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百年前的爱豆是怎样炼成的?

《黄金黑白》讲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事,距离现在将近一百年,似乎太冷门了点。

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百多年前开始发展的好莱坞造星流水线,竟然可以跟当下的娱乐工业形成完美映照。

只不过好莱坞黄金时代,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传播媒介,主要的工具就是一个:照片。

明星:“不配拥有姓名”到“拳头产品”

当今的娱乐工业把“爱豆”作为核心产品,“流量”是考察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有意思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纪初,电影里出现的演员都是不署名的。很快制作方发现不署名不行:观众看了电影,总是对某些演员特别喜欢,想知道他们叫啥名字,还想收藏照片。

1912年,制片厂的先驱维塔格拉夫先推出一种周边产品:明星明信片。

全套三十三张,六十美分,还在当时的娱乐刊物《电影故事》上登了广告。三十三个明星里最神奇的是明星狗Jean,当时有个响当当的名头Vitagraph Dog,排在第三十一张,实红的明证,比两个人类还红。

出明信片逐渐成了各种制片厂吸引粉丝的惯用手段。这张是1915年埃森内电影公司出的系列明信片,排在第一的是卓别林,公司当时的流量担当。结果第二年卓别林就解约另签别家了。

现在说起这些似乎一派云淡风轻,但卓别林的时代,还是听不到人物对话的默片时代啊,制作方就已经知道用明星照片吸粉了。

当年的许多照片放在今天,吸引力依然不减:

这张超美的图,是1920年电影《赖婚》的静照,距离现在刚好一百年,整个画面的超高质量呈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画面上可以看到桌布、茶盘、蕾丝上衣、丝绸长裙、钉珠缎面鞋子等等华美精致的服化道,以及不同材料之间质感的细腻差异。

照片里这位美女,是好莱坞二十世纪初当仁不让的红星丽莲·吉许,用现在的话,可能不免要被喊上一声“大花”。

虽然科技手段跟现在没法比,但人的创造力不受时代局限。当时的摄影师并不是凭运气拍出艺术感,而是靠各种奇特的土办法。比较主流的思路是往镜头前蒙各种各样的布。书里就讲了不少类似的传奇摄影故事,比如黄宗霑如何把明特的眼睛拍得更有神,大导演斯登堡怎么让黛德丽看起来更梦幻。

缥缈,隽永,柔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审美。明星照都喜欢用蕾丝、白色、珍珠、花朵这些元素,体现当时观众们十分钟爱的传统女性特质。

但跨过一个十年马上就不一样了:下面这一组,1920年代,左上角的路易丝·布鲁克斯,鲍勃头,简约的低胸连衣裙,什么配饰都不戴。中间的葛洛莉亚·斯旺森,裁剪利落的现代感,是那个时代的标准时尚照。

时尚轮回,这两个十年的风格,后来还不断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常被称作“复古时尚”。可见一百年之前开始,明星、时尚之间就密不可分。

明星不再没有姓名,而是承载甚至引领整个时代的流行审美趣味。现在也是一样。

在那个传播手段非常简薄的年代,承载或者引领潮流的主要方式就是这些照片。

相比黑屋子里放一会儿就结束的电影,照片可以收藏、流通,后期制片厂还发售签名照,甚至用照片改变、创造一个人的形象和性格。

文化镜像:一百年前vs此时此刻

那个年代的粉丝,究竟能从简单的黑白照片里看到怎样的花花世界?今天有的,当年也都有。

首先当然是如今常说的“硬照”,也就是肖像静照。上面这张是大导演斯登堡一手策划,给大名鼎鼎的玛琳·黛德丽拍摄的梦幻照片。

这是凯瑟琳·赫本1932年刚进入好莱坞的肖像静照,左边营造缥缈隽永、毫无瑕疵的女神感,右边就显得更加率性大胆。

赫本拍照态度超认真,她承认“我照片比本人好看”,而且还觉得拍照很容易,“只要充分释放自我,外表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展现出需要的效果”。这简直天生要做明星的。

照片几乎是明星跟影迷日常互动的唯一手段,需要实打实地用颜值吸粉。

这两张詹姆斯·斯图尔特,左边是酷爱飞行的儒雅绅士,右边是调皮可爱又有些糊涂的冒失鬼。照片能讲故事,立“人设”。

书里说,当初制片厂想把斯图尔特塑造成下一个罗伯特·泰勒——充满活力的多情公子。所以就让他靠在栏杆上,或者拿个铁锹干活,或者握着网球拍摆造型,拍这样的照片。

今有所谓“蹭热度”,往前有所谓“小张曼玉”“小张学友”,一百年前,有拍同款照片。都差不多意思。

可是呢,同款没成功。制片厂就觉得斯图尔特火不了。但他们完全忽略了斯图尔特本身的演员天赋和声音条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如今何尝不是如此。可见静照在当时是怎样的强势媒介。

打造“同款”的例子比比皆是,“黛德丽款”就是大热模板之一。这两个人,从妆发到服饰,何其相似。斯滕还接受了声乐、舞蹈、语言等全套的明星训练,但却没有迎来爆红,而是销声匿迹。

当时还没有诞生艺人经纪行业,“明星制”是专属于制片厂的盈利模式。大规模的制片厂有更多专业人才、更高的制作水准、更丰富的资源,但小厂也可以小而美。

上面的两张照片,左边是出自米高梅的大手笔,它当时坐拥一众红星,拍出来的照片也华丽丽;右边出自当时的小厂华纳,但自然愉快的风格,反而更显亲切。

艺术品般的“硬照”,将明星打造得如梦似幻,天上有地上无。一百年前的人类普遍颜值高吗?这些照片背后当然隐藏着重要的技术环节——修图。

这位梅·韦斯特,跟当时的众多女明星一样,拍照要选比较简单的背景。原因无他,方便PS。

葛丽泰·嘉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顶峰时期,全世界的女神,被称作“瑞典国宝”,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但她鼻子边的小痣和脸上的细纹,从没有在世人面前好好展现过,都被修掉了。所以上图右边这张收录在书中的照片,非常难得。

这张如同古典油画上截下来的艾琳·韦尔肖像照,眼睛、嘴唇、眉毛都经过了修饰。

现在的粉圈也经常争论“生图”还是“精修图”,“生图能打”是对爱豆颜值的极高褒奖。那个年代的男星女星们,很少能有机会把“生图”展示给粉丝。书里有数据说,1930年代,米高梅每天的修片任务是三百到四百张,一个普通修片员每天修三张图,每张要用三到四个小时。

修图也不只是为了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绕不开的话题,虽叫“法典”,其实是在美国清教传统的文化氛围中,电影人为了保护自身发展,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业协定。对当时的动态、静态影像,都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上面这组珍·哈露的照片,可以看出海斯法典对“暴露”“不雅”的严格管控,“事业线”在海斯法典的时代,可能会坏事。

这张泰山系列的剧照看起来很自然,其实也经过了精心修片。

——修掉的是泰山的胸毛。

“硬照”是不能完全满足粉丝要求的,这浓烈的爱跨越千年也是一样。他们希望能更贴近明星的日常生活。于是在生产肖像静照之余,还有大量的幕后静照从制片厂送到粉丝手中。

这张搞笑花絮,是1955年电影《黄金七城》的演员理查德·伊甘在候场。他穿了特制的防箭背心。

上图左:1953年,《罗马假日》导演威廉·惠勒正在讲戏,这是赫本第一次参加大制作美国电影。
上图右:1956年,《甜姐儿》片场,赫本跟替身马德琳·哈伯德一起读剧本。

看到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幕后的样子,今时今日也会心生亲切:啊明星又完美无瑕但又是个普通人啊!这恐怕也是真人秀的逻辑。

1962年梦露遗作《濒于崩溃》的幕后静照。

梦露的《濒于崩溃》最终烂尾,拍完的一个半小时收进了纪录片里。里面一段著名的裸泳镜头知名度很高,但其实跟内容本身的关联很少,看照片就知道,梦露光彩照人,也穿了许多套很美的衣服。但女明星身上的吸睛噱头百年不变,真是悲情。

1954年,教父马龙·白兰度三十岁,已经出演过《欲望号街车》,是新晋当红小生了。

在低成本的《码头风云》片场,它就着助理捧出的小镜子,给自己化伤痕妆。不知道当时的粉丝们看到这张照片有没有大喊“公司干什么吃的!”“哥哥太辛苦了!”

1933年,电影《晚宴》幕后。那个时代明星对身材的追求已经近乎疯狂。书中说珍·哈露身上这件礼服,贴身到就像是穿上之后再缝合的一样。

她倚靠的这块像熨衣板一样的东西,装有扶手和踏板,是专为明星拍摄间隙休息准备的。因为华而不实的服装甚至不能允许她坐下。

除了以单人形象营业的男女爱豆,当今还有一种文化令粉丝欲罢无门,挂着黑眼圈承受着秃头困扰高喊:我可以单身,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

——从日本同人圈攻破次元壁,占据娱乐工业一席之地的泛CP文化。

这是1930年代初派拉蒙签约艺人加里·格兰特和兰道夫·斯科特合租在贝弗利山庄别墅的一张生活静照,拍摄地点是厨房,画面充满轻松的生活气息。

当年的粉丝们或许没有现在的“CP脑”,但今天不同了——连冯巩和高桥一生,林黛玉和伏地魔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都可以用一个x联系在一起,何况是这张照片。

但“银幕情侣”这种事物,并不是这个十年才牵动万千凡夫俗子的心弦。

大美女伊丽莎白·泰勒,1963年出演埃及艳后,是历史上第一个百万美金片酬的演员。

她结过八次婚,有七个丈夫,左图是第四任丈夫埃迪·费舍尔,右图是婚姻维持时间最长的理查德·伯顿,两人在《埃及艳后》中因戏生情,经历了离婚复婚又离婚的曲折坎坷。

右图是1963年电影《一代情侣》片场,泰勒不是剧组成员,但剧组却准备了一把写着她名字的椅子,可见当时探班有多勤。

制片厂也像今天一样喜欢炒作,希望泰勒和伯顿这段婚外私生活多多曝光,极力生产充满暧昧情愫的照片。

银幕情侣变真实情侣,是当时粉丝十分热衷探讨的话题。但书中还提到一对,是明星、影迷以及整个社会的多重悲剧,回看令人心伤。

罗克·赫德森,1950年代好莱坞周润发,万人迷。这是他婚礼与婚后生活的静照。

但这场婚姻根源是由于某杂志差点曝光他的性向。一切都是赫德森所在的环球影业紧急策划,特意安排。结婚对象是他经纪人的秘书,这段关系维持了三年。

为了舆论的“安全”和曝光度,公司还为他安排过许多女演员炒绯闻。赫德森在生活中也戴着面具,努力维持粉丝心中的优质形象;粉丝则长醉不醒,迷恋一个完全依靠电影、照片、故事营造出来的男人。

从硬照,到花絮,再到CP,粉丝受内心欲望驱动,在幕后商业力量引导下,一步步接近明星生活。之后就出现了“路透”。

“路透”是非官方渠道曝出的明星物料。所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一些生活照,放在今天严格来讲不叫“路透”。

其中一个原因是制片厂有十分封闭垂直的体系,会专门雇用摄影师拍摄银幕内外明星的所有照片,成规模的大厂还会有专门的摄影工作室或者静照部。而狗仔和热心粉丝,前者还没诞生,后者有心无力。

这样的照片虽然被称作“生活照”,但全部摆拍,刻意营造带有生活感的画面,拉近银幕内外的距离。左边这幅中的面纱女子,正是前文那位斯登堡一手打造的梦幻美女玛琳·黛德丽。1948年她已晋升祖母。

右边这幅是米高梅女星埃丝特·威廉斯,最著名的作品《出水芙蓉》,经历过译制片时代的中国观众很熟悉。所以她有了宝宝,摄影师就安排教孩子游泳的桥段,努力引起粉丝共鸣。

不过当时也有真正的路透。

好莱坞阴暗面的受害者:弗朗西丝·法默。上图右侧的两张,是她因酒驾遭遇逮捕时拍摄的嫌疑人照片。

有人说派拉蒙将她当作赚钱工具、不尊重她的才能,她拒绝被制片厂控制、拒绝绯闻拒绝上热搜;

有说法她遭遇更加严重的潜规则,但法默一心献身艺术、不愿随波逐流,因此被无情迫害;

还有说法认为她是因为一些言论和行为的立场,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遭到打压。

无论背后原因如何,1940年代,她由于酒驾、酒后闹事等原因接连被捕,后来更是被送进精神病院,十一年受尽折磨。

而这一切却最终成了供消费的物料。

好莱坞电影工业日渐发展,路透照跟当今的状况越来越相似。

著名的英格丽·褒曼,1940年代末为了跟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在一起,离开丈夫和好莱坞,在当时引起了如同新浪宕机一般的轩然大波。

上图右边这张照片是1950年在巴黎拍到的,褒曼和孩子以及家庭教师在一起。她后来也在自传里写,想要绕开狗仔带着孩子出行,是很困难的。

这两张照片非常难得:左边是没有戴假发的亨弗莱·鲍嘉,右边是没有化妆的贝蒂·戴维斯。

这样的照片之所以有了市场,是因为粉丝审美取向逐渐变化。

影业发展,“银幕后面是不是有人在演戏”的那种神秘感,已经逐渐消逝,人们对柔光满满、缥缈梦幻的照片不再迷恋,需要明星更生活、更真实,希望能了解属于明星自身的个性。

除了硬照,花絮,路透,还有很多如今备受粉丝关注的明星宣传物料,当年就已经出现。

活动照:明星出席颁奖礼、商业活动等场合拍下的照片。左图是珍·哈露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中国大剧院印脚印时的静照。右边这张,是非常重要的电影盛会,金杰·罗杰斯1941年参加奥斯卡颁奖礼。电视普及之前,奥斯卡现场的布置何等简单。

素人照:明星成名之前的照片。这是玛丽莲·梦露当年做模特和跑龙套时期留下的照片。

不过放在如今的媒介环境,如果翻出哪位红星的旧照,一般会和整容的话题或明或暗联系在一起。

产品周边:印有明星照片或形象的各类应援物或生活用品。

没错,当年就有这种东西。图中是1930年代知名童星秀兰·邓波儿,从七岁到十岁,一直是好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她的形象被印在裙子、发带、儿童香皂、童书、手工套装、小镜子等等一切产品上。据说当时对她照片的需求量之大,远超制片厂福斯的生产能力。

制片厂还专门设计生产了“秀兰·邓波儿娃娃”,爱丁堡一家童年博物馆中也收藏了一个,成为时代的印记。

造星造梦,古今相通

这张静照,出自1937年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说的就是当时制片厂培养明星的常规方法。

这些古老的套路流传至今,虽然生发出诸多变种,万变不离其宗。

比如书中说:先为他们选定个人形象,再推广出去接受观众检验。化妆和发型部门帮新星做好造型后,服装部为其挑选合适的衣服,然后与静照部门预约拍摄。摄影师会致力于在镜头中捕捉他们最为迷人的一面。经过筛选后,制片厂会将这些肖像照派发给报纸和影迷杂志,一个明星就此诞生。

丽塔·海华丝就是一例。西班牙血统的她为了迎合美国观众的审美,改掉了异域风情的名字,鼻子整形,用电蚀除毛修整了发际线,又经过一系列妆发调整,终于在1945年塑造了美国版“蛇蝎女人”——吉尔达。

用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一套戳中粉丝兴奋点的人设立足或翻红,在今天依然是爱豆必修课。

再比如制片厂时代,电影公司签约一位新星后,就会有摄影师在新人进入公司大门那一刻起开始拍照。照片主题可能是新人和制片人或导演的合影,甚至是和制片人签合同时与高层的合影。

还说到马丽·马丁1939年到好莱坞发展的时候,制片厂在她的签约仪式上安排了一头棕熊,让她在公司大门口跟熊握手,作为宣传噱头。

再看看如今的养成类选秀节目,以及前不久网上翻出来转得很火的某男子团体出道前某知名制作人安排了九个蛋的神奇操作,不过是时间线拉得更长、玩法更加多元化而已。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二十世纪初电影工业造星流水线的纸上纪录片。在娱乐帝国林立的今天翻这本书,好像尤其有意思,每张照片每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明星制是制片厂体系的盈利模式,明星是制片厂最重要的产品,因此明星身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有人为干预或塑造的成分,虽说明星的形象并非全部都是虚幻不实。

如今,粉丝们捕捉到一点爱豆的“真性情”爱重不已,又或者人们对“真情实感”追星多有调侃,或许也都是源于内心深处对“造星”这个事实的部分认同。

但娱乐工业已经无孔不入,媒介素养的空气是否变得稀薄,人们是否更加难以辨别梦境与现实,在今天更加是个有趣的话题。

本文作者:读库编辑·若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斛珠夫人》杨幂骑马绝美上热搜,路透照为何屡禁不止?三大原因
1920年代最当红的好莱坞女星克拉拉·鲍
老牌电影制片厂的追忆、这几位明星你还记得吗?
中国电影“22大明星” 都有谁
1961年7月1由周总理评选出的中国22大电影明星,你认识几个?
章泽天早期路透照曝光 无P图下的奶茶妹妹长这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