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诗“种豆南山”的文学意象

◎ 何永炎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至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大观园才女林潇湘之口说出的这两句诗,道出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到他时已家道中落。他青年时代胸怀大志,曾高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志》其五)但在黑暗现实中壮志难酬;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归隐躬耕的生活。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最著名的《归园田居》诗是对隐居生活的歌颂,其艺术风格也是恬谧、平淡的。宋释居简《北磵集》卷一《碧幢赋》说“语其冲澹,则南山种豆,柳州种柳”,这种意见几乎构成了关于陶诗的一种解释传统。这里,不妨将“种豆南山”一诗抄录如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诗的话语方式是非常自然、平和的,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们且看前人的评注。元吴师道《礼部集》卷十七《题家藏渊明集后》:

《归园田居》第一首:“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鸡鸣行》:“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陶公全用其语。第三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本杨恽《书》意。

所谓“杨恽《书》”是指汉代著名诗人和学者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文选》卷四十一)。杨恽以揭发霍氏谋反起家,被封为平通侯,迁中郞将,后因与太仆戴长乐失和而被其检举下狱,释放后免为庶人。此后,杨恽家居治产,以财自慰。好友安定君太守孙会宗写信给他,劝其闭门思过,不应宾客满座,饮酒作乐。杨恽给他写了回信,这就是著名的《报孙会宗书》。其中写道:“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荒淫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馀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满腔的怨怒溢于言表。此信后被发现,汉宣帝见而恶之,认为他“骄奢不悔过”,大逆不道,遂将杨恽斩腰于市。许多亲友因他的牵连而被流放或被罢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种豆诗案”,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宗文字狱。

陶渊明对于杨恽以诗取祸的人生悲剧是非常了解的。他曾说“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读史述九章》)对此,深受“乌台诗案”文字狱之害的宋儒苏东坡也感慨系之:“渊明作述史九章,夷齐、箕子盖有感而云。去之五百余载,吾犹知其意也。”这里说的商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歌,遂饿死,以及纣杀比干,箕子惧而佯狂被囚的故事,都是指陶公熟读《史记》以类相从、寄托灼然的心思。的确,陶渊明在诗中化用杨恽《报孙会宗书》中的某些语言,不仅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非常隐晦的深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的“南山”本身即具有双关的意义:它既指终南山(位于长安之南),也兼指庐山(位于江州之南)。对于“种豆”、“草盛”二句,古直《陶靖节诗笺》就有这样的注释:“曹子建《种葛篇》:种葛南山下,葛蔓自成阴。”曹植诗中的“南山”自然不是庐山,而是终南山——这是自《诗三百》以来在诗人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学意象。但是,陶渊明的高绝之处在于深藏不露,在于了无痕迹。他以“南山”为纽带为核心,轻松地实现了自然意象和历史场景的转换与更迭,其自然、浑成、举重若轻的大家诗笔令人拍案叫绝,瞠目仰视。在诗人看来,长安的南山是君主专制的象征,前者是凶险的残酷的甚至是危机四伏的,而江州的南山则是美丽的和平的恬谧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让我们再来读一下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吧: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瘦,庶无异患干。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人的叙述和描写无疑都是人生欢乐的乐章,都表现了蔑弃富贵、把握人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情怀。诗中的“田家岂不苦?”原出于杨恽《书》中的“田家作苦”句,他人不知诗人的文字之妙用全在于隐晦曲折;诗中所谓“异患”,也就是政治灾患的委婉代语,而“躬耕非所叹”是说自己归隐田园,甘之如饴,不像杨恽那样多有抱怨,诗人没有“田家作苦”之类的悲叹,他们最终的人生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一个成了惨遭荼毒、死于非命的千古冤魂,一个成为幸福安宁、炳焕千秋的诗国巨子。由此可见,“种豆”二字确是我们发掘《归田园居》之真意的关键。由于陶渊明巧妙地借用、化用杨恽《书》中的语言,多数读者的目光也就大都停留在田园生活的表象上。由于有“杨恽《书》”的文学构件存在,“种豆南山”就是文学的、人文的、意象的。《归园田居》之后,文学评论浩如烟海,瞬息而来瞬息而去,像“种豆南山”那样的情采和灼见,真的不多。

诗为心声。陶诗尤多系至情之流露,而至情之流露又多缘感遇而发。其笔底之波澜,即胸中之块垒;其胸中之块垒,即生活之坎坷;其生活之坎坷,即时代之潮汐。吾人循其声则得其情,循其情则得其实。陶诗“种豆南山”表现的深处蕴藏着一道滔天的历史洪波,一场惨烈的人生悲剧,一捧辛酸的文人血泪,这才是诗人的真意所在。

陶渊明是集诗人、历史家和哲学家为一身的文化巨人。他一生自觉地追求、蕴蓄着一种沉静的激情,一种纯粹的自然。他在回忆与反思中立足于现实,他追寻往昔的心境,审视当下的情怀,淡远而幽深,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使他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无疑结为一体,成为黑暗的专制主义社会中的一线光明,照亮了东方古国的沉沉黑夜,也照亮了人类通往平等、自由的康庄大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渊明与“种豆诗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杨雨品读古诗词 |陶渊明《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