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 柠| 艺术与设计的十字路口(下)


日本设计虽然大成于战后,但其文化基础却是古已有之。东洋文化素有“包装文化”之称:日人兴送礼,中元岁暮、婚丧嫁娶、升学乔迁,都要有所表示。礼物本身倒未必金贵,但必经过精心、别致的包装,断不会“裸呈”;古时包装技术不比当代,但人们至少会用一块图案典雅的包袱皮来包裹,有些日人至今仍保持随身携带一块做工精美、结实耐用的包袱皮的习惯,以备不时之需;今天“纸贵”连城的浮世绘,在江户时代原本就是陶瓷器的包装纸;大正年间集大成的艺术家竹久梦二,生前曾亲自设计过很多包装纸图案……东瀛基本上没有“买椟还珠”的文化。因为对日人来说,商品包装并不仅仅是“椟”,而是一种“无形的心”,是“为了扔的创造”。所以日系产品(如尺八、相机、钢笔等),往往带有精美的包装,且越是高级产品,包装便越精致、越昂贵。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当然也根植于那个民族的文化风土,日本包装设计的思路便不同于欧洲。简而言之,欧洲是“封”,日本是“包”;封存与包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以肉食(畜肉)为主的欧洲,自古以来畜牧业发达,长于肉类食品的加工和保存。各种经过腌渍、熏制的肉食须封存,以确保寒冷而漫长的整个冬季的食品供应。而岛国日本,四面环海,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精于农耕和捕捞。丰饶的物产,使日人的肠胃只适应应季的果蔬和新米,连主要蛋白源也以时令海鲜为主,且多生食,基本没有长期贮存的需要。因此,日本的包装简单、轻巧,主要目的不在于“存”,而在于“隔”:即一来是表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区别于他人的,把属于自己的那份打包,却无需长久保存;二来有种除秽的心理——包装之物,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隔离,祛除尘世之“秽”,只留下纯粹的情与意。正因此,以素白和纸包装赠物与人,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也是日式包装文化的“原点”。


箱根雕塑公园



这种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新年送礼的“福袋”、装压岁钱的“御年玉”,到祭奠亡者的“御香典”、“御灵前”(均是真实货币,日人不会以“冥币”来施祭礼),无不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体现。在商品包装上系绳打结,传统欧洲的做法是死结蜡封,日本一般是打个蝴蝶结,活扣,一解即开。近代通邮早期,欧洲寄信要以烙印封口,而日本一般只在信封封口处签个名(姓氏或姓的第一个字母),或随手画一个“〆”的记号。


具体说来,日本设计的特性主要呈现两种面向:一是传统设计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并存,“和洋混搭”。当然这点,你可以说在其他国家也一样。但二者如此深度融合、广泛存在,且得到大众文化响应的案例委实不多。这一点又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其一是自然材料与形态的活用。与塑料、纸张等现代材质并用的,是藤蔓、草绳、麦秸、树叶、贝壳和经年的木料,且这些自然材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得以有效的发挥,如樱花瓣可食用,笹树叶具杀菌功效,桐木轻质,且防潮、防虫、不易燃;其二是色彩的搭配。一般说来,东洋传统设计的特点被认为是“轻”与“雅”,表现在多用较黯淡的颜色和中间色,如日本画中的一些着色——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实际上,日本艺术中还有截然不同的一面,即大胆使用原色搭配(如黑与金、黑与红等),浓艳绚丽,风格奔放。前者的代表是弥生文化,后者是绳文文化。二者并无高下之分,如和洋无界混搭一样,所谓“和”,其实原本也是不同品质的美意识的结晶。


日本设计的另一种面向,来源于多神教(Animism)文化。日本民间有“八百万神”的说法,自然万物皆有灵,从山川草木,到桌椅杯盏,都有神祇宿于其中。这里的“神”,不同于欧洲的“God”,也不是希腊哲学中的“Idea”,应该更接近于“Anima”或“Nature”的语感。换言之,此“物”非彼“物”也——“物”之上,有灵动。这种基于泛神论的拟人化设计理念,是现代日本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性。其典型作业,即著名艺术家冈本太郎所设计的大阪世博会(1970年)的标志性建筑太阳塔。


冈本太郎为大阪世博会(1970)设计的太阳塔



1973年10月,在京都召开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已故文明学者、前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馆长梅棹忠夫(Umesao Tadao)在基调讲演中说:在泛神论的世界,与宿于万物之中的神祇共生,一路渡过漫无目的的漂流人生的日本人传统,在工业文明的经济诉求的冲击下,已图穷末路。因而主张把“物”从目的论中解放出来,提倡所谓“无用的设计”,却遭到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批判,被指为一种“得过且过精神主义”。波德里亚主张:产业革命以降,把物的功能与形态加以合理化结合的设计,被强行纳入“流行”这种经济体系和生产支配系统,成为与消费者无缘的、徒赋予物以附加值和某种“意义”的符号制造者。为恢复、重构物与物之间可进行象征性价值交换,赋予物以死的权利的“共同体”计,应跨越生产与消费的藩篱,“扬弃”设计本身。


前者意识到“物”中之灵(或“物”的主体性),捍卫把“物”当成“物”的“无用的设计”;后者走得更远,索性无视消费社会赋予“物”的传统功能与形态,甚至主张取消设计。但殊途同归的一点是:尊重“物”的权利,甚至“死的权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日本包装设计合集
【山荣说酒】白酒包装的“文化”不能脱光了上!
包装设计与美学 | 依据文化和艺术的茶叶包装撞色设计
从山崎、梅见看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混搭风格设计理念
日本包装设计中的书法字体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