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人六易其主,最会溜须拍马,世人都骂他小人,儒生却称他为圣人

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叔孙通。

为啥说他有意思呢?是因为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有人说他身为儒生,却六次改变主人,反复无常,为了迎合领导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乃是一个小人;也有人说他善于变通,乃是人情世故的绝世高手,后世儒生更是将其称之为“圣人”。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述一下这位“牛人”,相信各位能从他的经历上得到一些经验与智慧。

溜须拍马,毁灭秦朝

叔孙通出生在薛县,因为精通儒术而被招进秦宫,担任“实习博士”。秦始皇死后,胡亥即位,因为胡亥的贪图享乐不作为,导致大量百姓起义。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秦朝的地方官员已经镇压不住,就向朝廷禀报,请求支援。

胡亥就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当听到下面的博士说要起兵攻打这些叛贼的时候,胡亥很不高兴。为啥?因为胡亥是很天真且内心脆弱的皇帝,他不愿意相信这个,更愿意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因此,当绝大多数博士建议出兵平叛的时候,胡亥“怒,作色。——《史记》”

叔孙通看到胡亥的表情,当即就知道胡亥的心思,于是说道:“他们说的都是假的,如今天下合为一家,且主上圣明,人人各司其职,哪有反叛者?只不过是一群盗贼罢了!不足为虑。”

叔孙通的这句话正好迎合了胡亥的心意,于是重赏了叔孙通,还把他从“实习”博士提拔到了“正式”博士。至于那些建议出兵平叛的博士,则被投进了监狱。也正是因为叔孙通的这句话,秦朝对于起义熟视无睹,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越来越大,最终葬送了整个秦王朝。

难怪很多后世史学家认为:“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叔孙通被评定为导致秦朝覆灭的罪魁祸首,确实是有原因的。为何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再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呢?叔孙通的这件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会议散后,其他官员都质问道:“你怎么那么能阿谀奉承呢?”对此,叔孙通回答说:“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我不这么说,我能有好下场吗?)”

商家卖劣质产品,自己自然不会用。

叔孙通就是如此,虽然得到秦二世的赏赐,但是叔孙通却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于是回到家中就收拾行囊跑路了。

对于他的这个行为,笔者很不解。既然他是溜须拍马之人,得到赏赐后为何不坐享荣华富贵呢?既然不是,那为何又要说这些拍马屁的话呢?或许是他已经知道秦朝即将落幕,而在其中推波助澜了一下呢?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

六易其主,妙计获取刘邦欢喜

叔孙通跑路后,投奔到了项梁的手下。项梁死后,项羽接替了项梁的军队,叔孙通就追随项羽;结果没过去多久,楚怀王收回了项羽的权利,叔孙通看到楚怀王非常有实力,于是又投奔到了楚怀王帐下;后来项羽斩杀宋义,打败楚怀王时,叔孙通转头再一次加入项羽的阵营。

等到汉高祖二年,刘邦带领五路诸侯攻打彭城,当时叔孙通正好在彭城之中,他见到刘邦气势汹汹,于是就直接投降刘邦去了。

可以说,叔孙通的这六次改变主人,实在是够“惊艳”的了,不过在他追随刘邦之后,不管刘邦战败了多少次,叔孙通也没有再改变主人。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把所有能投奔的人都投奔了个遍,名声实在臭到了极点,已经没法再换的原因了吧。

不过不得不说叔孙通这个人太会人情世故了。他历来知道刘邦轻视儒生,那么身为儒生的他,如何能获取老板的喜欢呢?

根据《智囊》的记载,叔孙通看到刘邦日常的穿着打扮,以及他对儒生的态度,推断到刘邦喜欢穿干练方便的衣服,对于那些身穿长袍且宽松的儒生基本没好脸色。

为了表面自己和刘邦是一路人,叔孙通专门挑选一件符合儒生特点的宽松长袍,然后特意将下面的裙摆以及袖口撕掉,以表他虽然身为儒生,但也是一个不拘泥于世俗的干练儒生。果然,刘邦看到后非常高兴。叔孙通与刘邦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推荐土匪强盗,却从不举荐弟子一人

话说叔孙通成为刘邦的红人之后,他向刘邦举荐了非常多的人,这引起了叔孙通弟子们的不满。

对儒术有造诣的儒生们,往往都会有很多弟子追随,叔孙通精通儒术,手下有近百位弟子。先前叔孙通一直东奔西跑,改变主人,而这些弟子们也都一直追随他,没有抱怨过。如今稳住阵脚,更是得到刘邦的信任,总该轮到弟子们获得点好处了吧?

可如今叔孙通向刘邦举荐了非常多的人,唯独不举荐自己的弟子,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于是,这些弟子们就开始质问:

“事先生数岁(追随他那么久),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如今不举荐我们),专言大猾(反而专门举荐强盗恶徒),何也?”

对此,叔孙通解释道:“现在天下大乱,汉王需要的是一些能给他打仗杀敌的勇武之士,而我给他举荐的也都是一些拥有武力的人,让他们冲锋陷阵,你们学的都是儒术,会舞刀弄枪吗?推荐你们也没用啊,你们不要着急,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叔孙通如此解释,弟子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于个别离开的,叔孙通也并未过多挽留。

刘邦:原来当皇帝这么爽!

前面说到,刘邦非常讨厌复杂的规矩,成为汉王后也是与下面的将士们厮混一片。后来刘邦称帝,他也摒弃秦朝繁琐的礼法,一切从简行事。

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不过在宴会上,下面的臣子们为了争功而嚷嚷了起来,甚至用刀在大殿的柱子上劈砍。这哪里是威严的皇宫宝殿?简直就是菜市场了。对此,刘邦很不高兴,但也不知道怎么管理。

叔孙通很会见机行事,也很会揣摩刘邦的心意,宴会结束后,他找到刘邦说道:“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叔孙通的这句话很有技术含量,他先说“儒生虽然没办法给你打天下,但是守天下还是非常不错的”。在此之前,叔孙通确实没有帮到刘邦什么忙,叔孙通专门如此一说,也代表着他是在给刘邦解释,刘邦听罢也会释然:叔孙通之前没什么功绩,确实不是他的错,如今正是要用到他的时候了。

话既点到,不用多说,刘邦自然明白。于是叔孙通开始献计:“臣原徵鲁诸生(原鲁地人),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商议礼仪)。

刘邦欣然同意

结果,叔孙通去鲁国找来了三十个人,其中有两个人还骂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公往矣,无污我!(你都换了将近十个主人了,还都是以阿谀奉承得到亲贵,着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你自己去做这件事吧,不要侮辱我!)”

对此,叔孙通脸不红气不喘,反而大笑地回怼他们“榆木脑袋”。

其实叔孙通也并未真的想召集鲁国士子帮助自己制定礼法,他也只是象征性的找了几个鲁国人,真正制定汉礼的还是他与他的弟子,毕竟这件事做好了可是能邀功的。

所谓“周礼尽在鲁矣”,鲁地(鲁国)的礼仪是非常有名的,叔孙通搬出鲁国的大名,就是表示他能把接下来的礼仪制定地非常好,只是为自己造势罢了。

最终,叔孙通与弟子们用草人代表诸位大臣,为他们排列站位以及走向,最终排练了一个多月终于制定了一套适合刘邦要求的典礼礼仪,既不繁琐,又能彰显帝王尊贵。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十月,刘邦召集大臣进行首次朝会典礼,在此典礼上诸位大臣全部遵守规矩,根据礼官的口号行礼,现场井然有序,气势非凡。典礼结束后,刘邦非常满意,对此感慨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随后对叔孙通重赏,册封其为太常,赐500斤黄金。

这个时候叔孙通开始为弟子们说话了,他说道:“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刘邦第一次感受到当皇帝还能这么爽,显然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心情自然好,对于叔孙通的请求一并答应,将这些儒生一个个都封了官职。

之后,叔孙通还将这刘邦赏赐给他的500黄金尽数分给这些弟子,儒生们评价道:“叔孙生诚圣人也!”

文章讲述的这些事都收录在《智囊》一书中。

诚然,叔孙通六易其主的名声确实不好,但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叔孙通拎的很清楚。他的经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我们读史就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因为某件事而彻底否定某种态度。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权力是一时的,情商与智慧才是永恒的。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

冯梦龙先生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唯有智慧才是处身不败的第一要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此人是汉代版阿Q,精神胜利法玩得溜!制定礼仪让刘邦过足皇帝瘾
鬼谷子:凡成事,必因化说事,以通达计谋
大直若诎 道固委蛇
叔孙通是个怎样的人?刘邦为何如此器重他?
刘敬叔孙通列传(二)
历史成语故事:何足挂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