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没有“大新”朝

高建军读史札记


为什么没有“大新”朝?



王莽建立的大新政权为什么没有能够进入正式的王朝序列?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得国不正。


一是国祚太短。


一是他在纂国前过于矫饰。


一是他经营时间不长。


一是东汉是刘姓。


前两条还可以讨论。说得国不正,可是后来的曹丕、司马炎、杨坚、赵匡胤等人哪个又得国正了?说国祚太短,可是后来南北朝时的各个政权,五代十国时的各个政权,短命的实在太多了。有的还不如新长,而且不如新人口多、国土面积大、国力强。但是,它们却都作为正式的王朝被记载下来,唯独大新除外。


所以,后三个原因恐怕更关键。


先说矫饰。在夺取帝位之前,王莽的表现太过于完美了。他简直把自己打扮成圣人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真能骗人。但也有坏处,就是你要一直装下去,一旦败露,人们会有一种因被骗上当而产生的强大的逆反心理——原来你是一个大骗子。这种逆反心理会迅速转化成愤恨和羞耻。即,一旦王莽的骗子嘴脸被人识破,他在“意识形态”上就破产了。他的政权合法性也就不存在了。


说他经营时间不长,是与曹丕、司马炎、杨坚相比而言的。


曹家经营了一代。司马家经营了两代。杨家在北魏、西魏和北周时也早就是高官显贵。这三家在夺权前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人脉无远弗界。


王莽可就差多了。王莽虽然有一个做太后的姑姑,王凤对他也不错,可是就他自己的家庭而言,却早已式微。也就是说,他能够在政治上依靠的,就一个姑姑。但这种血缘关系,是不能与父子兄弟相比的。王政君有自己的儿子、孙子,她对你这个侄子再怎么好,也不可能把江山都留给你。即,王莽只能孤军奋战,自己经营。他真正是一个人在战斗。


而且,他与他的几个儿子的关系都不好。不知道是他的矫饰,还是他真的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他还逼死了两个儿子。这样,他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支持基本没有。在家天下的时代,没有父兄亲子的柱撑,成功很难,失败很易。但这也从反面证明,他当时取得天下是得到了天下臣民的真心拥护。从他与自己的儿子的关系看,他恐怕没有政治上的长远考虑。假如,他象曹操、司马懿那样经营一到两代,自己打好基础,让后代完成夺权,大新应该不会一世而亡。这方面,大概曹操吸取了他的教训,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意思是说,让我儿子做周武王吧——武王不是把商灭了么。


赵匡胤的情况也与王莽不同,赵的父亲本身就是大将。另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是軍头。在那个五代乱世,有刀把子就有政权。王莽与他没有可比性。


经营时间短,根基不深,又没有兄弟子侄的帮衬,连接班人都成问题,所以政治大厦崩塌以后,痕迹被迅速抹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最后一条――东汉政权也姓刘。这一个原因我认为比前面几条都关键。刘秀是根正苗红的皇后代。他打天下不是创业,而是恢复祖业。也就是说,要把别人夺去的再夺回来。在意识形态上名正言顺。因此,他一定要把王莽打成乱臣贼子,这是政治上的必须攒,是东汉王朝的第一“政治正确”。王莽是假的,是骗子;刘秀是真的,是正牌。


所以,不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刘秀都不可能承认王莽是正统。很简单,如果承认王莽是正统,那刘秀算什么?更为关键的是,东汉一杆子捅出二百年去,而且一直宣扬是高帝子孙。血统纯正,国祚够长,舆论宣传到位,漫漫二百年过去,谁还会关心大新那十几年究竟是个啥子。这恐怕是王莽的大新未能进入正式的王朝序列的根本原因所在。


班固为大新立传


《汉书》中篇幅最长的传记是《王莽传》。这很奇异。


他不是乱臣贼子吗?怎么能给这么大篇幅?他的传记的篇幅之大不仅超过了西汉二百年所有的王公大臣,也超过了所有的皇帝。西汉在位时间最长的汉武帝,他的传记篇幅尚不及王莽传的三分之一。


王莽才当了十六年皇帝呀。


当然,王莽的发迹是从成帝朝开始的。


我深刻地怀疑,班固实际上是在通过《王莽传》在为大新朝写国史。因为,在东汉,你要是敢明目张胆地为大新写国史,是要冒着杀头的危险的。而把大新的史料一股脑儿塞进某人的传记,则隐蔽得多,也能骗过许多人的耳目。这是班固作为大学者、大史学家的良知和绝顶聪明的表现。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揣测。《王莽传》的篇幅异乎寻常的大,不是一般的大,与书中其他人物的传记篇幅几乎不成比例。这在史书写作中恐怕也不是特别合乎体例的吧。而班固又是一个特别严谨、严肃的学者,十分重视学术规范。要是司马迁这样写,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司马迁有诗人气质。这只有一个解释,他想尽可能多地为大新朝留下史料。


孔融让梨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让梨。此事影响极大,后来甚至被写进了《三字经》。


但我总觉得这事有点可疑,四岁的孩子能有道德感么?能懂得长幼尊卑礼让三先么?我见到的孩子们在食品面前没有哪一个能够保持理性,而史书中的孔融却老成持重得像一个成熟的道德家。而且能够侃侃而谈进行道德说教。


这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表现么?


考虑到中国人历来喜欢把事情泛道德化和泛神圣化的传统,我不得不怀疑,这是孔融之后的真正的道德家们的一个“善意”的阴谋。孔融则是这个善意阴谋中的工具。


《后汉书》、《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孔融早慧的故事,说他反应敏捷、口才便给,是个神童式的人物。但是,这些记载中的孔融恰恰不像道德家,不仅不像道德家,而且有许多正宗道德家绝不会有的惊世骇俗、甚至大逆不道的言论,比如他说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生孩子纯粹是一时冲动贪图享乐所致等等。那么他四岁时让梨真的是道德感所驱使?


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两个小梨加在一起总要比一个大梨大一些,把大梨让给别人,自己迅速地吃完一个小梨,就可以更快地得到下一个小梨。孔融是神童,应该会想到这一点。而其智又足以饰非,把不道德说成了道德,有道德的大人们当然愿意相信和接受这种充满道德而又顺理成章的说法。于是,一个道德的小楷模就这样诞生了。


一个社会缺少道德才会提倡道德,孔融以他的四岁的智慧不仅占了便宜,而且使自己成为了千年道德的化身。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的孔融应该不会想到这些吧。四岁的他,眼里恐怕只有梨。


拍卖时光
微信号:syds19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融让梨”等16个,一定要讲给孩子的道德典故,收藏!
孔融让梨”是个失败的教育样本
方法的道德
孩子“不让梨”就该判错
孔融让梨、管鲍之交、张良拜师:16个道德典故,今天讲给孩子听吧
父母必看!现代版”孔融让梨“,发人深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