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低调

  山门外

  石建邦

  

  民国时代的文人学者,都能写几行不俗的毛笔字,相互之间写字酬答非常普遍。

  傅斯年的信札相对常见,但写成作品的墨迹则很稀少。囊年收到一幅傅斯年的行书扇面,写在发笺上,抄录古诗数首。一行九字一行二字,既错落又连续。字体飘逸潇洒,颇有晋唐风韵。最后可能计算失误,抄不下了,收尾并成两行小字。兹将文字迻录于下:

  朝来微雨罢,何处可寻春。冰散池容动,烟销柳意新。穿林听莺远,度陌问花频。但觉相逢处,情亲似故人。

  远客归未得,东风冷尚严。烧痕山顶(秃),春色柳眉尖。病久医方熟,贫深酒债添。浮生欲何以,朝莫为齑盐。

  厌踏软红尘,闲居江上邨。养鱼宽作沼,爱竹别移门。月色侵书幌,清光入酒尊。我惭行役扰,犹未卜田园。

  水涨官河远,西风去棹轻。四山犹暝色,万木尽秋声。村近闻鸡犬,天寒忆弟兄。故园归未得,飘泊若为情。

  以应伯希先生两正。孟真弟傅斯年。(钤印:壬午,傅斯年)

  

  

  因为原作不分段落,首尾一贯写出,初不知诗作出处。最近检索有关资料,方知是四首五言近体诗,为明初诗人张羽(1333 - 1385)所作。张羽,字来仪,号静居,江西浔阳人,后徙居江苏吴中,与高启、杨基、徐贲聚为诗友,号称“吴中四杰”。张羽工诗文,善书画,且多有建树。著有《静居集》四卷,及《张来仪先生文集》、《静庵张先生诗集》等。

  

  故上述张来仪四诗,第一首应题为“寻春”,第二首题为“早春旅怀”(第三句末漏一“秃”字),第三首题为“孙景翔幽居”,第四首题为“山阴晓发寄暨阳旧友”。

  扇面起首钤印“壬午”,系西元1942年,时傅斯年正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负责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扇面上款“伯希”,应为李庄当地乡绅罗伯希。抗日战争期间,当年史语所,包括营造学社以及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均内迁至李庄落户,得到当地罗伯希、张鼎臣、罗南陔、李清泉等乡绅的极大支持,彼此关系融洽。傅斯年还曾为史语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史研究专家逯钦立的婚事,两次写信给罗伯希,托他充当月老,将罗南陔女儿罗筱渠许配给逯,成就一桩美好姻缘。(详见《傅斯年遗札》第三卷,页1118,11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而罗南陔的七女婿洪慰德,即毕业于李庄的同济大学土木系,并被梁思成收为弟子。网上还曾见到有马衡写赠罗伯希的洒金书房对联,可见当时文人学者酬赠这位地方乡绅的墨宝不少。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故园归未得,飘泊若为情。”在临国难而播迁的烽火岁月,傅斯年带领史语所同仁避居蜀地李庄,困守异乡。其写赠罗伯希的扇面,字里行间,抒发的是浓浓的思恋故土情结,别有一番深意在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 | 蒋少龙:历史永远铭记你,李庄电报
偏僻的宜宾李庄为什么是抗战时期全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十六字电文”——李庄故事由此开始
罗南陔,死于1950年的中国乡绅
傅斯年与陈寅恪的交往
李济:文物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