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知的回声

◎ 路文彬

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谓众望所归。与以往不同,她以一种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让人们听到了久违的声音。这声音艰难穿越重重历史阻隔,将我们召唤到真相的面前。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告诉我们:苦难无法虚构,而且,苦难不能遗忘。也正是这种基本的写作伦理赋予了她在苦难面前打破沉默的勇气。于是,她不顾个人安危,历尽困阻,去一一寻访那些历史灾难的幸存者,并想方设法使他们开口。她期待着倾听,可是,这些不幸的人们又怎忍重温那可怕的记忆?无疑,此时的讲述和倾听同样都是一种煎熬。但是,为了责任与希望,阿列克谢耶维奇同她的受访者必须忍受这不忍触碰的往事。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言说的是历史的痛苦,亦是未来的忧伤,因此它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往事。曾经象征着科学神话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经过一瞬间的轰毁,从而把人们由天堂带进了地狱,科学本身也就此从天使变成了魔鬼。然而,始终为权力所绑架的科学拒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结果它只能沦为官方的帮凶。在无辜民众的苦难面前,科学及权力一道闭上了眼睛,并同时掩住了耳朵。除了隐瞒,他们还责令所有的人都必须保持沉默。但是,爱终究难以沉默,即便面对的是无以克服的险境。这亦恰好印证了荷尔德林那首诗中的名句:“哪里存在着危险,哪里同时也成长着拯救者。”因为爱,经受着重压的人们毅然跨越了死亡的恐怖界线,用生命诠释着存在的崇高与庄严,就像那位消防员的妻子对善意劝阻她的人所说:“可是我爱他!我爱他!”是的,爱无畏于一切危难,只有死亡才能将她和所爱的人儿分开。因为爱,那位名叫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家开始说话了。然而,说话不一直就是作家应有的权利吗?不过,在这众人沉默时刻的说话却意味着挑衅或冒犯,它的风险性后果实在无法预料。可问题是,一个作家若在此刻拒绝说话,那他还是作家吗?不然的话,其中的那个女子又怎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没有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们该怎么办?”显然,在这个民族那里,作家就是正义和爱的化身。至此,我们也终于可以理解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何要如此写作了。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此,我们尤其不能忽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性别。作为女性,她比一向只乐于观看的男人更懂得倾听;作为母亲,她也比男人更懂得关爱。女人孕育、生育,然后养育,她们就是生命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她们爱的本性便是由此习得而来。所以,在聆听完自己同胞们讲述的战场亲历后,她将这本书命名为《战争不是女人的模样》。她想说,战争是男人的样子,战争是男人的面孔;捍卫生命的女人怎么可能认同战争这种杀人的机器?的确如此,听听那位女飞行员是如何说的吧:“我在战场上待了三年……那三年里我就没感觉到自己是个女人,身体像死了一样,没有月经,也几乎没有女人的欲望……”另一个从事过地下工作的女人则说:“这个任务实在太难了,杀人实在太难了……杀死别人比自己去死还要痛苦……”或许,可怕的不是战争对生命的杀戮,可怕的是它对人性的篡改。这些女性的暴力体验更能令我们领会战争的邪恶实质,且令所有胆量和荣光都不得不现出卑怯和耻辱的底色。

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己这一系列的纪实文学作品总称为《乌托邦的声音》,而我们从中听到的其实就是良知的回声。她说:“我处处倾听……我变成了一只越来越巨大的耳朵……”事实上,她一直是带领着我们在倾听,这充盈着良知回声的耳朵不仅是变得越来越巨大了,也变得越来越多了。个中效应可能已然超乎了她的期冀和想象。让历史中的人物说话,而不是代替他们说话,阿列克谢耶维奇为接近真相的历史写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文学范例。故此,用所谓的文学性或艺术性去苛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在伦理层面的价值和启示远远超越了文学性或艺术性本身所能达致的极限。或者说,她借助时代苦难传达出的爱、信仰以及希望就是最崇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唯有首先明晓这个真理,我们的作家方有可能学会像她那样去倾听,倾听自我内心深处那良知的回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多面相的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另一端时代的另一极
非虚构写作更改文学大势
读书 | 赵柏田:立场与观念——从布罗茨基到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战苏联女兵:谁能懂得我们的苦难与骄傲?
周荐童书|刘玉栋、舒辉波、冯与蓝:儿童文学的独特艺术样貌,可以是怎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