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论人性
人性是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对人性的共识,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作的认知。共识越多,越容易达成一致的政治主张。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作必须要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除了政治,我们要理解一个时代的伦理、教育、法律、宗教等问题,也都涉及人性这个最本质的问题。这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大家共识越多,争论和分歧就会越少。因为大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对人性的认识模糊,或出现了分歧。

  孟子是儒家最早大量谈论人性的,现在多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里还是有一点误解。在《告子》一章中,有很多关于人性的谈论。在谈论中,告子把人性比作杞柳树与湍急的河水,认为人性本来并没有什么善恶。但孟子并不这么看,他认为用杞柳树作杯盘,本身就是顺应了杞柳的本性,同样让人去符合仁义,也并没有违背人的本性。在用河水比喻人性时,孟子说道:“水流的确是没有向东或向西的定向,难道它没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吗?人性的趋善,就好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趋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它就能飞溅起来,使它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住水流让它倒流,就能把水引向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的改变让水这样。人可以让他做坏事,他本性的改变,也和这个道理一样。”

  孟子在这里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前一个“之”应为动词解,有“趋向”的意思。孟子的真实意思是,人性是趋向善的,这种“趋善”和“性善”有很大不同。孟子更多强调的是人性的平等,对认为有些人天生性善或天生性恶的观点,是坚决不认同的。孟子说:舜住在深山中时,在家只与树石相伴,在外只与鹿猪同游,他和深山野林里的野人没什么两样。但当他听到一句善言,看到一桩善行时,便开始学习了,那力量就像江河决了口,其势头凶猛得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可见,像舜这样的圣人,若无引导,也没有善的本能。

  在孟子看来,“善”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人性天生是平等的,都有趋善的本能,只要经过合理引导,就能使人性得到不断地提升。正是孟子认为人性是“趋善”的,为人在天地间树立起了一个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高扬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使人的尊严得以在传统社会得以确立,同时使人们自觉地有了一种价值认知。这样,个体生命的尊严才可能制衡政治威权带来的损害。

  星期文库

  文化拉杂谈之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二节 性之善
《阳货篇》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道德观 ——人性善
劳动者有尊严,光荣名副其实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读书笔记&6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