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研感悟】佘雨荷:我感受到了沪漂的乐观


(SIFL“上海社会认知调查2018介绍)


亲手触摸上海的温度

文 | 佘雨荷


(图右佘雨荷,香港大学学生,参与2018年SIFL上海社会认知调查,个人公号:艾米早安)


做了三周的社会调研,凭印象粗略估计下来,近半数是沪漂(没有上海户籍),其中没有上海居住证且完全不了解相关政策的占到绝大多数,无论老少。

 

沪漂:年轻、乐观


和外来的年轻人们,常常会聊到身为沪漂的感受:

 

有竞争、有压力,但有存在感。九六年的咖啡师小姐姐说,回到家乡,我会拉个爱心就算是当地最厉害的了;可是来到上海,遇强则强,会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多

 

家人不在身边,为了节约房租每天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买房、落户、沪牌车这些事更是想都不敢想”——这是许多沪漂共同面对的现实困境。

 

即使如此,还是有数亿百万计的青年人与中年人,为了大城市的发达、文明与精致来到这里,过着不免辛苦但有更多满足的生活。

 

“用很俗气的话来说,就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吧”

 

“生活在这里让人有种站在世界前沿的感觉,虽然我自己只是个菜鸟,哈哈”

 

 

在我采访到的年轻沪漂当中,尽管免不了有种种抱怨,却大都给自己当前的生活满意度打到80分以上:

 

“不敢说自己是个上海人了,但真的还蛮喜欢这个城市的。”

 

“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留下来吧。”

 

互联网语境下的北上广是面孔单一的:如果不是面对面和奋斗在这里的年轻人谈天,你或许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丧文化”吓到,误以为在城市特质被外来人口涌入稀释殆尽的超大城市,年轻人已经完全沦为高房价和生活重压下无奈的接盘者。

 

从大江南北来到这里的人们,在这城市可见与不可见的角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容膝之处。他们与这座庞大且复杂的都市同成长、共呼吸,在日复一日追求个人价值的旅途中,支撑着这颗东方明珠的耀眼光芒。


上海人:骄傲、安逸


与之相对的,是老上海人的骄傲与安逸。

 

由于工作时间与地点的特殊性,我们的样本容量向老年人严重倾斜。在对上海社会全貌的原有认知不断重塑的过程里,我对于上海老阿姨们的固有印象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反复印证与强化。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老人们,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可动摇的热爱与归属感。

 

“平时当然是说上海话呀,上海人怎么不说上海话的啦!”

 

“我觉得上海是最好的地方了,我哪里也不想去!”

 

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是翻模一般的相似:年轻时上山下乡、文革后分配工作回到上海;一两套老区的房子,每个月少则三四千、多则七八千的退休金;子女生活安定,自己衣食无忧。

 

“没什么可挑剔的,也没啥可愁的,”带着孙子逛超市的老阿姨腼腆地笑着,“只要不生大病给孩子添麻烦,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真的都挺满足的。”

 

至于那些上海本地的青年人们,他们生活的舒适与低压几乎写在了脸上。不消几分钟的接触,你就可以大致猜出他们的背景。许多本地年轻人身上,有种与世无争的气质,你很难不羡慕他们拥有随性生活的本钱。

 

在随机采访中,我见到过许多贫穷艰难超乎想象的人们、许多被生活锉磨掉了热爱的人们,许多在无奈与辛酸中咬牙求生的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上海本地人。


阶级与圈层:撕裂

 

阶级与圈层,时刻烙印在这座城市的皮肤上。

 

外地好多人都穷得很啊,小姑娘你可得小心,阿姨谈起外地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两眼嫌弃得眯成一条缝儿,脸上的皱纹都曲起来,不仅穷,而且还很会搞脑子(耍心机)的呀;我们上海人都好老实的,他们就踩着我们肩膀上去呀,不得了哇!

 

“不要什么人都放进来啊,要看点素质的好不啦!”我们的问卷中,问到上海市民关于开放外地人高考限制和对于上海户籍的价值衡量。前一阵的徐汇砍人事件,使得我们获得的回答中多出了许多意料外的变量。

 

在傍晚的菜市场,我常常大汗淋漓地站在铺子之间,半吆喝着采访着卖蔬果生鲜的大姨大叔们。因为客人不多的缘故,许多隔壁摊位的摊主也常常凑过来听,时而插上几句,把一对一的访谈变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讨论会。

 

有一次,我在采访一位上海本地、做了几十年菜场生意的阿姨,问到最后一题“您认为上海高考资格如果由政府定价多少钱比较合理”时,一位外地大爷因为和这位本地阿姨立场不同,竟然当场因此吵得面红耳赤。

 

“都是中国人,我们在这里辛苦打工,凭什么把我们孩子赶回去农村上学啊,这是歧视!”

 

“我们这里已经够挤的啦!还让外地孩子来高考,我们本地人都不要上大学了喔!”

 

“一个学区房要多少钱你算过没有?你以为我们本地人就容易?”




在庞大城市的运转里,有许多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关节。得以与横跨各个年龄段、收入水平、出身背景的人们谈天,听他们讲述生活的悲欢:在无数挫败打磨之后,学会出尽百宝留住本已拒绝的采访对象,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分享;一天天地,拒访率越来越低,也越发多地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能够亲手触摸这座城市的温度,用上百双不同的眼睛打量这个社会,真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被需要”
在上海就地过年,你准备好了吗?
2016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我是个年轻人,中年危机让我心情不太好
一生必去的4座旅游城市,若没有亲身体验,实在是太遗憾了!
离开北上广深,我们还能去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