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中华赵姓在河南济源的三次重大发迹考
     济源地处中原腹地,中国600多个古老姓氏,其中20多个起源于济源;赵姓虽不在这里发源,却是三次重要发迹之地。

其一,赵姓始袓造父为周穆王御车,在王屋昆仑会见西王母,又“一日千里”返京平乱,展示的是他爱国、敬业的执着精神;赵衰忠心事主,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辛才被封为原大夫(也称原守),“居原执国政”,辅佐晋文公图霸中原,到了其子孙赵盾的铁腕执政、赵武的弥兵之盟、赵鞅的全面改革、赵无恤的三家分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都得益于赵衰祖上的敬业精神,有“改革与发展”的执政理念。赵衰及其子孙率先试行郡县制和土地私有化,不但促进了中华赵姓的发展壮大,而且推动了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发展进程。赵衰后裔赵匡胤的大宋王朝,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期军阀战乱局面,不仅尽快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宋朝延续中国400年。秦汉以来,赵姓逐渐形成天水、涿郡等多个郡望地。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海内外姓氏研究专家一致认为:济源是中华赵姓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发迹之地。过去说“天下赵姓出天水”,而天水赵公辅只是济源赵衰的直系十九世孙。因此,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发文批准在济源市设立中国赵姓发迹地研究中心,中华姓氏简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华赵姓简史》,也把济源列为天下赵姓第一郡望(即中华赵姓发迹地)。春秋时期,济源第一任县令赵衰的祖父为赵公明,由于赵衰治理有方,才使所辖的南阳地区“富冠海内”。赵衰去世当地百姓在其墓后设置财神玄坛庙,距今已有2600多年,故赵公明又称赵玄坛,大概这是中国古代所建最早的财神庙了。

一、受封得姓
1.造父御车   

       造父受封得姓为赵姓始袓,与他高超的驾车技艺有关。造父驾御,手握缰辔,马匹整齐和谐,步伐均匀,不论急驰慢行,都心怡气和。造父御马驾车从眼前瞬间消逝,令人叹为观止。御的本义是驾御车马,其中又有统治、掌控的意思。《淮南子》便以造父之御比拟君主治国,内得于心、外合于志、了然于胸、掌控自如。

周穆王姬满,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汲冢竹书》中记载有周穆王的传奇游历,史称《穆天子传》。当年周穆王想周游天下,身怀驾御绝技的造父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两乘八匹,造父挑选出上好的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命造父驾御新乘,东游沧海,西驰昆仑,四荒八极,无所不至。

在周穆王的游历过程中,最传奇的就是与西王母的会见。许多史籍都有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记载,而《穆天子传》尤为传神。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掌管着昆仑仙岛。《山海经》说,西王母穴居,形状威猛,因为所居的昆仑山在西方,故称西王母。在后世的流传中,西王母逐渐变成一个慈祥的女神。不论在神话故事还是历史典籍中,西王母居所都在昆仑丘,那里有瑶池、悬圃,美轮美奂。穆王见王母,见识了昆仑丘,也领会了牧民的要领。

2.昆丘王屋    

昆仑乃万山之祖。今天的昆仑山脉之所以这样称谓,完全是千古一帝汉武帝的钦定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张骞出使西域回朝后,述职时提到黄河之源的于阗南山,汉武帝以为黄河源头所在就是昆仑,遂将于阗的南山认定为昆仑山。当时司马迁对此曾提出疑义,但汉武帝一言九鼎,昆仑便从此张冠李戴移居青藏高原了。当代研究者如中科院地理学研究员华仁葵、中国社科院民族学研究员吴晓东、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伏元杰、青岛大学教授王湘辉、台湾中国口传文化学者金荣华等,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系统提出上古昆仑就在今天晋豫交界王屋山区的观点。

昆仑是一个有花有水,适宜人居,远非地处荒漠、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可比。综观各类典籍对昆仑的记载,昆仑主要有“增城”“悬圃”“瑶池”“醴泉”“天梯”等主要地理特征,王屋山区样样具备。

济源地处太行之南,黄河之北,古属冀州之地。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明确写到,昆仑在冀州,位于黄河以北距离砥柱山不远的地方。砥柱山,在河南三门峡。从砥柱山到王屋山,中间有析城山。《尚书·禹贡》说:“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古代《济源县志》里,记载王屋山附近有砥柱山、析城山,至今晋豫交界的砥柱、析城、王屋一脉相连,这便可以把上古昆仑圈定在王屋山附近。“昆仑者,地之中也”,在远古人们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中。王屋山是济水发源地,四渎之一。古时济即齐,齐通脐,济水被称为天地中心地脐之水。王屋山地处山陕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非常适合远古人类聚居,其山名也表明这里是上古王者建都的地方。那时的原住民以为自己所居之地就是天下之中,昆仑神山自然也在晋豫交界的王屋山区一带。

王屋昆仑山,也是西王母居住的神山。王屋山位于太行山西麓,又名王母山、女娲山,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北面的山腰有个洞龛,名叫王母洞,道书说王母洞“周回万里,潜通瑶池”。实地考察,王母洞确实有上下两层,互相通达,里面迂回复杂,深不可测。王屋山地区还有丰富的女娲、西王母、轩辕黄帝等中华创世神话传说,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认为,西周初期,王屋山周边广大地区散居着种族不一的戎狄,而在王屋山区,居住着一个古骊戎族。造父载周穆王所见到的西王母,很可能就是郦戎族一位美貌的女性统治者。

3.穆王都洛    

昆仑在济水之源的王屋山,成周在黄河南。穆王游见王母,是从哪里西行去了王屋昆仑呢?也就是说,周穆王时期的都城在哪里才可能西行。历史上西周设有两个都城,一个在西安丰镐,一个是东都洛邑。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西周时期,至少成、康、昭、穆四王均都洛邑。

周武王灭商之后,就设想建都洛阳,但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就很快去世了。后来周成王命召公前往洛邑查看风水,并派周公再次到洛邑测影复核,确认洛邑为天下之中,就是为了“四方进贡道里均”,便于诸侯进贡,遂正式营造成周城,于是洛邑就成了周朝的都城(即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据出土的西周金文记载,洛邑建有成周大庙、康宫、康昭宫、康穆宫等成王以后诸王宗庙。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也明确记载,周穆王从瀍水出发,最后又回到洛水。瀍水在洛阳无疑,洛水也流经洛阳。如此可以确定,《穆天子传》中周穆王的出发地和回归地都在洛阳。

周穆王的巡游导致了朝政的松弛。这时,居于淮、泗(今山东、江苏和安徽一带)的徐偃王,乘机攻打京城洛阳。周穆王在西王母之邦巡游之时,接到警报决定立即返京。造父施展高超的驾车绝技,宛如风驰电掣日行千里,从王屋昆仑迅速赶回洛阳。徐军士兵传闻周穆王是乘八条飞龙腾云驾雾回来的,惊恐异常,一夜之间逃亡近半。周穆王即命造父联楚军大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

《史记》说:“夏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乃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交汇于太行、王屋山前,古有东西两条大道,一条越“太行第一径”轵道至山陕;一条沿太行山南麓经怀卫达青徐,历来为军事要冲、商旅关隘。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周朝,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只有从成周洛阳出发,北越黄河沿轵道西行,到王屋昆仑会见西王母,然后“一日千里”返京,联楚平叛徐偃王才会成为可能。

一次浪漫的游历,一场惊心的平叛,周穆王认为造父为安定周朝社稷立下了大功,便将赵城封赏给造父。造父受封赵城得以为姓,这是赵姓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自此造父被尊为天下赵姓的得姓始祖。

二、战国称雄
1.赵衰封原    

由于三家分晋、战国争雄,许多古代文献分别都对赵氏家族有详细的描述,因此赵姓源流在历史典籍里不难查找。造父以下,六世传到奄父,奄父生叔带。叔带时,周幽王无道,叔带去周入晋,侍奉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家族。叔带以下,五世传到赵夙。晋献公时以征讨有功,把耿地赐给了赵夙。在中华姓氏简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的《赵姓简史》中,引用《史记索隐》称《世本》说,公明生共孟(早亡)及赵夙,夙生成季衰。赵衰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重臣。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封赵衰为原大夫(相当于后来的郡守县令),居原城主国政,成为赵姓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

《世本》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史籍,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书中所记时代,大概始于黄帝,终于战国。作者不见于史,西汉末年经刘向校定。而现代有学者因书中称赵王迁(赵衰十八世嫡孙)为“今王迁”,认为此书是由战国末年的赵国人所作。《史记》《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等都曾引用和参考《世本》的内容,应该是可信的。

(1)图霸首功

赵衰(cuī古音崔,前685—前622),嬴姓,赵氏,字子馀(余),死后谥号为成季,史称赵成子,是春秋霸主晋文公的重臣。 

当时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弟兄多人,赵衰经占卜得知侍奉重耳比较吉利,便死心塌地跟随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重耳所以能返回晋国并成为君主,大多得益于赵衰的计策。比如重耳逃亡在齐国时,齐桓公给他娶妻姜氏,他贪于安逸乐不思返,是赵衰敢于担当责任,与夫人齐姜设计灌醉了他,再用车载着离开了齐国;逃到秦国时,赵衰劝说重耳不怕“成大事而失小节”,与秦穆公之女怀嬴结成“秦晋之好”,为日后借助秦国之力执掌江山奠定基础。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曾寄居舅家翟国十二年,赵衰和文公分别娶妻为姊妹二人。回国后论功行赏赵衰首功,为联姻,文公又把自己留在国内的大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更是亲上加亲。

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后不久,周襄王因其弟王子带发难出逃,赵衰又献计抢战先机,勤王称霸,周襄王因功赐晋文公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之地。晋文公著名的“伐原而示信”,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津津乐道,其中《淮南子》说:“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君曰:‘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可得下也,以与大夫期。尽而不罢,失信得原,吾弗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若此,何弗降也?’遂降。温人闻,亦请降。”原乃周卿士原伯贯封地,因勤王兵败无功,王夺其邑与晋。晋文公得赐南阳,亲率赵衰定原之田。原国投降后派谁治理好呢?文公征求寺人勃趧的意见,勃趧回答说:以前赵衰用壶盛饮料并携带粮食跟随您,他一个人走在小道上,饿了也不去吃它,这样的忠义人士,国中之事必能料理!晋文公念及当年与原伯贯的情义,就把原伯贯迁到冀地,原地封给了赵衰。其实原城与晋都绛城相距不远,沿轵道往来较为方便,赵衰虽在原城驻守,文公仍十分敬重他,军国大事都要先请赵衰拿主意。

上古时期,人们将河东、河内、河南三河称为天下之中。而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古之南阳正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晋国本来地处太行山以西,与中原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自得周王畿内战略要地,“始启南阳”,国力大增。赵衰守原实为晋文公“图霸首事”。公元前632年,一场关乎春秋霸主归属的城濮大战即将来临。如按资历和裙带关系,三军元帅非赵衰莫属。然而赵衰从大局出发“举贤三让”,向晋文公推荐更合适的人选担任统帅,并全力参与这场战争的谋划,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大捷。赵衰为人低调,办事谨慎,被人誉为“冬日之日”(冬日暖阳)。晋文公认为他有德有才,城濮大战之后便在原有三军的基础上另组新军,并在原地举行阅兵式任命赵衰为新军统帅,把守晋国的南阳重镇,从此赵衰正式进入晋国权力中心。

(2)经营南阳

据《史记》记载,赵衰及其直系后裔赵盾、赵同、赵朔、赵武、赵鞅、赵无恤等,统治原城所在的南阳地区232年,直至“三家分晋”,赵氏家族为这里的发展立下丰功伟绩,奠定了后来“富冠海内”的奇迹。

一是营建轵城。晋文公接收阳樊,而阳民系周太伯之后樊仲甫的后代,不愿由天子管辖转变为诸侯之地,便交出城池带走了百姓。守臣苍葛率民众退聚东南二十里,为防晋兵突袭,始以战车列卫(轵,古代指车毂外端的孔,穿车轴端,也指轴头,车轴外端的轵),故把战车围起的城池称为“轵城”。为了免去百姓颠沛之苦,赵衰力劝苍葛率众留在济源共守南阳。于是,赵衰调集原城和阳樊之众,围土筑城以供生活,划拨土地给以耕种。轵城建设,不仅给赵衰主政济源留下了千古美名,也为安抚百姓、招贤纳士、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轵国故城现存城墙、宫殿、作坊遗址等。

二是治理水患。济源三面环山,地形地貌呈“U”字形。由于经常受到山洪严重威胁,地下水又大量涌出,田地多被洪涝水淹,百姓生产生活极为艰辛。春秋时期,赵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形成疏密有度的河网水系,洪可防,涝可排,可以灌溉农田,可以防御敌人,还可以行船做水上交通。

在湨河沿岸修筑河堤,“以石绝水为梁”,预防洪水泛滥,这是赵衰建造的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史称“湨梁”。《尔雅》说:天下“梁莫大于湨梁”。“以石绝水为梁”,也就是说湨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堆石防洪大堤。《左传》记载,晋灵公时,曾有11国诸侯在这里举行“湨梁会盟”。

三是土地改革。通过治理,济水两边的土地得以成为良田。于是赵衰还将贵族和立有战功的将士,分配到各个区域开垦新的农田,开垦的土地所有权归家族所有,每年向国家交纳钱粮,资助相应的军费。原城在南阳地区率先实行土地私有制,周边小国逐渐向赵氏家族靠拢,南阳地区进入赵姓实际统治时期。

襄公六年(前622年),63岁的赵衰去世,谥号成季,史称赵成子,葬在轵城南岭,其村故名赵衰村。次子赵同(史称原同)袭原大夫之职,死后随父亲埋葬。赵公明是赵衰的祖父,由于赵衰治理国家有方,致使辖区“以富庶闻名天下”,当地百姓深受其惠,便在其墓后专设财神玄坛庙(玄为北、坛为高),在靠山祖庙把他祖孙都作为财神祭祀,祠庙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由于赵衰的人格魅力和聪明才智,庇荫子孙世袭卿侯,赵氏英才辈出,直至赵氏立国,列入战国七雄,开启了赵家延续400多年的辉煌历史。以后建立的南越国、大宋王朝,经考证都是赵衰的直系后裔。随着世事更替,财神庙在全国普遍建立,逐渐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祭祀的主要神祗。现在轵城赵衰墓正北的龙泉观,相传后来是宋太祖赵匡胤重新改建,仍有与玄坛庙一样含有饮水思源的意思。

2.铁腕执政    

●(1)立君之争

公元前621年秋,晋襄公病重,召太傅阳处父(阳处父为阳樊人,曾是赵衰的忠实家臣,由赵衰推荐给晋文公而受到重用)、上卿赵盾等大臣到病榻前,托付后事。当时赵盾与狐射姑(又称贾季,为晋文公舅狐偃子)意见不同,赵盾派人将狐射姑扶持的公子乐杀于晋之郫邵(济源邵原)。狐射姑为报复暗杀了偏向赵盾的阳处父。赵盾抓住了这次机会追治凶手,将狐氏家族逐出了晋国政坛,从此独掌朝政,拥太子夷皋继位,是为灵公。

晋灵公即位时年幼,由赵盾辅政,但长大后,不行君道,赵盾等多次劝谏,反让灵公起了杀心,多次派人刺杀赵盾。赵盾、赵朔父子计划出逃,其族侄赵穿(一说族弟)得知缘由,便阻拦了下来。赵穿回到绛城,假意去桃园谒见灵公稽首谢罪,回营挑选200名甲士,趁灵公不备将他杀死。赵盾复出,迎立晋文公长子黑臀归晋,是为成公。立君之争在晋国的发展史上造成的影响很大,赵氏家族利益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展。

●(2)依法治国

赵盾执政长达20年之久,依法治理晋国。行政方面制定章程、明确秩礼贵贱、清理历史积弊、恢复废除的官职;刑事方面校正法罪、清理狱囚积案;经济方面使用契约等。郡县制是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西周时的县大于郡,诸侯为了加强管理,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县或郡的地方官。春秋时期,赵盾不但继续推行土地改革,而且率先在晋国试行郡县制,使分散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到战国时代遂被各国采用。

鲁宣公八年(前601年),赵盾卒。死后葬于其扩充的南阳温地(温县方头村今有元代重修宣子坟庙碑)。赵盾是执政三朝的治国能臣,同时也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独断权臣,被称作“夏日之日”(夏天烈日),结果到其子赵朔几乎遭灭门之祸,演出一部惊心动魄的“赵氏孤儿”大戏传唱至今。

●(3)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在《史记·赵世家》里称作“赵氏孤儿案”。这是春秋中期在晋国出现的一次由卿族倾轧而导致的灭门血案,最终赵氏家族在这次政变中突然崩塌。

赵盾长期执掌晋国朝政,就连当时的国君都惧怕他。晋灵公年幼顽劣,宠信奸臣屠岸贾。屠岸贾为己谋利,与晋灵公屡次刺杀赵盾未遂。后赵穿弑灵公,成公委国政于赵盾。但屠岸贾抓住赵穿弑君等事攻击赵盾,造成“赵氏孤儿案”。

赵朔的妻子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一说为晋成公之女),已经怀有赵朔的孩子赵武,逃至晋宫躲藏起来。赵朔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拼命设法保护,终于使赵家留下赵武这根唯一血脉。15年后晋景公生病,将军韩厥借机向景公言明这桩冤案。晋景公谋立赵孤,灭掉屠氏家族,又把当初的南阳田邑还给赵武。其实,“赵氏孤儿案”与其他文献记载的下宫之难并不一致。

●(4)东山再起

下宫之难,赵衰后裔几乎遭到了灭绝性杀戮,但赵武又使赵氏家族再次复兴。晋悼公时赵武兵临城下,郑简公签约发誓不再叛晋,在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郑国历代执政者都以拥护晋国霸权为己任。公元前548年,赵武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等十二国诸侯在重丘(今山东茌平县)结盟,宣布晋、齐两国休战。接着赵武再次组织弭兵会盟,提出“天下共和”的主张,晋楚平分霸权,缔结秦晋之好。通过这些盟誓活动,赵武修文德、偃征战,不但重塑晋国的霸主形象,而且还得到周灵王的承认和支持。

《左传·昭公·昭公元年》十二月,赵武去南阳冬祭,合祭祖父赵盾和曾祖父赵衰等先人。赵武是当年十二月初一到南阳,初七在温地病故。赵武死后,追谥为文子,随赵盾埋在温县,当地称为孤儿冢。

3.简襄之烈     

赵武之后,其子赵成的儿子赵鞅执政,史称赵简子。公元前517年,赵鞅第一次出国,与宋乐大心等十国代表在晋国的黄父(在今山西省沁水县)召开紧急会议。赵鞅在会议上说一不二,作风干练,照会各国代表立即拨调军队保护周王室。后来事实证明,由赵鞅主持的黄父之会非常成功,第二年即将叛党肃清出王畿之地。

●(1)全面改革

赵鞅执政晋国期间,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因而颇多建树。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多次在自己的祖籍地——原城积极推行封建经济改革。

一是赵鞅率先废除了“步百为亩”的井田制,代之以封建的地税制。在当时的晋国六卿中,唯有赵鞅最先实行二百四十步为亩,亩制最大,赋税最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吴问篇》载,赵氏对田制的改革最彻底,对民最有利。这是春秋、战国之交,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迈出的关键一步,不但促进了中华赵姓的发展壮大,而且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二是改革祭祀,实行牛耕。据《国语·晋语》记载,赵鞅提出:“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使用牛耕促进了农业发展。三是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并虚心纳谏。四是奖励军功,以功释奴,这些对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2)铁腕平乱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郑国进攻赵氏,赵鞅避实就虚,移师攻入邯郸。联军闻讯向晋国腹地发起进攻,赵氏接连丢失多个城池。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赵鞅强势反击,长达8年的内战终于平定。

春秋末期,晋国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把持,各有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剩下智、赵、韩、魏四家。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家。赵毋恤审时度势,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人马围攻晋阳,赵毋恤守城不战。智伯引晋水灌城,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在危机之时,赵襄子分化联军,说服韩、魏与赵联合,决堤反灌智军。赵襄子出城反击,遂解晋阳之围。

●(3)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携手灭了智氏,不但把智伯侵占的土地收了回来,智氏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赵毋恤凭借异乎寻常的意志力量,在百姓拥戴下彻底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使者去洛邑拜见周威烈王,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三家分晋”成为我国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结束了霸权政治,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三家分晋,原城归韩。而《列国纪闻》载:襄子尝居原。赵襄子是赵衰第六代孙,可见在三家分晋之前,赵氏仍食采于原。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原城处于“太行第一径”的战略要冲,或许已被战争摧毁,只有轵城幸存下来,故史载战国到两汉“轵邑富甲海内”。“太行第一径”不称“原径”而称“轵径”,大概也因为此。

●(4)战争风云

公元前326年,赵衰的十二世孙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但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新君年幼之机图赵。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在托孤重臣的帮助下,命令全国处于戒严状态,禁止五国的吊唁使者带兵入境。五国使者见赵国早有戒备,葬礼结束后便匆匆离去。

赵武灵王是赵国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射,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王子何,即赵惠文王,他自号主父,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最后,赵武灵王终于灭掉赵国心腹大患中山国。

周赧王末年,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大将王龁又攻克上党,接着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战败赵军,坑埋40万降卒。经过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标志着“列国林立”的战国时代即将终结。

4.生生不息  

从赵衰开始,赵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先为晋之重臣,后为赵国之君,一代接一代,即一世赵衰、二世赵盾、三世赵朔、四世赵武、五世赵成、六世赵鞅、七世赵毋恤、八世赵嘉、九世赵浣、十世赵籍、十世武公、十一世赵章、十二世赵种、十三世赵语、十四世赵雍(赵武灵王)、十五世赵何、十六世赵丹、十七世赵偃、十八世赵迁及赵嘉。公元前228年,秦兵破赵,掳赵王迁。赵国贵族逃至代地,立赵悼襄王子嘉为王。前222年,秦军破代,遂灭赵以为郡。自公元前635年赵衰封原到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前后长达413年,这是赵氏家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秦灭赵时,赵氏家族流散各地。据天水赵姓家谱载,当代王赵嘉向秦投降后,秦始皇便将赵衰的十九世孙、赵嘉之子赵公辅及其族人迁到秦国旧地西戎。从此以后,这支赵氏家族便世居天水,这里成了赵氏家族重新振兴的风水宝地。赵衰的十八世孙赵王迁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形成房县赵氏。秦朝末年,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的南越国,一共存在了九十多年,历经五个国王。西汉时,赵王迁后裔自房县迁居涿郡,形成涿郡赵氏,涿郡赵氏后又衍生出颍川赵氏。宋朝皇室自称是涿郡赵广汉之后,涿郡遂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根据《世本八种》所载,周代赵姓衍生其他姓氏也有很多:如赵衰被当时誉为“冬日之阳”,其后裔有以“冬日”为氏者;赵氏遭遇下宫之难,族人侥幸逃脱者改赵姓为原姓;赵衰之子赵括封于屏地,形成屏姓等等十多个姓氏。汉唐以后,赵衰的后裔迁居安徽、四川、江苏、福建、湖北、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分布已有大半个中国了。

三、黄袍加身

战国七雄的赵国被秦始皇吞并1182年后,经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赵匡胤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建立了大宋王朝。

1.千古之谜    

纵观中国历史,每个开国皇帝的来龙去脉,在立国之后都会予以溯源澄清。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赵匡胤祖籍哪里、出身何等望族?这是宋史不能避开的关键问题。然而,大宋王朝开国皇帝的祖籍,却一直扑朔迷离。

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事藩镇进御史,算是朝廷监察官员;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属于高级地方官员;父亲赵弘殷在军中官职不大,于洛阳夹马营生下了赵匡胤。宋朝建立伊始称作“天水朝”,但至今并没有与天水一脉相承的谱系。后来的史籍记载,赵匡胤祖籍在涿郡,为赵广汉之后。赵匡胤具体祖籍地,今天仍在涿州和保州之间争论不休。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更于2002年发表文章称:赵匡胤祖籍或是在山西赵城罗云村。种种情况证明,赵匡胤的祖辈可能出于“为祖宗讳”的考虑,杜撰了自己的籍贯和家世背景。因为历史上严苛的门阀观念,使得赵匡胤必须为自己追溯一个有名望的出身,才能更有利于政权的稳固。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更需要有一个类似“君权神授”的理由,让天下人心悦诚服。

在福建泉州,一处400余年的赵氏宗祠里一副楹联耐人寻味:“犀牛望月三赵源渊,湖山发迹万世流长”,楣批:“先祖是皇族”。楹联含义似乎在告诉后人,赵宋是因“犀牛望月”而得天下,这处风水宝地隐藏在一片湖山之中。

赵匡胤是一位颇有家族宗亲观念的皇帝,他希望三个兄弟可以世代相亲,并亲自为三支皇室赵姓各立玉碟十四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大宋王朝专门设立宗正司管理皇室及外居宗室,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多,又分别在洛阳和南京设立了西外宗正司和南外宗正司加强宗室管理。南宋时大量皇室宗亲随之南移,南外宗正司也辗转迁移至福建泉州。福建泉州赵氏族谱里还有一幅“犀牛望月山全图”,远山巍峨,近处是象征两宋十八帝的小山拜伏在远山脚下。福建泉州并没有犀牛望月的湖山宝地,楹联和族谱中这处犀牛望月之地便成了福建泉州及宋室后人几百年来没能解开的谜团。

除了宗祠门前的楹联和族谱中的犀牛望月图,福建泉州及山东、江浙一带还广泛流传着赵匡胤得犀牛望月宝地而有大宋江山的传说。大意是:五代时有位姓杨的风水先生,每次帮别人看完风水,总会在别人的风水宝地抓些泥土回家。后来制作的犀牛又意外走失,杨先生无奈追赶到王屋山下,只见一个小顽童在水里洗澡,杨先生让他把祖上香灰放进石牛嘴里,孩童却调包将它挂在牛角上,形成“赵家代代皇,杨家代代将”格局。这时有位牧羊潘姓路过,见状笑道:“潘家出宰相,专灭你杨家将”。另一位呼延氏樵夫接着说:“呼延家出钦差,专逮你潘宰相。”稀奇的传说,无不透露出大宋王朝的某些重要隐情。多少年来,大宋皇室后裔在全国各地找寻“犀牛望月”发迹之地,但都无果而终。这个昭示着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神秘之地究竟在哪里呢?

2.济源渊源    

2010年,首届宋太祖赵匡胤诞辰大会在河南巩义举办,济源有关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犀牛望月”故事,竟与福建泉州传说如出一辙,这让赵匡胤后人惊喜万分。

济源黄河三峡有个地方过去叫清河口,是逢石河入黄的河口。在逢石河入黄河的河口有一个小村叫石牛村,有块地叫犀牛望月地。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占犀牛望月而得天下的传说,甚至远播河南周边诸省:唐末五代,有个姓杨的老先生,很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登上皇帝宝座。他托风水先生顺昆仑龙脉,从山西一路南下来到黄河八里胡同。这里有座石牛山,牛嘴巴深藏在水潭里,两眼望着身后的一片月牙地,当地人叫它“犀牛望月”。先生见状不禁暗暗称奇,他看到一个半大小孩在潭中戏水,岸上放着一只鱼篓子。杨先生商量让他潜水往石牛嘴里放东西,并偿十两纹银。孩子叫“赵摸鱼”,他是个小机灵鬼,心里寻思:举手之劳竟有这么多报酬,里面肯定大有文章。下水后,他先脱下自己穿黄的小马褂放进石牛嘴里,然后再放杨家东西时,牛嘴却合上了。他找来柴棒想撬开牛嘴,可是为时已晚,只好将杨家东西挂在牛角上。这便有了民谣:“石牛入水藏机关,谋事在人成在天,赵氏得帝杨家保,却让柴荣占了先。”

生而灵异的人和事也许不是没有,但当一个人怀揣梦想的时候,便可利用或附会灵异现象加以助推,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前,黄河三峡景区从即将淹没的古迹中抢救出部分文物,意外发现一块明代碑碣。在这通嘉靖八年(1529年)的残碑上,有“赵碑兆乾坤、赵匡胤马褂、鲤鱼跃龙门、犀牛望月地”等八里八景,及“杨赵天启之”等文字。它从某种程度印证,有人在利用这片湖光山色的犀牛望月风水宝地,为夺得天下制造舆论,大概这是解开“犀牛望月”与“黄袍加身”千古之谜的真正钥匙。难怪北宋的历代皇帝都要亲自到王屋山祭天、在济渎庙祭水,宋真宗并在济源奉仙观赐高道贺兰栖真为宗真大师;宋徽宗在王屋山封药王孙思邈为妙应真人;高宗赵构登基前还在黄河三峡犀牛望月地,与杨家将杨震合祭神龙以求国泰民安。他们是把得到江山、保护江山、以期千朝万代希望的寄托在山河盛景上的。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宋王朝风水揭秘
牛年话牺尊 林屋公子
汪重阳云游记(118):鼎气龙穴大河楼
2012海峡两岸(济源·王屋山)道文化合作论坛观点集萃
王屋山即古昆仑考辨
顶端元宵夜丨著名学者叶舒宪解码济源:王屋山是太行龙头,祖国纵横山脉在这里牵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