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兰的咖啡

今天,我们要去拜访一位生活在民国初年北京深宅大院中的贵妇——木兰。和那时代很多讲究“生活的艺术”的北京人一样,木兰的服饰、室内装饰以及心情会应时而变。夏日的清晨,她身着轻薄素淡的裙衫,携一只瓷瓶,步行到紫禁城外护城河边去收集河中莲叶上的露珠,留作午后烹茶之用;冬天下雪的日子,她会挑一身鲜蓝的衣服,瓶中供一枝初放的腊梅。不过,木兰的生活并不是纯粹的中国情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的雅致深邃的庭院,飘出了一缕异国的风味——煮咖啡的味道。木兰的陪嫁丫头锦儿,每天早上会为她煮上一杯咖啡。因此木兰常说,闻到咖啡的香味儿,她才会起床。

木兰是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在她生活的民国初年,也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不少人把喝咖啡、吃西餐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那时距离咖啡来到中国,也就是六七十年的时间。

清末上海有一首竹枝词专门描述咖啡——那时它还被叫做“考非”。“考非何物共呼名,世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咖啡是随着西洋人、西餐传入中国的。这种相传是用某种“豆”制成的微黑而苦涩的粉末,和中国人的日常饮料茶,相差实在是比较遥远,所以一开始大家很难接受它的“代茶饮”的功能,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钱踵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外交官加旧体诗人董斜川曾经讲过他的“老世伯”樊樊山(清末诗人樊增祥)的一件轶事——光绪初年(1880年代),有人送给他一罐咖啡粉,他以为是鼻烟,而且真的当做鼻烟吸在鼻子里,结果把鼻子都给擦破了。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谴责小说中,我们已经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去吃大菜(即西餐)的时候,最末一样上来的是咖啡。来吃大菜的中国人,饭后一杯咖啡,犹如在《红楼梦》时代吃了酒席后要“酽酽儿地来一碗普洱茶”,已成寻常事。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一些西式的餐厅,比如北京饭店、六国饭店,都能吃到西点、品尝到咖啡。1918年开业、位于当时北京的新“商圈”——前门外香厂新世界的东方饭店,就设有西餐厅,专卖咖啡和西点,颇受欢迎。时人汪述祖有诗描写当时的情形:“不供匕箸用刀叉,世界创新到酒家。短窄衣衫呼崽子,咖啡一盏进新茶”。

对很多人来说,咖啡,初尝犹如啜药,不过一旦习惯,就会欲罢不能。《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后来移居杭州、要过纯粹的田园生活时,还会想念咖啡的味道。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昆明街头发现咖啡馆,则会油然而生“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爱上咖啡,真的不需要太多理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国初期中华民国度支部兑换券壹元
往事回忆至三十一:老莫
老照片:民国初期的老北京生活
《京华烟云》展现北京生活细节,包含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美好想象
民国初期的老北京生活
Somewhere秘境西餐咖啡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