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归到书的本真

    刘运来

    从2003年进入出版社,我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美术编辑,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书籍设计已成为我与人、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基本方式。

    犹记得2004年,到上海参加书籍设计论坛,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对河南书籍设计的蔑视,我内心不服,但也无话可说,因为当时自己的确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那以后,我便全身心投入书籍设计中,每拿到一本书,我都会认真研读内容,细心揣摩,努力找到最适合的形式,精准传递文本内涵,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4年后的那个秋天,当我在年度书籍设计论坛上,听到评委念出“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名单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有我的名字!要知道“中国最美的书”是书籍设计领域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奖项。这项赛事邀请全球顶尖的书籍设计师担任评委,挑选能反映中华文化风韵与精髓的书籍,进而角逐“世界最美的书”。

    那一年获奖的还有吕敬人、陆智昌、朱赢椿等一流设计师,我的名字与他们并列在一起,那种惊喜与幸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之后,2009年、2010年、2012年,我设计的《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张笑尘作品》《杂花生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还获得第七届全国装帧设计艺术展览社科类最佳设计奖。

    喜悦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最大的压力是,如何不重复自己。吕敬人、刘晓翔等老师关于书籍设计的整体概念给我的影响很深。有次我到吕老师工作室拜访他,他帮我解除了很多观念上的误区。在谈到“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时,我坦诚地告诉他“中国最美的书”基本都在书脊、封面、工艺上翻来覆去玩花样,而“世界最美的书”更注重文本的信息解构与重建。吕老师很中肯地指出,东西方文化是两个并列的体系,把西式的严谨理性和东方的内敛细腻相结合是很好的方向。刘晓翔老师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书籍设计师,在他的设计演绎下,书被赋予了精神,阅读充满了诗意。在他的鼓励下,我在《书籍设计》上发表了《味道·形式·责任》一文,谈做书感悟。

    有很多朋友羡慕我的工作,他们不知道书籍设计其实是一个苦差事。我基本上走的是最笨的路。做《看草》设计时,因为对图片不够满意,我要求何频老师提供原稿,自己用相机拍了整整一天,虽然很辛苦,但是在拍照过程中我见到了他积累多年的一摞草木日记本,感受到了他对草木的热爱,也因此有了特别的设计灵感。设计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需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到每个细节当中。我常常为了某个细节“自讨苦吃”。为了《说食画》的风格统一,我跟编辑商量把原来的英文字母改成天干地支,还请作者冯杰老师画了一幅北中原的饮食文化地图;做《拆楼记》时,我满大街搜“拆”字;为了配《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的页码,我把单位所在小区停车位上的数字拍了个遍;为了减缓《张笑尘作品》阅读节奏,我让责任编辑陈静老师把内文手写扫描后重新组合……“吃亏”的事我也没少干,我自费做了《鲁迅年谱长编》和《说食画》另一个版本的样书;为了做《笺谱日历》,我走火入魔般购买了近三万元的资料……虽然劳心费力,但是做自己热爱的事,尽力把它做到最好,这对于我,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心里,做书最难的,是看到自己精心做出来的设计方案被粗暴地改得面目全非。我是给他人做嫁衣的,但也有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我比较排斥华丽的技巧,喜欢从文字的气息中获取设计基调,赋予每本书鲜明的个性和气质。但每个人对书的理解千差万别,设计方案经常在作者、编辑、发行人员、领导等各种力量的博弈中摇摆,我也时常觉得困惑,但回望走过的路,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

    2009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籍形态给了我巨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对比,感受,原有的思维模式不自觉地被怀疑、被修正,在唏嘘感叹中,我的思路也逐渐开阔。仅就形式而言,我发现国外大部分图书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很严谨,你能感受到制作者对书有种敬仰与尊重。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多图书从成本考虑的比较多,且同质化严重,缺少对知识的敬畏。

    就像我设计的《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一书获得“中国最美的书”时,好多人不明白这样一本低成本的书为什么会获奖,我借用单占生老师的话解释说:书籍设计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形式上的探索走到了一个豪华复古的极端后,必然会回归到书的本真上来,我的设计切合了这一趋势。是的,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好的设计都遵循了纸质载体的阅读规律: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一个单纯的不受干扰的阅读空间,达到符合作品本身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者最美的想象。我想这应该是出版人、编辑和图书设计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装帧艺术家速泰熙老师说:“设计是书的第二主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未来书籍形态是什么样的,是一个大问号。报纸的发展轨迹说明死的是“纸”,不是“报”。如果哪一天纸质书真的退出了主流阅读,我也相信,纸质阅读的经验会被转移到其他阅读方式中去,而小众化、艺术化的纸质书会以更具人文关怀的设计满足特定读者的爱好。在当下的“公共”语境里,及时捕捉到适合特定人群的表达语言,即掌握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现在,我也在试着玩自媒体,用传统的阅读经验把图像、视频、版式、字体、字号、结构等融入到适合网络和手机阅读的表达语境中,我希望这种表达可以悄悄展露它的温存,打动人的心灵。

    我相信,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书籍设计的那份朴素的热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小白到知名设计师的路有多长 || 编辑部的故事
清华美院教授吕敬人:最美的书应该有温度
“最美的书”:有灵魂,更动人 07
书之美
放弃铁饭碗,全世界只有他了,把书变成舞动飞龙!
吴军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涉及《阅读与写作讲义》,更涉及哲理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