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求有魂的声音
    梁波罗

  朗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诵并不借助任何道具,我们却都愿意通过诵读,以检验情感、语感和心跳的协奏,并倾听即时的反馈。也就是说,这是从心到心的一种传递,从感动到感动的传递,所以我在朗诵中会感动听众,可首先却可能是感动自己。前几天,我在以秦怡老师美丽人生为主题的活动中朗诵了一首诗,之后就收到了听众的“来信”,在手机里,说:“细诉时细诉,停顿时停顿,爆发时爆发……伴着陈钢老师的《时光倒退七十年》(钢琴伴奏),我的耳朵醉了。”这种醉了的感觉,其实我也每每体会到,那就是从感动到感动的传递吧?
  提起唱歌与朗诵,还得回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在上戏表演系求学时,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声乐训练。那时,我只是个声乐爱好者,而不是热烈的追随者。心想,自己是学戏剧的,对此等不必过多涉猎,费神深求。而执教的吕铸洪先生却认为我这方面的天资不宜浪费,而应有所发挥。等我毕业演了电影之后,他郑重地约我去了他家,制定了名之为“互教互学”的计划——他教我发声,我教他朗诵。其实那只是吕先生的教学策略罢了,他在运用循循善诱的科学方法,促我全面长进。吕老师的苦心孤诣令我感动非常,可以说,那正是我以后所探索的“歌唱般叙述,叙述般歌唱”的萌芽阶段。就是说,既要有说话般的歌唱,又要有歌唱般的说话。
  此后,即使当我扬鞭在东海之滨牧羊,每天熬着苦日,却面对湛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地,唯有高歌,一遍又一遍,一日复一日,从中检查发声、音准、气息……虽然“听众”是羊群,但是练声伴随我度过了那一段苦涩的日子。
  上世纪70年代末起,我终于重又活跃于文艺战线了。拍片于大江南北之余,我还全面出击,对朗诵、主持、演出话剧乃至广播剧等一一问津,受到热烈欢迎。后来,才慢慢梳理出受欢迎的“理由”:首先是知名度,加之演员“跨界客串”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再者,我的艺术特色是发掘语言的韵律,使朗诵具有音乐性,它得益于我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歌唱般叙述”的风格。
  一次在万体馆的演出中,我与男高音歌唱家刘明义交上了朋友。为了提高唱歌技艺,我提出向他学习。而所谓“叙述般歌唱”,也正是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虽然当时没有这么明确概括,但刘明义老师教我注重“轻松随意”与“重在意蕴”,实际上是扬长避短、以情带声,这一教学高招也让我的自信心大增。
  所谓“叙述般的歌唱”与“歌唱般的叙述”的融合,可能是我的终极艺术目标。说现在我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话对;但至于说达成目标,我也许只能说“欠奉”或“还在路上”了。
  在此说一个插曲:年轻时,我朗诵闻捷的《白海鸥之歌》时,第一次采用了钢琴伴奏的形式,据说这样的方式,在1960年可能算是首创。虽因此招来了一些非议,却在舞台上保留了这个“两结合”,后来延展为更多“结合”的方式,我以为做这种尝试是很值得的。在钢琴伴奏中,朗诵可委婉悠长,可意味深长。只要平心静气地把握内容,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个字、一个停顿,所谓从容不迫、相得益彰是也。就像琴声自己能在纸上跳跃,忙中有闲,闲中又有忙,有声,但不同声,错落着,却又有色了。
  而今的朗读节目,我看了一些,也参与过很多次。朗读非创作,重要的不是如何拍摄和制作,而是要对文字中的情感表达进行研究,甚至要研究人心乃至万事万物。节目成功与否或取决于此。作为一名朗读者,如果你不熟悉不了解文字,不进入到文字设置的情境当中去,怎么去解读传递呢?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的哈姆雷特跟别人的解读有什么差异性呢?人们为什么要选择欣赏你的朗读呢?
  从喜欢朗诵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查字典,包里备了一本。还查四声,如果一字的腔或调念错,那是硬伤。现在还学会了搜网,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有时查不到,但必须走这个程序,甚至已成为我下意识的行动。有作者曾撰文评价,说这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大可尽量详细,我得尽量多了解文本背后的东西,才能铺垫更多心理真实的东西,才可以缝合不同的情境,适应不同的文本叙述和不同的感情表达。我还给自己确立一个原则:透过书籍看人生、看命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演技艺层面。技艺当然要表现,但是主要的关注点在人上,尤其在心。把文字念活了,人也就活了。
  朗诵也许是为了证明我在这世界上,还在坐车、跑步、起卧,还在和鸟儿交流,和山水对看,和风雨对抗……我到社区做了很多年公益诵读,不一定要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或许就在春天的风里,就在夏日的树影下,我却以为这未必不是一个朗诵者的好环境。有时候,你会觉得没有舞台的朗诵就像讲述故事和展示生活的混合体,这种与听众息息相关的感觉,其实很不错。
  朗诵确实有很多派别。有个说法,北方是诵,南方是吟。甚至还有咆哮派之说,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北方也有宁静抒情这一路的,南方也有激情澎湃风格的。我就算是“吟派”的吧,走内心路线的。但这个“吟”,不是只沉浸于自我,自吟自叹式的,而是能够与人分享的,仿佛内心展示,逐渐变化,有时复沓与强化……我从来不吼叫,一气出来可以低沉,再刹住;紧了,松了,韵律感就有了,就像我追求的人生境界。从文体上说,节奏也该是诗与歌的本源和核心之一。朗诵者之间的区别,可能是走心不走心、理解不理解、有感染力没感染力的区别。
  每次一点点的创新努力,就是我们对朗诵要做的事。不然,听众的感受,和过去听带子、读一本旧书有什么不同呢?或者和录读一首耳熟能详能背的诗,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自我要求,不就等于海明威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就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吗?这就要求我们多做些声音写意而不是写实的作品,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把字音那么硬地“敲”出来,而是要把听众带入到特定的气氛乃至气息当中去。
  最安静的声音,或者说最不阔大豪迈的声音,却可能是最成熟的。有时中间有停顿,可那并不是无声,而是另一种有声,甚至是更有力的声音。在静寂中可以“爆响”全场所有的耳朵……所以在声音处理中,也常常会耍这样那样的“花招”,可毕竟在朗诵表演中已远远不止这一个“花招”了,比如在破题时拉长字词又不太均衡的部分,这样的结构法,往往会引起听众一瞬间的高度关注。用了这么多手段,我们最终的取向,还是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释放情感和思想,让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呈现出来。有魂了,最后出来的声音,一定会是不一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老大”梁波罗:有魂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如何让演奏变得更流畅?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好
20、《口技》教案
《口技》复习笔记
《口技》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