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新民丨平远曲艺

☆☆ 什么是“行业研习社”?☆☆

社长说
清朝皇帝乾隆,漫游江南,来到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被一对渔民夫妇拯救。乾隆为感谢渔民夫妇,特赐“渔民乐”金匾,悬挂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赐夜明珠一颗,挂在船尾,借明珠之光,照亮航程。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利用民间的艺术形式,编成“船灯”,以庆丰收和太平,盼国泰民安。
 
1 平远船灯
   
船灯,是平远县传统民间歌舞。其历史悠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逢年过节,或遇喜庆大事,平远城乡都会舞起船灯,以示庆祝。
     
平远船灯,有着各种各样的动人传说,较为流传的是:清朝皇帝乾隆,漫游江南,来到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被一对渔民夫妇拯救。乾隆为感谢渔民夫妇,特赐“渔民乐”金匾,悬挂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赐夜明珠一颗,挂在船尾,借明珠之光,照亮航程。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利用民间的艺术形式,编成“船灯”,以庆丰收和太平,盼国泰民安。早在两百多年前,流行福建沿海的船灯,经由闽粤交界的福建省武平县传入平远县差干湍溪村,不久便风靡平远县。
       
平远船灯的表演是以船灯为道具,以剧本故事情节为背景,演员通过“夜行船、追船、跳船、漂船、旋船、汇船、停船、拉船”等表演段式来体现的一种演出活动。
       
平远船灯对“船”的制作非常讲究。刚传入时,“船”用木、竹制作,长约3.5米,腹宽约1米,舱内高约1.6米,外表涂以鲜艳的色彩,配以花束、彩带、彩灯。船无底,底部周围饰以约0.6米宽的布条,称“水布”,用以遮挡操船者的脚,全船约重30公斤。船灯舞由3人表演,男女演员各1,男饰老翁,女饰孙女,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另一个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绊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角处。
 
表演时,前后左右,停靠摇摆,全由操船者控制,舱内舱外需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才不失“水中行船”的韵味。伴奏乐器以民间管弦乐器如唢呐、笛、扬琴、三弦、板胡、二胡等为主,有时还加上锣、鼓、钹、铛等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曲调大多为民间小调,如《渔家乐》、《闹元宵》、《迎风斗浪》、《夜行船》、《卖杂货》、《十二月古人》等,表演内容起初为爷孙2人出海捕鱼,娱乐升平,以后逐渐增加男女谈情、劝世讽俗之类的内容,无一定程式。
       
1955年,平远县文化馆发掘整理了“船灯”这一民间艺术项目,并进行改革,船体降低了船舱高度(降至1.4米左右),比例合理,船面装饰更加精美。表演内容增加“搁浅”、“拉船”,曲调以《渔家乐》为主旋律。1956年,改革后的船灯参加汕头地区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次年2月,在全省选拔上京汇演的大会上演出,被选为广东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第一个节目。1957年10月,平远船灯上北京汇演,《人民日报》撰文介绍并刊登两幅剧照,集入《中国民间音乐舞蹈》精装本中。
      
在参加各级汇演期间,文化馆与专业剧团、业余艺人对船灯进行多次革新,船体制作、表演程式、表演内容、歌舞曲调等方面都逐渐臻于完善。船体制作改木料为主为铝质角条、胶质三合板等为主,重量比原减轻10多公斤,而且将船体整体式改为分体折迭式,船头、船尾、船舱各单独一件,使用时将各件连接,用后可拆卸装箱,快捷方便。表演程式保留了原有划船、拉船等基本特色,还增加了旋船、跳船等高难度动作,并逐渐使之舞蹈化、规范化,有时还两船、三船同一台表演,难度更大。
 
表演内容据各个时期的需要作多次创新。1971年为《喜送公粮》。1977年为反映地下游击队机智勇敢与敌斗争的《迎风击浪》。1982年为反映归国华侨观光的《闹元宵》。1984年改为双船表演《花船出游》。1987年改为三船表演《船灯情》。“船灯舞”一般都有一个基本情节,使之生动、紧凑。歌舞曲调方面,改以歌为主为以舞为主,即使不同语言的观众也可从演员舞蹈动作中理解剧情。配乐增加《思计》、《拉船曲》等曲调。
 
革新后的平远船灯曾多次参加梅州市(梅县地区)文艺会演。1972年参加省文艺会演。1987年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平远船灯在广州东方乐园表演37场,观众达30万人次,《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农民报》均有图、文报道。1997年,平远船灯被广东电视台选送参加中南八省市《天南地北闹新春》文艺晚会演出,获好评。1999年12月,参加广州地区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同奔五彩路”大型文艺演出,获优秀演出奖。2003年中秋节赴澳门参加“月满濠江”文化交流演出。是年12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铜奖。2005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2005年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获银奖。
       
199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平远县“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船灯舞)”称号。2005年,平远船灯被省文化厅列为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平远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船灯舞)”称号。
 
2 落地金钱
       
落地金钱,是平远县传统民间舞蹈。2007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传明末清初,大约公元1646年左右,南明朝隆武帝在山西总兵谢志良(平远差干人)等众臣的簇拥下,从福建一路南逃到平远差干五指石,凭险固守。因见隆武帝每日站在殿前引颈北望、泪流满面,谢志良等人便与随行一李姓乐师商议,征召当地十多名俊男俏女,编制舞蹈《落地金钱》,以求暂宽帝王落拓之心。
       
由此具有浓郁北方秧歌舞特色的《落地金钱》以差干为发源地,在平远民间流传下来。
       
数百年前的平远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落地金钱只在民间流传。民间艺人手携金钱棒,游走乡间,走村串户,给乡民带去美好祝福,金钱串串,示意生活安康。
       
解放初期,经平远县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不断挖掘整理,落地金钱成为歌颂美好生活,强身健体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在平远境内的仁居、坝头、石正等地风行一时。人们用欢快的落地金钱舞表达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新事物。后因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一度失传。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平远县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才重现她的艺术魅力。
       
落地金钱舞的表演就是演员以金钱棒为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使金钱产生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响声,并伴于队列的变换。表演过程中,金钱棒既是表演道具,又是舞蹈节拍的伴奏器材。演员手握金钱棒中间,步法以北方“扭秧歌”的交叉步为主,动作以滑、擦金钱棒,前、后、左、右、上、下敲拍踢金钱棒,多人交叉起架,穿棒等优美动作,使金钱发出悦耳响声,节奏明快,节拍动听。
 
表演要变换各种队形,聚散分合,动静有序,看起来使人眼花缭乱,妙趣横生。落地金钱舞表演人数一般在12人以上,有男有女,双排偶数,红、绿色各一排。如表演人数增多,则整个舞蹈显得更为壮观热烈。演员服饰鲜艳夺目,一般着客家花边彩衣,腰束彩带。整个舞蹈显得既武威雄壮又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落地金钱舞的道具金钱棒采用当地五指石上的竹子(隆武竹)制成。竹竿长3尺,左右两端各凿缝一尺,每缝串6度竹签,竹签上各串4至6枚铜钱,金钱棒上下两端共设12度竹签,寓意一年12个月都吉祥如意。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为挖掘保护和传承好落地金钱这一民俗舞蹈,平远县文化部门从挖掘传统舞蹈动作、抢救民间表演作品、加强研究和加大宣传等方面着手对其实施保护和传承。
 
一是走访和宣传《落地金钱》表演老艺人,建立传承人档案。同时,加强继承人及青少年的学习培养,采取“民间艺术进校园”的办法,于2003年将《落地金钱》舞蹈艺术编入大柘、仁居、差干等乡镇中、小学文艺课课程。并在大柘镇龙记希望小学举办全县小学生“落地金钱舞艺术辅导班”。
 
二是对已流失的作品进行积极挖掘和整理,对现有落地金钱舞历代历次的演出资料加以整理归纳,编集成册保存。
 
三是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出版物等媒体加强宣传,并在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五指石等主要旅游景点开展落地金钱舞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等,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落地金钱舞的热情。
 
四是邀请省、市专家对落地金钱舞音乐创作、舞蹈动作等进行研究和革新探索,使其在继承传统艺术成分基础上丰富和延伸艺术内涵,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近年来,落地金钱舞表演艺术水准不断提升,在省、市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时屡获殊荣。
       
2008年11月,平远的落地金钱舞参加第三届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演出,一举获得成功,荣获优秀组织奖。本次演出为更好地挖掘提炼节目主题,提升传统节目的表现力,平远县文化部门与嘉应学院音乐系合作,围绕突出民俗性、提高艺术性、增强欣赏性,大胆创新表现手法。演出后,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从研究、借鉴明朝服饰特点和客家文化着手,对传统的落地金钱表演服装和舞蹈动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服装选配上,50位表演人员身着鲜艳夺目的客家花边彩衣,腰束彩带,女装以淡绿色为基调,采用明代宫廷侍女的大泡袖、客家山茶花图案,服装精致、素雅;男装以褐色为基调,大胆运用了明代将士的盔甲风格,在胸前饰以黑色护甲,护甲上面画上金色龙图腾,服装刚劲、威武。
       
舞蹈语汇在传统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扩展和延伸,把它分成了开场、集体舞段、男部、女部舞段和结束部分。舞蹈开场以明代客家地区盛行的道教代表图案——八卦图作为造型,配合漂杳的音乐和深遂浓厚的钟声,勾勒出舞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舞段生动活泼、气氛热烈,队形变化奇特新颖,金钱棒敲击声清脆悦耳,体现人们热爱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男部舞段粗犷雄健,一跺脚、一抬头、一声声呐喊刻画出客家男儿威武英勇的本色;随着音乐节奏渐慢,在女部舞段中,一群妙龄少女迎面而来,舞姿优雅,动作细腻。
       
在伴奏音乐基调上以平远湍溪山歌为主,融合客家地区的传统山歌元素,加入唢呐、笛、锣、鼓、钹等乐器伴奏,使音乐在舒展明快中给人予艺术享受。
     
落地金钱在平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3 落地花鼓
       
落地花鼓,是平远县传统民间曲艺表演节目。2008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传,落地花鼓约在清朝乾隆年间,随船灯一起从闽粤交界的福建省武平县传入平远县。原为“船上”表演的一段,表演过程和表演内容受一定的限制,显得比较单调。后由平远仁居老艺人改革移至地面独立表演。
       
传统的落地花鼓由丑、旦两人表演。后经平远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改丑、旦两人为生、旦、丑三人表演。表演以唱、做为主,兼有道白,近似北方的“二人转”。表演者扮相入时,唱呤豪放,做工细腻,巧用乡音土语,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平远地方特色。
       
平远文化部门解放初,新编有落地花鼓《庆解放》、《迎春花鼓》、《新春乐》等节目。
       
改革开放以来,平远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创新,创作了《讲起现下生活顶呱呱》、《山区盛开改革花》、《今日农家乐》等落地花鼓新曲目。《今日农家乐》讲述乐伯、金花、银哥赴县城参加县文艺联欢演出,即兴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尽情高歌中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
       
落地花鼓节目,曾先后赴省、市参加旅游文化节、美食节、民间艺术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多次获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守望千年客家,非遗文化鲜活精彩【文化名城⑲】
(十月望郎)宁乡花鼓戏
【地花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盏明亮的文化之灯,点燃客家的神秘风情
地花鼓《望郎》
【平江文化】带你了解平江“花灯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