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诺奖的阴影下| 单读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音乐人,争论四起。回顾过去,诺贝尔文学奖也曾颁发给非传统文学界的人,也曾有人拒领过诺奖。作为最受人瞩目的认可和文学奖,在每次开奖前,都仿佛成了全球性的猜奖游戏,而每次的入围者们都免不了卷入得奖与否的执念里。而历届获得了这个奖项的人,在获奖之后,人生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对于世间的作家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始终是一个幽灵。无论这位作家水平一流,还是堪堪三流,无论他是流亡作家,还是民族良心,无论他已经获得奖项,还是尚未获得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都像是附身于作家躯壳之上的魑魅魍魉。这已经成了他们的执念,或者说,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鬼魂渐次化作实体,凝结成影。无论昼夜,作家的身下,便长卧着诺奖的影子。每年临近颁奖,博彩公司就会展示出一张张触目惊心的赔率表,上面闪烁着的都是影影绰绰的鬼影。


诺贝尔文学奖已逾百年,这百年中,颁给了百余位作家,除了有七年因战争原因未颁、四年为二人平分之外,每年只授予一位作家,其获奖概率之低、评选标准之模糊也促成了现今博彩业的火热。再来看看获奖作家的身份:算上今年的鲍勃·迪伦,历史上还有几位文学性不那么纯粹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 1950 年的罗素,1953 年的丘吉尔。纯正的诗人得主,依然不多:聂鲁达、埃乌杰尼奥·蒙塔莱、奥德修斯·埃里蒂斯、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其中诗人最近的获奖,是五年前的特朗斯特罗姆,离上一次诗人获奖(辛波斯卡),已过去二十三年。



特朗斯特罗姆,荣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就可以想见作为当事人的作家,对瑞典文学院那帮老头子的态度了。那态度或嗤之以鼻,或满不在乎,甚至成为作家归隐山林的借口。渐渐地,这态度也扩散到其他文学奖上,引起作家对文学奖的反抗。1950 年代以降,欧美文学出现了学界小说这一门类,如斯诺《大师们》,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戴维·洛奇《小世界》,还有近来大热的约翰·威廉斯《斯通纳》。这一类学界小说反映了欧美大学中体制的深渊和大学精神的改变,是高级知识分子宣泄的良机,也成了他们的避风港。联想到现在欧美诸多作家同时都任教于大学,或许也会把学界小说继续推向台前。六十年前,作家们(同时也是教授)反抗大学,于是有了学界小说。现在,作家们(同时也是文学奖评委)反抗文学奖,会催生什么呢?于是文学奖小说诞生了。


英国作家 Edward St. Aubyn 在 2014 年出版的小说 Lost for words 就是这一类小说。小说从最高文学奖Elysian Prize的评委主席和几位渴望获奖的作家写开,写出了作家们勾心斗角和文学奖背后的政治角力。小说直接讽刺英国布克奖,无疑,也揭示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学奖,本质上不过都是一场闹剧。这场闹剧,一般从赞助商物色评委主席开始——正如小说里写的——终结于颁奖晚宴的纸醉金迷,还有那背后说不清道不明的众多秘密。而诺贝尔文学奖呢,可能更复杂,也可能更简单——就只是从一通电话开始而已。平日里普普通通的一通电话,到了诺奖颁发的前夕,就摇身一变,成了作家们生涯的分水岭。



lost for words


世界各地的作家都在为那一通电话疯狂。他们身处不同半球,过着不同的时间,接电话的情形也五花八门,因此在这几十年间,自然也孕育了各种啼笑皆非的电话事件。就如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邓肯·霍尔丹(Duncan Haldane),他在接到获奖电话时表示:“对于这类事情,我比较‘英国’,或者说有点冷漠吧。所以你看我并没有昏过去或其他表现。”还有今年谣言“被获奖”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推特上声称自己接到获得文学奖的电话通知,让人不禁为其捏一把汗。今年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委员会则根本没有打通他的电话。





获了奖的和没获奖的,都因为那通电话,职业生涯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不同于英国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基本上不颁给具体某部作品,而用于表彰“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类似于终身成就奖,所以获奖作家大多年老。不少作家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写作陷入停滞,疲于参加各种宴会和活动,在世界各地发表讲演,最后甚至不再写作。所以坊间戏谑诺奖是作家养老的好去处,意思是得了这个奖,作家就可以安享晚年去了,不用再和写作缠斗。但也有作家把诺奖作为激励,得奖之后依然步履不停地创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位作家获得诺奖之后的轨迹: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 200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他 54 岁。得奖后他和其他诺奖得主一样,飞到世界各地,参加活动,发表讲演,还带着当时的女朋友、作家基兰·德赛来了趟中国。在中国举办发布会时,他就向媒体骄傲地宣布,他刚刚完成了一部六百多页的小说,所以并没有靠着诺贝尔文学奖养老。这部小说,就是 2009 年出版的《纯真博物馆》。因为这部小说,帕慕克还在伊斯坦布尔置办了一处房产,把屋子改造成了小说女主角芙颂的家,建成了一座真正的纯真博物馆。博物馆里面展出的,都是芙颂用过的、穿过的物品和衣物,这跟男主角凯末尔在小说中的愿望不谋而合。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2015 年,帕慕克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和以往主要写上层人物不同,这次他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人物身上,一位钵扎小贩:麦夫鲁特。麦夫鲁特挑着担子,游走于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贩卖钵扎。最了解这座城市的,其实是这城市里最微不足道的那群人。某种程度上来说,麦夫鲁特就是帕慕克的另一重化身,这是最适合帕慕克作为城市漫步者的形态。在回忆录《伊斯坦布尔》中帕慕克就常常写道,自己年轻时经常漫步于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巷尾,感受城市里浓浓的呼愁。这时候的帕慕克,和写作《纯真博物馆》时期的那个理想化帕慕克相比,已经稍有些不同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


时过一年,因为土耳其复杂的政治环境,帕慕克说:“我们只谈文学(不谈政治),但这是不可能的了。”同时他还出版了新作《红发女人》,只有 204 页。讲述 1980 年代的伊斯坦布尔,挖井人和他的学徒在一片蛮荒之地寻找水源,用古早方法掘井。它是一篇调查三十年前伊斯坦布尔附近一桩谋杀案的现实主义文本,一次对文明的文学基础的探索,对东西两大基本神话的对比: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弑父情结)和菲尔多西的《鲁斯塔姆和苏赫拉布》(弑子情结)。接受媒体采访时,帕慕克表示他手头还有十几个计划,包括下一个长篇,会回归到历史题材。



作者: [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2岁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诺贝尔文学奖不再“叛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字叫帕慕克
关于两位新晋诺奖得主,你不得不知道的10件事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异类”,有人说,当之无愧!有人说,想不通
音乐人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位摇滚歌手,是实至名归还是「取悦观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