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化记忆” 征文 | 宣化街的流年岁月 | 作者:常玉国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太行山高耸,王屋山雄踞。蜿蜒的蟒河之畔,有一条古老的小街。在这条街上,既有流年岁月吹拂的古风今尘,也有济源人的祖辈留下的层层足迹。时光的舟无声地划过岁月的海,驶向没有回程的远方。经年回眸,掬一捧曾目睹过小街近70年的流年旧事,看看那些依稀迷离悄无声息的过往,依然会泛起静水深流的点点涟漪。
这条小街,就是宣化街。
在我小时候,并没有听说过宣化街这个名字。少年的我,不仅是我,而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济源人,只知道有个“城”。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才知道城就是宣化街,宣化街就是城。当时800米长的宣化街,就是一座济源县城。
我最早的记忆,是几岁时跟着母亲去城。儿时的意识在我的脑海里摄下了第一张宣化街的照片:窄窄的街,甚至于仅是小十字到汤帝庙的那一段。街两边是低矮的参差不齐已成黑色的青瓦房,商铺几乎全是几扇窄木板组成的板摘门,白天取下来两扇供人出入,晚上再把安上。店铺门前挂着样式不尽相同的旗式招牌,街上人来人往,熙攘繁华,叫卖声不断。街面上是已被岁月的脚步磨得发光且有很多裂缝的青石板,记录着它的流年风尘和沧桑历史。这好像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承载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穿过了1400多年的时空仍在踉跄前行。
我记忆比较清晰的是1961年,小学四年级毕业时,老师领着我们来城里照毕业相,地点就在宣化街小十字东边路北。那天天气很热,城里已有了冰糕,三分钱一支。一些同学纷纷买吃,我没带钱,看着冰糕从同学嘴里嗦出来后,似乎还微微冒着热气,我以为冰糕是热的。很想问问他们冰糕是什么味道,但没问出口。老师买了几支分给我们没有买的同学,由于家长交待我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我以不想吃为由而拒绝,但心里却留下了垂涎欲滴的欲望。直至一年后村里有人去卖冰糕时,我才实现了这个愿望,方知道冰糕是凉的。买过冰糕后,我给卖冰糕的人说,给我买个“小银元(硬币)”吧?他告诉我,这只能换不能买。我换了两枚硬币珍藏了很长时间,舍不得花。
那条街,当时成了我心中的的繁华热闹之地。去城,被农村人称为“赶集”,不但成了人们心中的心理享受,还是一件大事。由于是集体年代,农活忙时不能请假,还得凑时间。去一次城往往是计划了几天才付诸行动。人们去城前一天,往往会告诉邻居们,问是否捎东西,当然也会托别人捎些针头线脑类的小工业品。那时,走在宣化街上不亚于七、八十年代走在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上时的心理感受。
我村离城8里多路,单程约需要1小时。跨过村前清涟的盘溪河,就走上了两边都是庄稼地的羊肠小道。到了济渎庙东墙外的珍珠泉,那用石块砌起来透着花孔的泉池内外,咕嘟咕嘟地冒起一串串晶莹透彻的水珠,洁净的红白砂被水珠翻起来又落下去。池水冬天冒着热气,夏天清凉可人,我路过时都忍不住掬水而饮,然后再捧起水洗去脸上的汗珠和微尘,顿感心清气爽。
穿过庙街和下街两个村庄,到了纸坊村,接着就要过蟒河进城。从这里进城有两条路。一是走过纸坊村南边菜地沿着一个吱呀作响的木板桥过河,从宣化街的终点一个小豁口进去;一是从纸坊村往东,到现在卫校前边,蟒河就展现在眼前。清澈而宽阔的浅流中,鱼虾从容地游来游去。洗衣的村妇在清石板上搓着衣服,朗朗的说笑声不时地夹杂着捶衣的棒槌声在河面上荡漾。孩子们挽着裤腿,在河边翻着石头逮螃蟹,不时地响起一阵胜利的欢呼声。我们踏着石头过河,顺着城墙外菜园边的河畔向东,走一段后向南上个缓坡通过厚重的城墙北门就到了北街。说是北门,其实门已不知去向,只是一个通道的关隘而已。
第一条路要近一些,但有很多年头,我跟着大人去城往往走的是第二条路,只有在几个人结伴走时才选第一条路。那时,数百米的宣化街到现在的汤帝路就到了头,然后拐向南边,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直角街。汤帝庙的位置也是一排门店,与西边的南北方向的几间门店相连。宣化街的正顶头是两间理发店,南边毗邻的不记得是个什么铺子。铺子南边有个窄小的胡同,通到店铺后面是个墙的豁口。这里,就是第一条路进出城的通道。再往南,就成了两边是西关民房的村属小窄街,就是现在汤帝路的一小段。走出西边的墙豁口,外面是一片长满水草的沼泽地,零散地竖着几个我们叫做的“老鳖驮碑”,一条小湿路连接着从纸坊村过来的木桥。据说这里是过去的西门外,曾作为枪毙犯人的刑场。所以,这里有点阴森冷清的气氛。人少时路过这里,心内不免有些发怵。
上世纪60年代的宣化街没有摆小摊的。开始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各种物品尤其是食品特别匮乏。后来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私人卖东西就是投机倒把。听母亲讲,过去这街上到处都是摆着花生、五香压牛肉、糖蛋儿、肉丸的小摊位。这场景,当时在我记忆中已没有印象,母亲的话在我心头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憧憬。
我有一次进城,看到了街上木杆上的路灯,非常稀奇。那时济源刚建起了一个小发电厂,只有城里和极个别的地方能用电。我听说过到了共产主义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很想看一看这电灯是如何点亮的。我给母亲提出要求,母亲不知是也想看看,还是为了成全我的想法,便领着我在宣化街上来回转了多趟,直到半下午也没看到,再迟的话回家就要搭黑,只得带着遗憾返程。
与其它生命不同的是,宣化街是逆向成长,返老还童,越来越年轻有活力。当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经济建设所呈现的正向发展规律。
6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街道逐步扩充延长。宣化街东面有了百货楼、大礼堂,人民广场,戏院等。西边也有了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等。我在职工俱乐部看过几次电影,但每次都要排很长的队买票。1966年下半年,社会上时兴戴黄军帽。我听说职工俱乐部有卖,便在一个星期天从学校回家后去那里买。跑到那里,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一直排到半下午,黄帽却卖完了。别人说,要想买到必须早点来排队。又一个星期天我便起早来到那里,一直排队到中午过后才买到了一顶黄军帽。戴上日思梦想的黄军帽,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无从言说。
从我记事到1986年,不管是在村里的供销社还是去城里的百货楼和其他商店,买的东西都是一个不变的价格,比如火柴二分五一盒,食盐一毛五分五一斤,煤油四毛九一斤,猪肉一斤七毛五,还有一年是五毛多。到城里最大的享受是“下馆”,就是中午去食堂吃饭。我去过的是位于小十字西南角的“济渎饭庄”。我吃过的往往是面条:素面条八分一碗,豆腐面一毛一碗,肉丝面一毛二一碗。还吃过咣咣牛(音,蜗牛)火烧和咕咕吆(音,椭圆形的烧饼一分两半)等,一般是一毛钱一个。后来买这些东西还需要二两粮票。偶尔也吃过炒糊饽等其它饭,但因档次高农村人吃的并不多。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宣化街不断地改造并向两头延伸。汤帝路西侧宣化街顶头的的房屋被拆除,各个厂矿的工人们都到老鳖驼碑的沼泽地进行义务劳动,填垫土石,修筑街道和场地。宣化街新段两旁建起了宣化电影院、地下餐厅、济水供销社等,整个宣化街的低矮瓦房都被逐步改造成了第二代商店房。大十字东北角的“人民委员会”房子变成了邮政局,老县委变成了县政府,对面建起了县委会。文昌路往西也在进行延伸,建起了宾馆、学校,银行等,原来的玉米、小麦地都盖起了房子甚至于楼房。尤为瞩目的是,1995年在宣化街荆梁路口盖起了圆形拐角的三层工区大楼,东西两头各自建起了两个岗楼,宣化街从此才有点现代化气氛和城市味道。
1970年,我参加工作后,曾连续几年作为先进职工代表,参加在大礼堂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暨表先会”和“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在庄严的大礼堂听报告,住在大礼堂后边的县招待所,吃着统一的饭菜,我才知道宣化街上还有如此高规格的地方。每年的会议期间,时值元宵节。整个宣化街,白天是工厂企业的节目表演,晚上是农村的传统节目,人民广场是花灯展出,宣化街成了沸腾欢乐的海洋。在宣化街上的这种演出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同时每逢重大节日和和某些政治活动,游行集会的群众队伍会从宣化街的这头走到那头。
人民广场不但经常召开万人群众大会,而且也经常召开宣判大会。宣判大会结束后,死刑犯和其他犯人被押上一排解放牌汽车上,背上插着死刑牌,胸前挂着罪刑牌,前面军车驾着机枪开路,后边公安和民兵车辆押送,浩浩荡荡地从宣化街的东头到西头进行游街。宣化街的两旁人头攒动,万家空巷。
在毛主席追悼大会的那天,我们单位大卡车拉着用角铁和钢筋制作的硕大花圈送往人民广场,我们数百人早上排着纵队徒步进城,与全县各厂矿、单位、学校的人一起,排满了整条宣化街,静候到下午一点才陆续进入会场,参加三点钟北京天安门广场毛主席追悼大会的广播收听。
每逢这些声势浩大的活动,全县人民从四面八方蜂拥入城参加或观看,宣化街上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宣化街不但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全县人民关注的焦点和各种信息传播中心。
改革开放后,济源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宣化街继续进行拓宽、延伸和美化,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建了起来。特别是县改市尤其是实行省直管体制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犹如大鹏展翅,日新月异。济源主城区框架已由原来的一条宣化街扩展为近30平方公里。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成为济源市的明显特征。宣化街也随之几经改造,旧貌换新颜。高楼和多层房错落有致,法桐如盖,街两旁大型商场和专业市场鳞次栉比,山南海北甚至于国外的商品、食品和水果应有尽有。宽阔的柏油大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逐步搬离后,宣化街成了济源市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和市民休闲购物娱乐场所。
如果说蟒河是济源的母亲河,那么宣化街就是济源的“母亲街”。她以一条街之城,孕育出了现在纵横交错数十条街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
一条宣化街,如同一条历史长河,流淌着十四个世纪春夏秋冬的故事。
短短的宣化街,犹如一张翻新了的画卷,珍藏着我远去了的岁月和记忆。
古老的宣化街,好似一本厚重的线装书,记录着济源大地的岁月兴衰。
繁华的宣化街,返老还童,青春尽绽,展现着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前进步履,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前程!

作者简介:常玉国,河南济源人。喜欢摄影、诵读和阅读,有时用纸笔和键盘记录岁月流年,抒发感悟心声。近年偶将诗歌、散文等晒出,以寻求心灵之共鸣。诗文散见于全国十数个文学平台、报纸和书刊,曾数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入围和获奖。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年人最好的状态:顺境不惰,逆境不馁,绝境不慌
极简生活的8种方式
浅谈以人生的淡然面对与积极把握
命里的钱,都是有源头的
人生最高级的境界: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低谷时,最了不起的3种能力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