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大闸蟹到松茸

嫣然(北京)·嫣然小厨

我在努力回忆大闸蟹是怎么红起来的。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东西也不过是江浙地方风物,看见过一张黑白照片,美国人拍的,旧上海,一个瘦小的男人正在吃大闸蟹,面前的桌子上小山似的堆着十几二十只,目测个头很大。男人看衣着很普通,显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

十几年前广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兴吃大闸蟹。朋友里有位张生,专做供港澳的大闸蟹生意。香港人里引领这股风潮的,多半是倪匡、金庸这一票海派文人。远离故乡,小时候惯常的滋味,自然成了百般记挂,也拜物流发达所赐,即便这样的生鲜,也能妥妥地运过去。于是那时候香港的美食节目跟杂志,一到秋来就连篇累牍地报道,满城争说蟹壳红。

我算是比较早被张生教育了吃大闸蟹的人。彼时广州只有少数几个餐厅有,全都赖张生供应。吃惯了海蟹的粤人,并不见得多么追捧,很多男人觉得大闸蟹本来就没多少肉,又是爪子又是壳,实在麻烦避之不及。开始只是小众口味,有一年秋风起时我专门去苏州吃蟹,还被人侧目。再后来,每到大闸蟹季节,必会组局,一票人饮酒啸聚。每到大闸蟹季节,自己必拆一回蟹粉熬两罐蟹油。及至这三年,跟京城里的闺蜜相约,每年蟹肥膏黄的时节,都必携手江南小住两日,竟固定成了私人仪式。跟这股风潮相呼应的,是养殖业的繁荣、冷链运输的成熟。私人饮食史,推开一扇门,后头是真真切切的社会变化。

自从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一夜爆红,松茸这两年的势头有点像十几年前的大闸蟹。以前根本名不见经传,只被云南人拿去日本换外汇,前两年松茸开始升温,每到8月,老饕们便钻头觅缝,去年松茸已经成了偶有所见的商务礼品。今年,连文艺中年和菜头都卖了一回松茸。顶级的云南松茸,说是孙正义同款,从日本人那里截和的。

因为和菜头,前两天见识了那种所谓“传说级”的松茸。开箱的那一刻,着实惊着了!比一支350毫升的矿泉水更长,以及更粗。旁边手掌大的顶级松茸,也立时相形见绌。即使是满山找松茸的藏民,这种尺寸,很多人一生也未必见过,确实是一种传说。切成薄片,尝试刺身的吃法,不成,有点老了,至少口感上就不够脆嫩。更宜煎来大快朵颐。在煎松茸的问题上,我跟菜头产生了分歧。他推荐菌子用黄油煎,取其丰腴鲜甜,我总觉得有点可惜,那么珍而重之的鲜物,吃出一口黄油味来,倒委屈了松茸。试着用淡味的茶树油来煎,干净,清爽,绕梁三日。后来把小朵松茸的伞盖切成薄片蒸鸡蛋羹,更是温婉如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泪目)
点菜?我太难了
点菜秘笈
三盘菜
古代女子勾引男人也有一套,这3首情诗:男人读后,欲罢不能!
将礼楷看打浦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