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当翻译


黄润华
  从小学习英文,但是到了40岁还是聋子和哑巴,因为所学的是“哑巴英语”。

  翻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变为另一种之谓也。照这个定义,1956年,我在大学二年级就做过了。

  上世纪50年代,国内所有大学一律学俄文,而不管你以前所学的是何种外语。我心里颇不以为然,依然坚持自学英语。

  1956年寒假,我从图书馆借来一本英文原版的地貌学教科书,有厚厚的几百页,图版、照片非常精美。我一头扎进去,上午查字典,下午笔译,第二天整个上午背单词。这样苦干了一个寒假,在20天里,记忆里增加了2000多个专业词汇,在笔记本上翻译了两三万字,这不就当了一回翻译吗!那年我刚满18岁。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也曾搬着字典,翻译过一些东西,有的甚至还印成了铅字,但还不敢以业余翻译自居。

  真正当业余翻译,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1978年的一天,北大地理系领导突然通知我,让我加紧复习英语,参加学校举办的英语考试,作出国进修的准备。“文革”中,英语学习已中断了10年,岂是短短几天内就能复习好的!何况,那时候所谓出国,也还是“镜中花,水中月”的事。于是,该干吗干吗,到时赴考便是。

  也许是因为精神放松,笔试结果出来,成绩还不错,七十多分,够格!接着是口试,一开头就让我发了怵。主考官在照例问了姓名之后,还问我:“What are you?”什么?我从小只学过“How are you?” 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What are you?”我回答:“I’m fine, thank you!”闹了个大笑话。主考老师告诉我,那是问“你是干什么职业的”。咳!“I’m a teacher.”不就完了吗!幸而接下来的朗读表现还不错,虽不能说是字正腔圆,但自信还不算怪腔怪调。后面的课文问答和自由交谈也还算有来有往,顺利过关。

  没想到出国进修还真有其事,我1979年至1981年出国进修两年,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访问的国家是以环境保护著称的瑞典,学校是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乌普萨拉大学。当地说瑞典语,但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我的口语水平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远非轻松自如。因而曾和朋友们相约,回国后绝对不能充当口译,因为咱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水平如何,自己心知肚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英语翻译成无锡方言
英语翻译
英语语法速成:进行时的翻译am is are doing
想哪儿说哪儿---《老竹年表》之1986
英语写作精讲精练:精美翻译训练65题
7年级下册翻译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