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吆喝

    ■马开均

    日前陪几个外地亲友到城南的甘家大院参观,有幸听了一场刘奎龙老先生表演的“南京吆喝”,亲友们对刘老先生的精湛演技赞不绝口。细细考究,“南京吆喝”里面体现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民族口传文化,也体现着城市发展的进程。 

    自古南京就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从晚清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和淮河连年洪涝,大片的良田沙化、碱化,加上不断的战乱,周围的失地农民就带着自己祖上传下的手工技能,向南京这个都市涌来。特别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洪秀全建立了许多工匠营地,比如铁匠营、棉鞋营、肚带营、铜作坊、颜料坊等,一时间南京街面繁华了许多。“南京吆喝”便应时而生。 

    工匠和小贩们带着各地的乡土文化而来。这些人来到南京后,一般抱团居住在某一个片区。在他们的吆喝声中,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严格的行业分工,从不相互串扰。如来自扬州地区的人多数从业“三把刀”(厨刀、剃刀、修脚刀);修旧业大多是从苏北里下河地区来的人;餐饮、早点、小贩和卖菜的主要是南京近郊的农民(旧时称之为南乡人)和部分城市贫民;收旧业绝大部分是来自安徽省淮南、寿县一带的失地农民,他们主要是收旧衣旧鞋和旧日用品的,收回货物后,再转卖给上述地区的穷人。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基本上来自鲁西南地区和江苏徐海地区,因这一地带人自古尚武,对刀枪等冷兵器的锻造打磨有着独到的技能,修磨剪刀、菜刀更是不在话下了。 

    在当年,因为肩上挑着的竹箩筐特别高大,收旧衣物的人便戏称自己是“挑高箩”的。他们每天穿街走巷,吆喝起伏,再配上自带的各种响器,有板有眼,有声有韵,十分悦耳。补锅匠在行走时,能把他串挂在扁担两端的金属片,有节奏地摇晃出“咣当!咣当!”的响声,再加上他那响亮的吆喝声,别有一番趣味。 

    为什么“南京吆喝”特别好听?因为他们是严格按一定的地域口音和当地的民歌韵律吆喝的。每一种吆喝都有着严格的民族调式和调性,经历了几代人的口传,从不串音跑调。“南京吆喝”普遍采用的是民族五声调式的角调、徵调或羽调,行腔时没有半音(只有do、lai、mi、so、la,没有fa和si),每一种吆喝都有明显的地域民歌、小调特征。 

    比如卖冰棒和卖西瓜蔬菜的吆喝,由于小贩主要是来自南京周边的菜农、瓜农和部分城市贫民,他们的吆喝里,明显带有南京近郊民歌的调性,有的吆喝声的调性特征和名曲《茉莉花》的调性特征同出一辙。这些吆喝的尾声都采用了民歌中的甩腔唱法,听起来十分亲切。 

    而收旧业的吆喝,用词随性,朴实简练,行腔时有着浓重的安徽淮南、寿县一带的乡土风味,和当地民歌《四句推》中的个别唱段很相像,吆喝起来就像反复唱当地民歌一样。补锅匠的吆喝曲调,夹杂着浓烈的苏北里下河民间小曲的特征。有着齐鲁风范的磨刀匠的吆喝,还被用在了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剧情中。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南京城内建起了许多国营菜市场,供需渠道变化了,“南京吆喝”中卖蔬菜瓜果的吆喝声最早消失。随着城市公交的发展,赶马车的吆喝声也被汽车的轰鸣声取代了。后来,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许多“南京吆喝”渐渐听不太到了。但是,还有些“南京吆喝”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响起。“阿要辣油啊!?”就是一类。这类“南京吆喝”,声音虽不高,但已经响遍了大江南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 三四十年代南京“大萝卜”的勤劳与忠厚
乡村故事:卖馍小贩的吆喝声
【说事儿】吆喝中的市井人情和津味文化
乡村概念辨析
金陵文脉(一)
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