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西牛头宴
刘   明

  坪场约有5000个平方,数十张木桌一字摆开,桌上山珍野味盆满钵满。桌边立有一火炉,炉上架一口大锅,锅内牛头煮得皮开肉绽,露着狰狰白骨。

  热气腾腾中,两把系红布的匕首和钩子在锅边若隐若现。

  客人落座,在树皮做成的大号声中,一位身着土家族服装的汉子慢慢走向大锅,刀光钩影,手起刀落,如庖丁解牛般,不一会儿,几块牛脸就在钵内了。

  “逮!逮!逮!”几句吆喝,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手端酒碗,双脚蹬地,啪啦啪啦声中,一饮而下,“牛头宴”拉开序幕……这是三年前,我应邀参加湘西永顺县芙蓉镇“舍巴节”的记忆,也是当地第二次重新推出牛头宴的印象。

  有人说,牛头盛宴,古就有之。但直到现在,大多数关于土家族民风民俗的文献中,均没见文字记录。有一种可能,牛头宴出现多是战争的需要。而这种战争,定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悲壮。纵观湘西土司的历史,彭翼南抗倭最为著名。1554年春节前夕,为保卫中国东南沿海安全,抗击倭寇侵略,年仅18岁的第26代土司彭翼南奉朝廷之命率2000兵力赶赴江浙,斩杀并俘获倭寇2200余人,令敌闻风丧胆。

  第一次向外出兵,且是数千里之外的大海边,非同小可。在这种情况下,来一次牛头宴壮行,显示土家儿女的雄心和胆略,应是顺理成章。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历史往往由无数平凡的人写就,放飞思绪,也许当年有那么一个青年汉子,听说要去远方抗倭,踊跃报名参加。那准备春耕的牛怎么办呢?依依不舍,老牛触景流泪,托梦要带它前去,朝夕相伴。山高路远,汉子含泪宰牛,以表抗倭决心。

  这个故事不会写进历史,中国历史多以大人物面孔示人,但无疑会感动当时的彭翼南。为鼓舞士气,他可能干脆把汉子的牛头熬成一锅汤。腊月里,出征抗倭的土兵,人人手里端一碗牛头汤,面前摆一罐子土酒。您甚至可以设想,那一天,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出征的士兵们站姿如兵马俑。

  风声雪声呐喊声,声声犹在耳。那时候,彭翼南定在发表出战檄文,这位把王阳明思想写进墓志铭里的青年才俊,一定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句句哲言。可惜的是,我翻遍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找到这文章。但对可能有这样暖人的故事,我深信不疑。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牛头宴上,彭翼南发誓,跟他出征的子弟们,不是战死疆场,便要回到故乡。饮水思源,叶落归根,至今仍是湘西人最朴素的生命坚守。

  彭翼南率兵出发时,正是腊月二十三,吃了团年饭后立马开赴前线。这就是土家族“过早年”或“赶年”的来历,在我熟悉的湘西地区,至今仍口口相传。1556年8月25日,彭翼南班师回乡,留下了永顺土司保家卫国的辉煌战记,载入史册。

  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牛头宴也随之逐渐失传。后来,经过有关人员的挖掘,反复试制,终于成功。第一次牛头宴,传言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并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肉食用。

  我参加的第二次牛头宴,显然变了,少了份粗犷,多了些文雅,客人们再不需要亲自切割,由厨师们代劳,然后放在碗中,供大家慢慢享用。当然,像我这样的好事者,也可亲自操刀,露一手。

  牛头宴看起来确实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这种清淡的牛肉,表面上极为普通,但奥妙就在用了几十斤牛骨汤炖制而成,鲜味几乎浸淫到了每一块肉的缝隙里,鲜嫩酥香,肥而不腻,细细咀嚼,令人唇齿留香。

  今天,一边读史,一边笔记,再回味那牛头宴,几分感伤,一些闲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吓人的土家族“牛头宴”(图文)
土家族“牛头宴”: 看起来吓人,吃起来鲜美(图文)
芙蓉镇(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
湘西神秘文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王村芙蓉镇景点导游词
千年悬崖古镇依山傍水绝美的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