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救火

赵爽(电视编导 北京)·时光机

今天的时光机,我们要穿越回一百年前——1917年上海的一个夜晚。那时候距离灯火通明的“夜上海”景观还有不少年的光景,到了夜晚,大多数街市还是安静的,普通居民都已逐渐进入梦乡。突然,夜空中响起急促的钟声——火警!

在近代上海,这种火警钟的声音其实经常响起。因为城市的迅速扩大、又缺乏规划,所以近代上海可谓火灾不断。在当时《申报》的“本埠新闻”中,几乎每天都有火灾的报道。

话说在传统中国,也有民间组织的救火会,有“水会”“水局”“水龙局”等叫法。这些救火会都没有严密的制度和规章,救火的“家伙什”也都是传了多少代的水桶、水袋等等,不过,当时上海的救火会,却是另外一种样子。

先说这火警钟,那时在上海不管是租界还是华界,都已经有不少个。一般是建在一个高台上,发现火情后就可以鸣钟示警。俗话说“十万火急”,救火不但要速度,更重要的是定位。上海那时已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街区纵横交错,若是不知道火灾发生的具体地点,救火队都不知该往哪里去。这火警钟不仅能报火警,还能根据火灾发生的地点,打出不同的点数,指点出火灾方位。比如说,一街区一下,二街区两下,三街区三下……这样,救火队就能根据钟声迅速确定目标,火速赶去现场。正是:“洋场高建火钟台,何处成灾报警来。听出两三知界限,无须探望把窗开。”

只是1917年这一日循着火警钟赶来的灭火队,却颇为有趣。一边是中国人,穿着统一的服装,甚至还戴着结实的钢盔;另一边是“洋队员”,一个个白衬衫皮鞋晚礼服,可谓衣冠楚楚。难道中外有别,“洋人”就不发制服?

原来,这救火队的中国队员是花钱招募来的,出发前要求统一着装,那“洋队员”却是志愿者,一般是洋行里的“大班”或者其他高级职员,都算是绅士。这一日,“绅士们”正参加英国国庆节前夕的庆祝晚宴和舞会,觥筹交错、裙袂飘舞之际,忽闻火警,就直接从晚宴厅赶来灭火,责任心也是够强。这些志愿者虽说穿着和这个场景不搭,救起火来倒是干净利落,一点也不含糊——因为救火的规章程序等等,在之前都由救火会组织、演练过多次。

那时的上海救火会,装备虽不一流却是全面的。比如,消防水管,那时叫“水龙”,因为当时上海街道上有很多的自来水龙头,接起水来还是很方便的,还有专门从英国购进的高压力水泵,泵水特别有力。还有,有些救火会还配有灭火药水和干粉灭火瓶一类的装备,和水龙配合着用,灭火效果更好。有一首竹枝词,描述了当时上海救火之得力:“倏听高楼报警钟,捕头齐涌似狂蜂。祝融虽虐也消势,万丈皮条欲化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上海的“水龙会”与救火会
消防手册
警钟!纺织企业消防要诀
上海消防的百年历史与发展
老北京最早一批消防员出自哪?早年间“水会”成员讲述救火故事
保安消防培训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