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的气息 | 作者:薛小勤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周日早上,原本约了梅和丽去龙潭公园转转。早晨起来,爱人说:“你不回家打枣了?等中秋节回来可没有了。”遂想起老家的枣树来,临时改变计划,欣欣然直奔老家而去。
回到家,推开门,嗬,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儿挂满了枝头,地上也红红的落了一层。我们连忙奔上平房顶,一颗颗绿玉似的青枣,一串串玛瑙似的红枣,还有三三两两半青半红的枣儿,都欢欢喜喜地挤在绿叶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顺手摘了一颗半青半红的枣儿,塞进嘴里,脆脆的、甜甜的味道,立时盈满舌尖。邻家姐姐拿来了床单和木棍,我们轮番打枣。“噗噗,噗噗”木棍和枣枝的撞击声,合着“扑通,扑通”枣儿落地的声音,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天籁之音,敲击着心花怒放,心瓣生香。
这棵枣树,是1992年春天,婆婆和爱人从邻居家移栽过来的。当时只有大拇指粗,一米多高。因为我们家只盖了一层平房,为了遮挡夏日的炎炎烈日,院子里还栽了三棵桐树,西墙边还有一棵老榆树,在几棵大树的压迫下,五六年过去了,枣树还是细细弱弱的,也不记得结过什么枣儿。后来,桐树和榆树相继砍伐,这棵枣树才渐渐茁壮起来。那些年,我们不常在家住,公婆相继去世后,更是难得回去一趟,我们的家成了一所空宅,院里荒草及膝,枣树也是自生自灭,无人打理。
2013年,邻村拆迁,新小区没建成,邻家女儿的公婆不愿到城里去住,就借住到了我家。偶尔回趟老家,院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有些家的气息了。在这对老夫妻的管理下,那一年,枣树一下子接了好多,我们享受着美味,享受着自家院子里采摘的欢乐,重拾母亲教给我的蒸枣糕的手艺。从此,枣树年年丰收,枣糕年年都要蒸几笼。枣树,成了我们对老家的一种念想;老家的小院,也因此成了我们和亲戚朋友分享收获的快乐驿站。
庭院里的枣树欢笑在秋风里,枣树上的枣儿热闹在枝头,枣树下,我们说说笑笑捡拾着枣儿。丽和梅竟然是第一次打枣,虽然都已年过半百,却欢喜得如同孩童。
我们满载而归,复又奔龙潭公园。游玩之后回到家里,早上起的面发了满满一盆,放了碱面开始揉面。二次醒发之际,挑拣清洗枣儿。揉一个馍剂,擀成圆片,中间放一颗红枣,卷起来,围着正中的枣儿四角放四颗,再折叠,就卷成了一个枣糕。
每每重复这个过程,总要想起母亲。娘家的院子里也曾有一棵枣树。记忆中,枣儿成熟时,我们都要背着母亲,轻轻摇两下,落下一小捧枣儿,馋猫似的分着吃。等临近中秋节的时候,枣儿就不多了,母亲就会看着我们,不让我们再摇,说到了八月十五给我们蒸枣糕吃。那颗枣树,那带有枣香的馒头,甜蜜着我们的童年。再后来,长大了结婚了,母亲为我送中秋,总要很精心地蒸上几笼枣糕,挑拣十个模样周正的送给我们。那时候,过中秋,娘瞧闺女,已经不太流行枣糕馒头。而母亲,因为喜欢,总想把最好的分享给自己的儿女。
屋子里弥漫着枣糕馒头特有的香气。从蒸汽缭绕中把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枣糕放到篦子上,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馒头软软的,枣儿甜甜的,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一个。喜欢这样的味儿,觉得这才是中秋的味道,是珍藏在记忆里的妈妈的味道!
指缝再窄也握不住时光,又到八月中秋时。捡拾起一枚枚枣儿,折叠着一个个枣糕,中秋的气息扑面而来。岁岁年年枣香依旧,年年岁岁枣糕同源,它承载着爱和祝福,是丝丝缕缕的眷念,是悠悠岁月的回味,是代代传承的情怀。

作者简介:薛小勤,济源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读书,热爱教育,偶有文字自娱。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友主页丨骏捷:对枣树的愧疚
打枣
忆院中的两棵枣树
【文网征文】老家的枣树
老家的枣树
老家的那棵枣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