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滨声 晚报发新作艺苑开春花

    李滨声先生自画像


    陈祖芬贺滨老树常青 花正红

    《鲁迅与儿童》

    3月19日,四十余位朋友粉丝为九秩滨老新书《书苑栽花——李滨声插图选》出版欢聚庆贺。平日很少参加活动的著名作家陈祖芬的到来,给大家带来惊喜,她和滨老的一个拥抱,令人动容。张胜友、艾克拜尔·米吉提从外地赶回北京,艾克的一曲《三套车》倾倒众人。

    适逢《北京晚报》创刊58周年,滨老说,自己许多作品都是在晚报发表的,现在依然是晚报的忠实读者。不久前从晚报上看到一条书讯,发现出版社在书封上把《北京梦华录》的作者穆儒丐的“丐”错写成“丏”,希望出版社再版时更正过来,众人为91岁滨老的认真严谨鼓掌喝彩。没想到,几天后,滨老就把自己这段经历写出来了,并栩栩如生地画出了自己见过的民国报人、作家穆儒丐先生。他亲自快递文章到报社。91岁的老报人又在《北京晚报》发表新作,着实令人欣喜。       编者  

    我知道的穆儒丐

    ■李滨声

    距今100多年前,还是大清国的时候,当时清朝曾派一“八旗子弟”出洋留学。4年以后学成回国,不料大清国已不复存在了,已是五族共和的民国天下了。以往满族人所享的终身供给“钱粮”没有了,为生存计,他秉承出国前所学汉学文化基础,投身新兴的新闻界当了报人,专职文艺副刊任主笔,不断创作长篇纪实小说、传记等见报和付梓面世为社会欢迎。后因故背井离乡,远去关外落户于奉天(今沈阳),仍以文谋生。受聘为《盛京时报》副刊主笔,继续发表以民初真人真事为题材的长篇纪实小说。至此,“穆儒丐”的名字从关里到关外广为人知。

    余生也晚。以上所述,是我小时候听母亲讲的。母亲为我讲解,“儒丐”二字是自谦,意为“儒林中的一个乞丐”。

    前些天我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有两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出版了20世纪10年代的一位作家、小说家的书,一本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北京1912》;另一本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梦华录》。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前面所述的穆儒丐。100年前的书“出土”,令人欣喜。稍有遗憾的是《北京梦华录》的封面上书法写的作者的名字,把“丐”字误写成“丏”(音免)了,希望再版时更正为是。

    我知道的穆儒丐还有一些情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接管了《盛京时报》,成为伪满洲国的报纸。穆儒丐被留用,继续主编副刊,且不停地得以发表他的小说。现在想来,可能是因题材都是写北京的,又兼他是八旗子弟,对覆灭的清朝有所惋惜,对民国政府不满、不时咒骂,正中了日本人的下怀,才允许他的存在吧。

    顺便提及,20世纪50年代,《北京日报》有一位“助理编辑”(当时对留用的老报人的定级,非今日职称)左笑鸿老先生,和张恨水先生有时小聚叙旧聊天儿,曾提到过民国初年穆儒丐小说的社会影响和语言功力。我因是左笑鸿先生的学生,清晰记得他们聊天时张恨水老先生曾以《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与穆儒丐相提并论。

    有一次,左笑鸿先生给“文化生活”组几个年轻人讲“写作”,又提到了穆儒丐。我顺口说了一句“我见过穆儒丐”,大家指责我不严肃、是起哄。左先生并未责怪我,还让我说说。其实,我上中学时就开始画漫画了,那时自知上不了《盛京时报》,就投稿给《盛京时报》属下的《小时报》,屡被选用。一次我去看望已在报馆当上校对的老同学,在传达室他指给我看,说穆儒丐先生来了。只见马路对面从人力车上下来一位老先生,径直走进报馆去了——这就是我说的“见过”。左笑鸿先生和大家都哈哈笑了。

    穆儒丐先生是民国初年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小说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3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1961年77岁时离世。今见他的著作重回人们视野,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

    滨老寄我明前茶

    ■李培禹

    完成了《书苑栽花》(北京出版社出版)编选,滨老满意,他说,我还是第一次出精装本的书呢。当初受托编选这本书,我很有些压力,但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尤其是多次和滨老在一起,倾听他睿智、幽默的话语,我时常把书稿和他的人生弄混了。看着一幅幅插图,我时而笑出声来,仿佛透过书页看到了滨老;在滨老身边的时候,他的不寻常甚至有着传奇色彩的经历又化成了一个个画面,融进书中。这种感觉真好!它使我的精神放松,压力全无,紧张工作的过程成了一种愉悦的享受。

    《书苑栽花》新书出版庆贺会当晚,滨老打来电话,说难眠。我安慰他好好休息后自己也失眠了。隔天,接到老人家亲自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印有他绘图的瓷罐里是明前西湖龙井。感动之余,赋诗以谢:

    春风不吝染绿芽,九秩滨老著新花。青钱欢聚兴未尽,夜阑响铃到我家。轻唤一声无多语,心底波澜似有闸。尽在隔天包裹里,浓情共饮明前茶。

    此刻,与朋友一同品滨老的茶,看滨老的书,惬意无比,温馨无比。

    最喜欢他画的鲁迅先生,熟悉的面容里透出的是深邃;他画老舍、张恨水、梅兰芳,因为曾经熟识,大师的相貌上仿佛多了几分亲和;他画林徽因,美,自不必说了,还有她身轻如燕在什刹海滑冰的倩影呢;至于徐志摩,滨老画的是风流才子和林徽因在胡同门前最后道别的场景,真是栩栩如生,引人遐想……

    他把对京戏的痴迷热爱、自幼做票友的苦乐酸甜,尽情地融入笔端,一幅幅画作堪称绝妙。特别难得的是,每一幅画作旁都有滨老字斟句酌的介绍。比如“四郎探母”,他在栩栩如生的画面旁写道:“四郎探母原名北天门,一名四盘山。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随俗雁门关,被称八郎探母,遂改为如今剧名。”真让我这门外汉长了知识。

    李滨声《书苑栽花》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他应著名女作家叶广芩之邀,为长篇小说《采桑子》画插图。整整38幅,全部是彩色的。那是时已年近八旬的滨老在读了好几遍小说原稿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个月呕心沥血创作出这些栩栩如生的精品画作。

    此刻,我家院子里紫玉兰花开正浓,我和朋友饮茶正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伶史、国史与掌故——《伶史(外四种)》出版前言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也说冯耿光与梅兰芳(上)
9月15日《新晚报》发表我的漫画新作《官殇》
谢其章携新作《有书来仪》对话华文社总编辑余佐赞:给时光以清新的风
好书抢“鲜”看■马琦:献给家乡的礼物——白描先生新作《天下第一渠》读后
书生笔下是乡愁——穆儒丐及其《北京梦华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