受感动。立即派南极仙翁送给大禹一些红色果子,保养身体。南极仙翁告诉大禹,此果常吃延年益寿,内有种籽,可生幼苗,早早种下,福佑众生。大禹吃后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体力大增。于是亲自把果子的核埋在地里,并留下记号。第二年春天真的长出来一片带刺的小树林,秋天还结了很多红色鲜果。大禹记着南极仙翁说的“早”字,就把这种果子叫做“早”,并让百姓收集种子广泛种植,补充食物的匮乏。后来“早”逐渐演化作“枣”。至今民间仍在流传“日食仨枣,长生不老。”

据考古发现,枣树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种植历史。除了种子以外,枣树可以通过嫁接扦插断根繁殖。古诗云:“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枣树适应性强,房前屋后路边沟旁均可生长。枣既是一种美味的水果,也是一种药材,还可以制成枣干枣馍蜜枣等各色食物。西周时期人们就会利用红枣和稻谷发酵酿酒饮用,求取长寿。对此,诗经《国风》有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母亲告诉我,那棵枣树比我的年龄还大,它是上天的恩赐,自己从地下长出来的。现在想来,或许是别家枣树的根须,或许是鸟们吃下大枣拉出的枣核,生发出毫末之微芽,渐渐拱破地面来到我家,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艰难,且未被家人当做杂草剪除,最终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享受它的硕果累累,何其有幸!

每年冬去春来,杏花桃花梨花你方唱罢我登场,娇美的身姿在和风细雨中争奇斗艳。枣树不急不躁,静静地沐浴着大好春光,好像还在冬眠。院子里的椿树榆树早已绿树成荫了,枣树兀自淡定地伫立在墙边,依旧倾斜着光秃秃的身子,树枝上的芽蕾还在睡大觉,仿佛不曾听见春的召唤。直到要种棉花了,它才吐出嫩黄的小芽,渐渐长成卵圆形翠绿的叶子,小麦快要熟了枣花才盛开。秋天到了,满树压弯细枝的青果逐渐发黄发亮,最后变成红彤彤的大枣。枣子红透时,正是家人团圆相聚的中秋时节。

农谚说:“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小孩子们嘴馋,每当看着发红的枣子挂在树梢,总忍不住要想法弄几个尝鲜。记得有一年枣红圈时,几个小朋友趁我家院子里没人,去“偷”枣,恰巧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并不责怪他们,还说树上枣稠,多摘一些,拿回去让全家人都尝尝。每年收枣时,我总是自告奋勇上树摘枣子。摘不着的地方,用力摇枣树枝,下面用装棉花的大布单子接着,既防止摔坏又好收集。摇不掉的才用竹竿打。

在一般人的眼里,“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的枣树是丑陋的,米粒似的枣花是渺小的。枣花没有桂花的馨香,没有桃花的艳丽,也没有梨花的娇俏。可偏偏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比较喜欢枣花。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小满已过,麦子未熟之时,苏轼走进了一处乡村,路旁的枣树正在花期,米黄色的花悄悄开在那卵圆形的叶梗上,一簇簇,一堆堆。微风吹过,树叶翩翩起舞,把淡淡的清香洒满村道,也把枣花吹落,飘落的枣花窸窸窣窣地打在太守的衣衫之上。此时,春深夏浅,村庄里人们正在忙着缫丝,缫车吱吱呀呀地响着,有人把新摘的黄瓜摆在柳树的阴凉下叫卖。中午,转悠大半天,口干舌燥的太守,去农家讨碗水喝,顺便拉拉家常。这清新淳朴的乡野风光,让太守的心情分外舒畅,一首《浣溪沙》词涌上心头诉诸笔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蜜蜂也很喜欢枣花,它们的消息很灵通,花一开它们就飞来了,满树嗡嗡嘤嘤,仿佛哼唱着对枣花的赞歌。听母亲说枣花蜜很甜,忍不住悄悄爬上树去采几朵小花,嗅一嗅,舔一舔,有一丝丝的甜味儿,犹如吃到了枣花蜜。

记得小时候曾经问母亲,枣花为什么这么小?母亲说:“自古以来枣花就这么小,因为枣树不喜欢张扬。你看咱院里墙角那几棵月月红开的花大不大,可到秋天能结出啥果子呢?那花中看不中用,还是脆甜的大枣能让你解解馋吧?枣树木质坚实,可以打家具,也是做车轴的上好料子,古代有钱人家的马车,现在生产队里的牛车,车轴大多都是枣木做的。记住做人要学点真本事,遇事不慌不忙沉住气,不要显摆自己,就像枣树那样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事。”没想到小小的枣花丑陋的枣树还有这么深刻的道理,从此我不但喜欢吃枣,也喜欢上了枣花,经常为那棵枣树松土施肥浇水,每年吃腊八粥还要特意往枣树身上抹抹,给他增加营养,希望它结出更多又大又甜的果子。

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活条件的改善,老院显得越来越窄小,我们两家先后搬出了老院。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老院已经转给别人使用,院内那棵枣树也不知所踪了,只有琐碎的记忆一直留在心底。


作者简介

李志国,河南省社旗县饶良镇人,喜爱读书散步,现在社旗商务部门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璧美文】两棵枣树(一)
李可以丨家乡的特产
五招促枣树多坐果
【智慧背囊】枣树 人生
郑长春:老院三棵树
演乐胡同院里元明朝种的枣树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