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把饮食<BR/> 写成一种文化

    ■陈梦溪

    曾获全国电视烹饪大赛全国总冠军、央视“味觉大战”栏目常驻导师的孙兆国对于许多观众并不陌生,作为一个拥有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评委等一系列荣誉和头衔、擅长分子料理的厨师,这次却写了一本教大家做家常菜的书。

    在烹饪书籍因为泛滥而并不好卖的时候,孙兆国的新书《味觉的记忆》在预售开始后在电商网站第一天就下单了一万本。这本书为什么能如此受到认可?因为书中并不是讲解如何做菜,而是讲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虽是国际级的大厨,但孙兆国在书中教给大家的是14道传统上海菜的做法,如四喜烤麸、腌笃鲜、响油鳝糊、松子黄鱼、糟三样、老上海油爆虾、熏鱼、酱鸭等,都是老上海人平时会享用的家常美食。

    其实,最令我们难忘的,或许就是小时候妈妈做的菜的味道,即便长大了,离开了家乡,那样的味道,依然会萦绕在脑海,刻印在舌尖,挥之不去,记忆犹新。曾有一部电影,美食家吃了一道菜后,竟然感动哭了,只因为——太像妈妈做的味道了。孙兆国这本书也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厨师参考书,很多菜,很多做法,他都力求讲得明白、简单,是想让大家在家里也能烧出正宗的味道。

    书中,孙兆国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这些菜的结缘、经过以及小时候他对这道菜的记忆。如四喜烤麸这道菜,是他跟上海师傅学到的第一道菜。年轻时,好学却苦无门路,正好乡村里有人办喜事,请有上海师傅,他便卖力帮忙,虚心求教。如今,这道菜仍是他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喜欢的一道菜。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这样评价孙兆国:“他贵为烹饪大师,却处处留意家常小菜的细节,再用平实、流畅的文字讲述出来,让人读后有返璞归真的惊喜。”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董克平认为“厨师也是艺术家”,厨师制作美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烹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美是什么?是能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愉悦的东西,好吃的食物同样有这样的功效。饮食是具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功效的,吃了好东西,心里自然高兴,口腹的愉悦也就带来了心理的愉悦。

    董克平看到孙兆国对厨师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表了一些议论,说“与国外厨师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厨师相比,中国厨师的社会地位确实难以与之比肩”。董克平十分赞同,他也认为,厨师在远古时代的地位是很高的,伊尹本是陪嫁的奴隶,之所以到商国当了宰相,凭借的就是他做厨师的本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的道理和厨房是相通的。中国饮食文化灿烂辉煌,久远深厚,但是作为饮食文化创造者之一的厨师,在如今却没能获得应有的位置。

    如何能让“厨师”的含义不仅仅是个“做菜的”,这就需要将美食背后的文化挖掘出来。孙兆国在书中说,自己三十多年来积累关于上海菜的知识,遇到人就去问、去学,有时候见到了朋友家的长辈,那些老一辈的上海人,就更愿意问一些他们关于本帮菜的故事,他们人生的经历和年代对于美食的改变。

    本帮菜原来就是非常平民化的菜色,主要以本地的鱼虾、蔬菜,孙兆国也尽量在书中写出每个菜背后的文化:很多本帮菜就是在里弄里面、小洋房里面,被很多上海媳妇、上海婆婆、上海姨太太,甚至是很多旧社会的时候保姆发明出来的,孙兆国认为,这样的文化,才是上海菜的根本所在。

    厨师的功夫,初时在于刀功、技巧、火候,而后渐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追求的则是食材背后的内涵、文化与故事。J2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话随园食单(一)
席卷东亚的Asian Fusion是一个什么鬼使神差的菜系?
威记聊饮食:烹饪文化将会成为记忆?怎么才能真正传承和创新?
带你开开眼,这就是40万一桌的菜品!
国内烹饪界四大名厨,你知道几个#美食 #厨师 #饮食文化 #烹饪 #涨知识
东北菜那么好吃,为啥进不了八大菜系?本地厨师:4个标准不符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