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习录》93条: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1】。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2】。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93条)

 

【1】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2.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

 3.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

 4.《传习录》89条:“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疏 解

   儒家之仁爱与墨家之兼爱,其间的区别是:儒家之仁爱从内在心性修起,由尽己之“忠”而自然扩充到推己及人之“恕”,故在亲亲仁民之前,先有个求仁的功夫;“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之兼爱,不过是空洞的口号,不从心性起修,舍本而逐末,孟子所谓“手援天下”。

   阳明先生从有没有发端(渐)来作区分,所谓“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始”就是发端。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欲”为心之端,信、美、大、圣、神虽境界有高低不同,但都是从心之善端涵养扩充开来。如阳明先生曰:“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答曰:“修己以敬”。进而又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高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高于“修己以敬”,犹如《大学》之治国、平天下高于齐家,齐家高于修身。但在孔子的三次回答中,“修己”是一以贯之的,“修己”是发端。“修己”在《大学》就是“明明德”,阳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

 

【2】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

 1.《中庸》25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2.《中庸》26章:“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3.《传习录》288条:“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疏 解

   “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这句好理解。“惟其生,所以不息”,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生生不息,看似很好理解,其实这里涉及到“终”“始”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是发端,为“始”,但此“始”不是一个外在过程的起点,而是“终则有始”,虽不言“终”,“终”已经包涵在其中了。“始”为“末”,“终”为“本”,故下文说:“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终则有始”,且“原始反终”,这才是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

   不区分终、始,则没有变易,就无所谓“生”。但区分终、始,同时终、始又均落实在“诚”上。诚者,不贰,“终”与“始”不贰,才能生生不息。不息即无片刻间断,“至诚无息”,才能有“物”,不“诚”则无“物”。相反,纯粹的变化使得变化本身失去意义,变化不具有连续性,不但没有创生,反而会毁灭一切。

   把握变易与不易的统一,就好领会《中庸》26章:“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既然体用合一,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其生物不测,则其为物不贰。阳明先生说“惟其生,所以不息”,也是此意。

   “惟其生,所以不息”,有利于全面领会“吾道一以贯之”的内涵,往往人们只注意到“一”而忽略“贯”。这“贯”即是发端处,所谓“显诸仁”,没有“贯”,即没有“生”,“一”就是“举一而废百也”,非“为物不贰”之“一”。

   阳明先生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为“始”,也是“生”之发端处。“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是从致广大角度说“终”。《中庸》曰“致广大而尽精微”,“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从尽精微角度说即是生生不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自然活法》三十讲(1):仁爱是感觉
(12)广论“良知”——王阳明心学入门
《孟子》谭(10)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参考
同情的限度_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哲学诠释
语音版《孟子》赏析(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