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写作水平高过很多写作者,你自己为什么不写?”帕金斯说:“因为我是编辑。”

转自《文汇报》


 

图片说明: 电影《天才捕手》剧照

  

  图片说明: 麦克斯·珀金斯本人

  




时代变,出版的大环境变,编辑发现作者的兴奋是不变的,“一切为了作品”的信念也是不变的。文学史这台大戏的真正制作人,是编辑和出版人,尽管他们甘愿在天才的耀眼光芒中模糊了 自己的面目。


  

他以编辑的身份,成为文学发展的舵手

  

《天才捕手》 的主角到底是什么人? 科林·费斯扮演的麦克斯·珀金斯,以他一个人的工作,重新定义了“编辑”的职业伦理。海明威写 《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他是编辑。菲茨杰拉德写《人间天堂》 《了不起的盖茨比》 《夜色温柔》,他是编辑。托马斯·沃尔夫写 《天使望故乡》 和 《时间与河流》,他是编辑。他在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寻找到一群能用全新的语言写出新秩序里新价值观的作者,他以编辑的身份,成为文学发展的舵手。

 

 “你的书来自编辑的办公室”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沃尔夫,这三个作者奠定了珀金斯的职业胜局。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类作者,遇到任何编辑都可能大放异彩,只是不会有什么人能像珀金斯这样,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金钱问题,永远无私地给他们提供温暖的肩膀和倾听的耳朵。但珀金斯对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付出,加起来都不及他对沃尔夫上心。他为了沃尔夫,呕心沥血,远远超越一个编辑的职业本分。传记作者伯格说,《天才的编辑》 里他本人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追忆珀金斯和沃尔夫的合作。珀金斯一生的三千弱水,电影《天才捕手》 只取沃尔夫这一瓢。科林·费斯演珀金斯,裘德·洛演沃尔夫,两个英国男人扮演1930年代的一双纽约客,“我们登上高楼,感受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荣耀和力量。”———这是沃尔夫写给珀金斯的最后一封信,当时他38岁,得了脑结核,不久于人世。

  

这真是一段有着太多解读空间的故事。他们相遇时,沃尔夫33岁,一无所有,除了写作的激情。《天使望故乡》 的原稿没有出版社愿接,到了珀金斯手里,他一句句推敲。他珍惜沃尔夫作为小说家最宝贵的才能———对语言的敏感和直觉,把困难棘手的结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天使望故乡》 定稿删了9万字,但沃尔夫只有服气,一再地表达对他的感谢:“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干出点名堂,这个人就是珀金斯。”珀金斯在沃尔夫的生命里,是他渴望的、也从未拥有过的“父亲”。

  

《天使望故乡》 是1930年代初的现象级畅销书,之后的 《时间与河流》则是文学史上的航标。《时间》 的手稿有3000多页,编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珀金斯和沃尔夫每周有6个晚上在办公室加班,一个删,一个改,沃尔夫有素材,有表达的直觉,能源源不断冒出优美的词句,珀金斯提供了他所欠缺的洞察力,把几百万个词语组装到真正有效的结构里。两个男人为了 《时间与河流》 不舍昼夜,珀金斯的太太和沃尔夫的情人只能抱团哀怨,男人的友情占去彼此太多时间。

  

珀金斯完全无私地协助沃尔夫写作,埋下祸根,小说出版后,一个和沃尔夫交恶的评论家刻薄地议论:“这本书所体现的组织能力和批判智慧,并非出于作者的内心,而是出版社的办公室。”这条诛心的评论是导火索,两人之间几年的积怨泛起,友谊的巨轮说翻也就翻了。这是沃尔夫迟来的叛逆期,最受疼爱的孩子试图证明自己也能闯出一番天地,他给珀金斯写了绝交信。

  

沃尔夫背弃了他,这让珀金斯有一整年“觉得处境不好”,他经常把绝交信拿出来,看着信,泫然欲泣。可是,沃尔夫陷入官司时,久不来往的珀金斯还是愿意为他出庭作证。当沃尔夫一病不起,他唯一放不下的,是他和珀金斯曾经的友情。他们以作者和编辑的身份开启一段奇特的感情,文学信念的强大力量把他们捆绑在一起,然而在亲密无间中掺杂了复杂的怨恨,最后,是一个认错的孩子回到一直等候着他的父亲的怀抱。

  

让作家说出自己的声音

  

不只是沃尔夫。在和作者们的友谊中,珀金斯一次又一次地扮演操心的家长,他焦虑好莱坞的名利场会拖垮菲茨杰拉德,不断地自掏腰包垫钱给对方,“让他专心写作,避开花天酒地的生活”,仅仅为了照顾海明威的情绪,他错失了福克纳……他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欣赏或担忧着他的作者们,他垄断了这些天才任性的、放松的时光,却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觉得他充其量是让作者释放能量,因为“一个作家必须说出自己的声音”。比如他给菲茨杰拉德写信谈 《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 究竟是干什么的,答案即使能说,也不能清清楚楚地说出来。无论他是被别人利用的无辜者,还是他卷入到何种程度,都不应该解释。假如只是隐约勾勒出他某些活动的轮廓,倒是可以增加故事中这一部分的真实性……而所有这些,以及整个悲剧性的情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文学上都有一席之地,借助T· J· 埃克尔堡投向天空、大海,或者城市的那不经意的一瞥,你已赋予了一种永恒之感。”

  

这段文字能让很多文学教授汗颜,应该成为文艺批评的范文。珀金斯的判断力、他的建议、以及最重要的他进退有度地尊重作者的主体性,照亮了走夜路的菲茨杰拉德,也在若干年后成为沃尔夫夜航时的灯塔。厘清珀金斯的工作脉络,也就逐渐看清“天才”们并非浑然天成,都要跋涉,都有修正,这就考验编辑的职业道德和本事:作者撕开心口血淋淋浇灌出来的文字,在编辑身上扎根,然后枝繁叶茂,文学的坐标系里并不相信原生态。

  

珀金斯很多次被问起:“你的写作水平高过很多写作者,你自己为什么不写?”他想了很久,回答:“因为我是编辑。”




2015年8月1日,思南读书会79期,邀请了《天才的编辑》译者彭伦、曹元勇和黄昱宁两位资深出版人,就“麦克斯.珀金斯与他的文学时代——从《天才的编辑》谈作家与编辑的关系”为题进行了对话。




彭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才的编辑》| 潘旭解读
天才的编辑丨单读
每日一本好书|《天才的编辑》读书笔记经典语录分享
编辑书单|20世纪的图书编辑是怎样工作的?
读书随笔:天才编辑
天才捕手,或曰给疯子收拾残局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