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私家书单 | 有一种阅读精神堪比爱情

沈从文和汪曾祺师徒的小说被国人所知,中学语文课本的推广功不可没。《边城》《大淖纪事》《胡同文化》等作品让一茬茬高中生记住了这两位作者。其实,在上个世纪文学的黄金年代,也就是八十年代,文学青年就对这两位大师顶礼膜拜。若干年后言必称米兰昆德拉和马尔克斯的时尚中青年,在当时是以手中有一本沈从文或汪曾祺的书为荣。我就是当时的追风族一员,不过在读完两位的文章后,我没有满足于与文学女青年吹牛,而是被一个问题所困惑而探究,沈是汪的老师,那么谁是沈的老师呢?好在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我在图书馆找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篇文章《〔夫妇〕篇附记》,沈从文坦言他“写乡下”的作品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废名者何人?废名原名冯文炳,其实是与沈从文同时代的作家,只是废名的写作与发表小说略早于沈从文。由自己说出受同时代的某作家的影响,这在作家中是不容易的事,该给沈先生点赞。



废名



废名的小说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园》、《枣》和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作品不多,却以其文字的简练、风格的卓异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评论家唐突在《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中曾说:“在当代的作家中,风格突出,作品引起较多注意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废名,第二个是钱钟书,第三个是师陀,姚黄魏紫,各有千秋。”由此可见,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独创性和重要地位,其实无可替代。


应该说,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好学而满怀理想,我那时一边读作品,一边作比较。俩人共同点是都把笔触对准民间的古朴之风,亲和之气,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废名的作品多写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并不努力发掘题材的社会意义。而沈从文先生则声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看废名小说中的人物,《桥》中的小林子,细竹、琴子、三哑叔,《竹林的故事》中的抽子、三姑娘、陈老爹,无一不是平凡的农村下层人物,而《边城》中的人物形象翠翠和祖父,也同为庶民,小人物真挚的情感,凸现了传统农业文明的美德。




这样的主题追求表现在两位作家的小说中,呈现出了小说散文化的特征。情节淡化,用废名的话说便是“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用沈从文的话讲便是“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事牵连在一起。”贾植芳在评论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和《桥》时说:“作者完全抛弃了小说外在叙事的逻辑和连续性,而力求表达出寄寓在创作中的内心世界的绝对自由和真实。”


废名的老师是谁呢?


废名最喜欢的作家是莎士比亚和哈代,在他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两个作家作品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两位作家都长于编故事以写社会矛盾和人物命运转折,在这一点上却对废名影响甚微。冯健男曾在《梦中彩笔创新奇》一文中由此赞叹:“废名是废名自己,是中国的废名”。


三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中国作家已不读中国小说。但是,我每当看到书架上仨人的小说还是忍不住抽出来读几页,从读作家某本书出发,读一个流派的书,直至研究这个流派的书,年轻时那种专注与执着,堪比那个时代的爱情。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获奖重申了文学的尊严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 学术中华
聂援朝|废名先生笔下的黄梅风情
沈从文湘西文学中的悲剧美
文学之美,美在人情
不缺阅读者,缺有说服力的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