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米菜

知道女作家张洁笔下的荠菜就是家乡人口中所说的“地米菜”,已是数年之前的事情。但是,我希望称它为“地米菜”,虽然这名土而俗气,但因沾染了故土的气息,我却倍感亲切。人如其名,菜莫如此,地米菜,就宛若朴素的米粒一般,不挑肥拣瘦,星星点点地茂盛在故乡江汉平原的沟间田垄之上,不奢华耀眼,在短衣缺食的年代,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实在地为乡亲们提供了从胃到精神的慰藉。

二月春初,春寒料峭,却是地米菜生长的季节。或是雪后初霁,或是只刮上一小阵东风,就能把沉睡于地的地米菜唤醒——它们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能浩浩荡荡地从故乡的江汉平原偷偷爬了出来,迅速地发芽、抽叶,侵占了干涸的田垄、堤坝、草地,将原本萧瑟的大地染上点点绿意。待到三月,最是地米菜葳蕤的时节,片片绿叶覆地,如翡翠,枝枝白花朝天,若繁星,远远望去,绿叶衬白花,白花浮绿海,迷人双眸。“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南宋诗人辛弃疾描绘春景的一幅工笔画,有天籁声色,有人间烟火,但点睛之笔落在了最末那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看来,地米菜之美,也绝非虚传。

开花的地米菜美虽美,却并不好吃。于是,没待地米菜开花,在地米菜叶还嫩、茎还肥的时候,父母就会塞给我们一个竹篮,递给我们一把铁铲,让我们到田间地头或者房前屋后“挑”地米菜。乡村的俚语够精炼,也能传神,本是挖地米菜,却跳过“挖”,不讲“扯”,不用“摘”,单用一个小小的“挑”字,就形象地勾勒了一幅乡村采地米菜的轻松和容易。于是,在杂花生树的春天,我们能见到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菜席地而生的地米菜,如翡翠一般,洒落田间沟垄,翘首等待;黄发垂髫的孩童,蹦蹦跳跳,行在无边的春色之中,伸手采摘——他们左手提篮,右手握铲,低头勾手之间,手中的小铲子在草丛中轻轻跳跃,一棵肥嫩的地米菜就轻轻蹦到了竹篮之中。拈手摘花,手到擒来,不过多久,一篮肥嘟嘟,粉嫩嫩的地米菜就堆满了竹篮。

地米菜的吃法很多,但最简单的,是拿地米菜煮粥。母亲把将我们挑回来的地米菜择好洗净,淋干剁碎,待到锅子的米煮到九分熟,不慌不忙地把地米菜放入锅中,顿时,一锅白白的稀饭顿时变得油绿起来。待热粥变冷,盛上一碗,白花花的是盛开的米粒,绿油油的是鲜嫩的菜叶,不肖吃,光那色彩的搭配,就能够提神醒脑,令人赏心悦目。喝上一口,更是口齿留香,淡淡的米香混合着淡淡的荠菜香,在唇齿间环绕滑动,久久不肯消去,颇有苏东坡先生所云的“味外之美”。以至多年以后,我的口袋和胃蕾能允许我享受各种南方小吃、潮汕美味,能喝到各种各样的粥,但我却依旧忘不了童年时代,那带着故土气息,混着野菜清香的地米菜粥。

过年过节,乡邻的饭桌上,总有一道菜——春卷。这春卷,是地米菜最雅致的一种吃法。故乡人以地米菜为主馅,混着肉、葱、姜,剁碎成泥,把它包在薄薄面粉皮内,然后放在油中一炸,鲜香四溢,外脆里酥,摆放到各种宴席之上,是地道而诱人而枪手的美味佳肴。只不过,真正的春卷,只有三月才能吃到,因为春卷里面不可或缺地米菜,只有三月才有,才够鲜嫩,才够地道。其他季节摆上宴席的春卷,已经没有地米菜做馅,那只是应景之作,我们可以权当是乡邻对美味的祭奠和怀恋。

吃地米菜,一般的方法是清炒,这种吃法几乎贯穿在地米菜的整个生长过程。汉水一带,还流行做“月半团子”,月半团子和包子类似,也有馅,只不过馅中加入了地米菜,混着腊肉、豆干、粉丝和红萝卜,内容颇为丰富,个头也够大,一个达到半斤左右,一个成年的汉子想干干净净吃掉它,也并非易事。每逢三月三,故乡还有用地米菜煮鸡蛋的风俗,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身上不长包,也意味着平安吉利。“荠菜”谐音“聚财”,这其中,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现在回想,已十余年未见过,也未吃过故乡的地米菜了。但每到春天,总会念起,浓郁的乡愁便油然而生,故园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夜饭】春卷的做法
地菜谣 (散文)
何红雨 | 荠菜印记
春天的味道
农历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
【来稿选粹】高水旺|​地菜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