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大禹治水与济源

         

大禹治水的故事,历史文献多有著述,史实与济源传说并存。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其父伯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探索治理洪灾的办法。鲧禹父子治水传说,在济源黄河八里胡同上下及“导沇为济”的济水流域最为生动形象。

一、大禹治水最大遗产是成就济水列渎

《尚书·禹贡》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禹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史籍。自此《史记》、《汉书》、《水经》及后来各代地理专著,无不以《禹贡》为依据。经中科院等专家实地考察,在王屋山晋豫交界处发现了“导沇为济”神话原型物。这里山崖上有一块五六米长的巨石横空出世,当地人叫它“石龙”。其后侧崖壁,光滑平整犹如一堵石墙,数十米高,上百米长,上面布满了横七竖八如网状的粗犷条纹,隐隐透出一种震撼力,十分壮观。当地人说这叫“鞭打岩”,文化人又称“禹王鞭壁”。附近群众传说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

大禹治水足迹遍布各地。《史记·殷本纪》载,商汤说禹修四渎,“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而四渎中唯有济水起伏不定,像一条云雾里的神龙忽隐忽现,是一条难以捉摸的神秘、神奇、神圣水道。《楚辞》说:“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原来大禹治水是以应龙为助才得以实现的。在垣曲古城,自古以来就有一条沇水,人们叫它沇西河。应龙导沇在地下潜行东流,当穿越西阳河到东阳河时,沇水就探出头来(那个地方叫索泉)顺山纵流。这违背了《禹贡》所载禹王“导沇水,东流为济”的指令。违令如何了得?禹王动用神鞭,强迫这条神龙继续潜入地下让水横着向东(那个地方叫横河。西阳河、东阳河显然只是地表水)流出王屋山。“导沇为济”是禹王从垣曲古城导来的,从此由河东到河内就出现了沇水、西阳河、东阳河、索泉岭、鞭打岩、横河、济源等一系列地名,可以确认这里就是大禹“导沇水,东流为济”神话故事的原发地。黄帝祭天以后,道家为了神化王屋山,又把天坛峰下的太乙池附会为济水之源,说济水是太乙池水穿越王屋山,在济源平川冒出了地面。

《禹贡》记载的济水河道本身就是个谜。古代交通阻隔,不便对河流做详细的科学考察。人们按照《禹贡》关于济水的论断,提出济水源流及入海的种种神秘说法,典型的不仅是沇水穿山过岭,还有伏地过河,时隐时现的“三起三伏说”:其一“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其二“伏地过河,而南出为荥”;其三“涌陶丘以北,断续出没”而入海。上述实际涉及三大流域:沇水、济水在王屋山流域;荥泽在嵩山流域;菏泽(泰泽)在泰山流域,其流均为山下涌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沇”的古字,像两水顺沟流,在下面形成一个水洼沼泽。《汉字源流字典》解释:水洼有渗透、穿越之意。在古人心目中,大概天下所有地下涌泉都可称作“沇”了。因此山西垣曲古城之沇水,被大禹利用神龙导为济水,穿越黄河溢为荥泽,在山东又涌为泰泽,最后东流入海,于是一条泱泱大河就这样在上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

《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上古时期,河东、河内、河南三河地区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从伏羲到黄帝的中华始祖活动地区。《竹书纪年》有:少康中兴“迁于原”,“帝杼居原”的记载,表明济源曾是夏代的都城之一。大禹以后夏启杀掉伯益,一改尧、舜、禹的“禅让制”为“世袭制”,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家天下”。这样一种变革,开始夏政权并不巩固,曾出现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杀后羿代夏的一连串悲剧。为了终止杀戮,恢复正统传承,少康联合其他部落灭浇复国,并借助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将夏都原城的济水开源拓流,成为中原一条独流入海的长河。尤以济水可饮用、可灌溉、可交通、可入药(如阿胶),不像其他江河那样源于高山峡谷,泥沙俱下,泛滥成灾,人们赋予它“清廉高洁”的君子之德。济水这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恩泽众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崇高美德。故白居易诗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尔雅》等载:济,齐也,中也。古时候“齐”通“脐”,引申为中央,济水即是“天下之中”的地脐之水,象征中华儿女与大地母亲之间的正统血脉关系。这样,在济水之源建济渎祖庙,又延及北海,建筑规模和祭祀规格都要高于江渎、河渎、淮渎三庙,享受天子之礼。并依据《禹贡》理直气壮推而广之,在中原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许多平地涌泉的地方,均称济水并建立庙宇,以致在黄河南岸原来济水流域的济南、济宁、济阳、兖州等地名,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大禹治水首先从黄河八里胡同开始

《史记·夏本纪》说:帝尧采纳四岳的建议,用伯鲧治水,九年不成。《列子·杨朱》载:“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这段真实的历史,在《山海经》里是奇异的神话故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相传尧帝的时候,确有天下发生大洪水,淫水横流,民不聊生故事。说伯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以堵洪水。用现代话讲就是堵水形成了堰塞湖。那么,羽山或羽郊在哪里?《山海经·中山经》有具体描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南望

渚,禹父之所化……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青要山在黄河中游的转弯处,南望可见
,指祭祀之地),还是畛水(新安曹村北和石寺南,在狂口注入黄河)发源青要山东麓。《山海经》记载的地形地貌与黄河八里胡同一带完全相符,说明羽山或羽山之郊就在此附近。伯鲧把息壤投放在王屋山与青要山之间,于是形成一座大山,人称鲧山。北岸王屋昆仑是黄帝天都,南岸青要山被黄帝作为密都,其间被鲧山堵塞,洪水淹没中间平原,天下成了泽国,危及仙山圣地。面对这种严重局面,舜帝只好在羽山之郊处死伯鲧。在《水经注》里,也引用《山海经》的记载予以肯定。

大禹治水的当务之急,是处理他父亲遗留下来的难题,当然首先要打开黄河中游的堰塞湖。禹开鲧山,这里就出现了一条八里长峡,又叫鲧山禹斧南岸九条黄色石带次第排列,蔚为壮观,好似凤凰展翅之九尾,故有羽山之称;又若出水芙蓉,俗名九蹬莲花栈。鲧禹治水有堵有疏,效果各异,但不以成败论英雄,八里胡同上边塔地村,有文塔、武塔,就是在向世人揭示这个道理。千百年来,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九蹬莲花栈,辗转有一罐。谁能得住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县。也就是会治水者治天下的意思。后来开出的鲧山泥土冲到下游,在坡头河中滞留,形成同样八里长的黄河大岛——西滩。息壤是天上神土,故黄河西滩能随水而长,永远不会被洪水淹没,成为万里黄河中唯一适宜人类居住的水上绿洲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们终于揭开了西滩随水而长的秘密:原来当水流遇到弯道时,会产生一个向心力。向心力的作用是把质量较重的物质推向中心,水流越猛,向心力越大。水利专家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作水流弯道原理黄河西滩的地理形势,两岸正好是向内环状弯曲,洪水暴涨时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将把大量泥沙卷向河心,这样就使得西滩越堆越高了。

黄河频繁的水灾是我国历代政府的心腹大患,为此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反复探索,又堵又疏,现在终于建成了“以堵为主,疏堵结合”(黏土堆石坝、激流冲泥沙)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禹鲧治水经验终于使黄河千年安澜,造福天下万世太平。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责编 | 王芳   编辑 | 玉川子   图片 | 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天宇:关于济水发源问题的思考
大禹到底治了什么水,值得后世人代代传颂?
《夏朝歷史》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历史古迹遗址
大禹治水所开凿的龙门山位置被确认
随州发现大禹的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