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乡愁”(25) 晓诗带你走古桥

读织里桥联    赏古雅时光

撰文 :施国琴

湖州市著名的桥文化专家谢占强先生曾在《留住岁月的痕迹》一文中提到:无论是时间,还是年岁都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物质的显现才能被我们所观察,由此,“痕迹”成为了岁月价值的外在体现。

翻阅《人文织里》《走读清远吴兴》《吴兴溇港文化史》《大港村史》等书籍,不难发现织里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形式优美。其中有许多古桥早已名声在外,诸如龙门桥、圆通桥、项王塘桥、述中桥、尚义桥、狮子桥等等。

在织里众多古桥中,大概有15座桥,我们今天仍可以读到当年雕刻的楹联,它们或描绘风光,或记叙历史,或借景抒情,或寄寓祈盼,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接下来,让我们由南至北,一起观赏以下这些古桥的楹联之美。它们分是东塘桥、晟舍塘桥、迎晖桥、观音桥、石前桥、咸兴桥、锁澜塘桥、白龙塘桥、述中桥、庆安桥、项王塘桥、陈溇塘桥、尚义桥、常胜塘桥、永济塘桥等等,通过文字,您也许会聆听到那些远去的织里的人文、故事……

首先,一起走近荻塘之上的两座古桥楹联——

(一)东塘桥

东塘桥,位于织里镇旧馆村旧馆码头东首,光绪元年(1875)重建,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南宋嘉泰《吴兴志》、弘治《湖州府志》都记载有旧馆桥。同治《湖州府志》的荻塘三十九桥中属于旧馆界的有西桥、陈家环桥小桥。光绪十九年(1893)的《乌程县五里方图》东塘桥位置标注的是陈家环桥,据此可推测,东塘桥系当地俗称的陈家环桥。

桥北侧保存了一副楹联:

南来青水,殿夸降龙喜林佛寺;北去白漾,庙骑伏虎脊境灵山。

详细地描写了东塘桥四周的环境和风物,南来青水,指荻塘对面的青水河港,北去白漾,指旧馆村后的白漾湾,殿说的是喜寺殿。

桥西有民国荻塘碑亭和《重修吴兴城东荻塘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頔塘之患、工程之难,以及始末曲折。碑亭前柱和后柱都刻着楹联。前柱是:頔与荻同音,一字特因遗爱易;塘由唐始筑,千年又庆巨功成。后柱是:何处寻碑,老树斜阳临旧馆;有人试马,白沙浅草骋新堤。楹联记录了始建年代、发起人、以及荻塘风光。巧妙、诗意,令人叫绝!

(二)晟舍塘桥

位于织里镇南荻塘运河和晟溪交汇处。系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肩墙用两对系梁相连,系梁两端均伸出40公分,因而表面有凹凸虚实的对比感。桥长约16米,高7米,架在运河与市河交界处的丁字形河面上,似长虹卧波。

此桥历史悠久,南宋嘉泰《吴兴志》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木桥改为石桥;道光十六年(1836),乌程县知县杨德恒拨公款500千,里人集资700千重建;同治三年(1864)毁,同治七年里人募捐500千,并有湖城善后局拨钱100千又重建。

同治闵宝梁编撰的《晟舍镇志》载“塘桥,又名龙门、塘门”,因此晟舍塘桥一桥三名,三个不同的含义。

明代尚书闵珪致仕归田后,常流连龙门桥,曾作《任广东按察使写怀》诗,其颈联、尾联写道:“乌程市里新蒭酒,黄闵桥边旧钓蓑。乞得君恩许归去,沧浪时和濯缨歌。”

桥的南侧,面向荻塘,题写桥额“晟舍塘桥”,北侧题写“同治己巳年重修”。

桥上镌刻两副楹联。

塘桥南侧楹联为:

九曲南来,浪透龙门三汲;五湖北控,云连虹彩千层。

楹联气势恢宏,生动再现了昔时“龙门晓渡”的壮丽气象。

北侧的楹联云:

循吏留成梁,遗爱何如郑东里;良臣曾会驾,题名犹记李西平。

联嵌两个历史人物。其一郑东里,字子产,春秋末期郑国卿大夫,也称为公孙侨。其二李西平,名晟,唐代军事家,爵封西平郡王。明万历《湖州府志》载:“晟舍在城东三十里,今为晟舍镇,相传李晟舍此,故名。”同治《湖州府志》载,“绵吴兴而东,皆平川沃野……违城一舍许曰晟溪者,闵氏世居之”。

前面所引闵珪《龙门桥》一诗中所提的黄闵桥,在龙门桥东500米左右。此桥南侧为荻塘,北侧为路基沙土所掩,楹联无可考。“黄闵桥,在荻塘。平石一拱,东跨谦五圩,西跨谦四圩……”清代闵宝梁所辑录的《晟舍镇志》中清楚地记载了桥的位置,以及在乾隆、嘉庆等年间的修建情况。闵珪的其他诗篇都有写到,如“帆开黄闵桥边去,酒泛乌程馆里春”“黄闵桥边青雀舫,潘杨塘下紫丝莼”。

关于黄闵桥名称的由来,史载这样一个故事:南宋嘉定年间,时任监察御史的福建望族后人黄和浦,钦命巡按浙江,迁居浙江乌程之晟舍。妻子萧氏,只生一女,并无子嗣。黄在晟舍结识了一位运粮官闵和平。闵是山东望族闵氏后人,受皇命来到浙江运粮。闵和平让长子入赘黄家为婿。闵仁心改姓黄,延续了黄氏后代。黄闵两家分居于晟溪东西两岸,中间相通一座桥。此桥便被称为黄闵桥。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頔塘与北塘河之间的六座古桥楹联——

(三)迎晖桥

位于陆家湾村,跨陆家漾支流,系单孔石拱桥。桥全长14.69米,宽2.33米,拱高3米,跨径4.3米,以太湖石、花岗石构筑,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桥两侧置素面石栏板,栏板间嵌望柱12支,栏板末端置抱鼓石,南北踏步各有11级,桥心石刻为祥瑞图案。桥额刻“迎晖桥”三字。

桥联为:

虹飞锁霅水;□□□□□。

□静涵朝旭;□腾射夕霞。

缺字较多,但可以想象,风光旖旎的绿葭漾(陆家漾古称),在朝旭夕霞之下,一派生机盎然。

(四)观音桥

在曹家簖村南桃寺塔村。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桥长11.4米,宽2.1米。分节并列半圆形拱券,附券睑石;系梁石三对,拱券上两对较厚、引桥上一对明显较薄,其端面皆平直。阶梯踏步略有收分,落地板形桥栏、饰开光方形望柱与抹角板形抱鼓石均保存较好。引桥较长,金刚墙靴钉式砌筑。

桥心饰涡云纹。楷书阳文桥额“观音桥,其旁阴刻:光绪十三年仲春月重建”,上端书“南林刘门沈氏重建”。整座桥用花岗岩与太湖石建造。如今在古桥东侧再建了公路桥,沿用观音桥之名替代了古桥的通行功能,有效地保护了古桥。观音桥东北侧有观音禅寺。

东侧楹联为:曲水回环,春深桃寺,流波潋滟,地接梅林。

西侧楹联为:柳外追凉,胡林小憩,月明放棹,宝镜重开。

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古桥当年与之相衬的清幽环境可窥一二。

(五)石前桥

位于曹家簖村孟婆兜村。系三孔石梁桥,南北向。清光绪10年(1884)重建。石前桥最大特点在于桥东西两侧的楹联上。

东侧桥联是篆体:岸腹凝烟,凉生蟹簖;镜心涵影,晚唱渔汀。

西侧桥联为隶书:雁齿重排,迴环孟母;虹腰并建,辉映寿星。

东侧桥联是对石桥周围优美的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的描绘。桥联中的“孟”“簖”都取自当地地名。西侧桥联中,“虹腰、雁齿”都是古桥的代名词,“孟母”可能实指地名“孟婆兜”,虚指造桥者的贤母,下联中“寿星”估计与造桥者“重建石前桥”的意愿相关,造桥者是通过造桥积福为母亲祝寿的。湖州古桥楹联基本为楷书,像这样篆书体兼隶书的,织里全域独一无二。

(六)咸兴桥

三孔石梁桥,位于香圩墩村梅林港自然村北100米处,东西向。中华民国17年(1928)重建。

南北桥联为:野岸时来茅舍客,熏风声合玉人箫。

另外一处,还未被辨认。

(七)锁澜塘桥

位于大港村沈家坝。是一座标准的民国花岗岩石梁桥,中孔桥板外侧镌刻“民国18年(1929)重建”。桥墩由3根石柱并列密排竖置,桥面也由3根石梁纵铺而成,桥的侧立面也呈现折线微拱。但锁澜塘桥采用靴钉式错缝平砌的引桥式桥台更长,分为三段,一端与河岸路堤持平,一端与四级垂带踏跺衔接桥面,中段以间壁石和长系石加固,上下以一级台阶分为两层。干栏式桥栏,间置望柱6对,柱头为灯形,四侧雕有浅海棠纹。踏跺不设垂带石,把桥栏两端的素面圆角形抱鼓石以倾斜的角度嵌于台阶之上。锁澜塘桥南北有两幅精彩的楹联。

南侧为:砥柱近涵苕水碧,玉栏遥揖洞庭春。

北侧为:锁住龙门三级浪,澜翻虹影万层光。

意境优美,桥柱涵跨苕溪碧水,桥栏作揖太湖洞庭。

(八)白龙塘桥

位于秧宅村,跨白龙港。始建年代失考,明崇祯《乌程县志》有载,民国十九年(1930)重建。

桥为三孔石拱桥,长34.6米,石阶宽1.74米,桥东西各有24级石阶,桥顶的桥心石刻五蝠捧寿图,桥两侧栏板凿成吴王靠,以便行人休息。

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有十对系梁相连。桥额书“白龙塘桥”,落款是:“各处善士乐助建,民国十九年春月立”。

主孔两副桥联分别为:

龙港深通,人和□涉;苕溪贯注,利存长源。

举徙通焉,乡真常乐;水流莫矣,民此永安。

次拱两副桥联分别为:

石柱石栏同石固,龙桥龙岁祝龙宁。

平分流水光凝白,横贯长虹势化龙。

楹联描绘了桥的地理位置,用料、作用,辞采磅礴。更值得注意的是,次拱桥联的第二句连用3个“龙”字。龙,是中国神圣的图腾,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寄寓百姓美好的心愿。

白龙桥还有个传说:初建时请一位老僧主持,因修桥资金甚多,乡里难以筹集,老僧遂向朝廷上疏请求拨款,奏折言尽白龙桥地理位置重要,南通大河,北通太湖,东接小河,西连阳泰河,非建不可。皇帝于是派钦差到湖州实地勘察,由大钱巡检司及老僧陪同,从小梅口启帆赴白龙港,船刚驶入南太湖,湖面风浪大作,浪高三丈,官船随浪颠簸,难以前进,钦差大惊,忙问:“其他三河比太湖怎样?”老僧随机答道:“大河比太湖大得多,阳泰河的风浪还要险恶,大人一去便知。”钦差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说:“我知道了,你们的奏折都是实情,建白龙桥确实重要,我不必去那里,回去请朝廷拨款就是。”于是,朝廷很快拨了一笔资金,老僧请能工巧匠,选上好石料,精雕细凿,花3年时间,一座气势宏伟的白龙桥建成。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溇港之上的七座古桥楹联——

(九)述中桥

位于胡溇村,东西跨胡溇。南宋绍熙年间程大昌撰《修湖溇记》载: “湖溇三十有六,其九属吴江,其二十七属乌程”,“以胡溇中心分界”。述中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桥长约15米、宽2米,肩墙有4对系梁相连,桥上栏板间嵌望柱8支,东西各有石阶12级。桥东西两堍延伸为东街西街,曾经是胡溇最热闹的去处,每天往返于胡溇南浔间的航船都泊于述中桥头。

述中桥南北两侧均有楹联。

南侧:南漾北湖,中流砥柱;东吴西越,要道津梁。

北侧:桥以中名,界分江浙;□□□□,□□□□。

对联由四字短语组成,每个短语掷地有声,精准地点明胡溇地处苏湖间的独特地理方位。“界分江浙”,位置已十分清晰,“中流砥柱”,其重要性,也无需多言。

(十)庆安桥

位于宋溇村,东西跨宋溇。明成化《湖州府志》、崇祯《乌程县志》载为“宋溇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长约12米、宽2米。桥上石栏杆已改为钢管桥栏。南北两侧均有桥联。

南侧桥联:一水迢迢,南通五漾;层峦隐隐,北注三山。

北侧桥联:苕水波平,旋资利涉;柳塘风静,永庆安澜。

构思精巧,遣词严谨,意趣俱佳。流水、晴岚、柳塘、古桥,好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十一)项王塘桥

坐落于汤溇村,南北向跨横塘,又名“下往桥”。桥始建年代失考,现桥系民国十一年(1922)重建。明清时编纂的府、县志均有项王桥的记载:“下往桥俗呼项王桥”“下往桥一作项王桥”。

桥为三孔石梁桥,长22米、宽2.2米。桥柱、桥梁均由4块条石构成,桥上栏杆两端均有抱鼓石,并有望柱6支。

有桥联两副。

东侧为:“桥号项王,率卒经过有项羽;石工张文,命徒造筑是张斑。”

西侧为:“当将独握虎符,从战八千辈;此处重排雁齿,共和十一年。”

项王塘桥的故事,与弁山之神项羽有关。《史记》记载,项羽与叔项梁“避仇于吴中”,唐代颜真卿在《项王庙碑阴述》考证为:“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仇于吴中,盖今之湖州也。”当时,适逢秦始皇东巡路过,项羽与叔项梁在湖州东北叫掩浦(也叫项浦)的地方偷看秦皇舆,并说:“彼可取而代矣”。第二年九月,项羽就“举吴中兵”反秦。所举的“吴中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起兵后在县治(今城南下菰城)北筑项王城(即子城,在今湖州市中心广场),军队则驻扎在弁山。项羽在东起苏州、西至长兴、南到德清的区域内留下了众多的遗迹。项王塘桥为其中之一,这从桥联中可以见得。

(十二)陈溇塘桥

位于陈溇。明代府、县志载为“陈溇桥”。据专家推测:民国20年(1931),吴兴县设置义皋镇,镇长李三寿,桥应在这一年建造。

陈溇塘桥为单孔石拱桥,桥型小巧玲珑,长约10米、高约5米。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砌置法,两侧有栏板,栏板间嵌望柱8支。桥额阳文楷书“陈溇塘桥”,其旁阴文“民国二十五年,里人重建”。

两侧均有桥联。桥额题写:发起人吴梅卿题。

南侧桥联:塘跨苏湖,鱼梁压渡;村苕竺泽,虹影卧波。

北侧桥联:北达苏常帆影远;南来苕霅水光清。

落款分别为“里人吴敦夫题”“镇长李三寿题”。让里人吴敦夫题南联,可推测李镇长对乡贤的敬重。

气宇弘敞,古意盎然。楹联不仅表述了溇港跨苏湖的地理位置和北达南来的便利水上交通,同时还描绘了清丽的江南风光。

(十三)尚义桥

位于义皋集镇,连结义皋老街。龙门石底下刻着:乾隆三十九年重建。此桥系单孔石拱桥,长约10米,高约5米。桥的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砌置法,两侧有栏板,栏板间嵌望柱8支,造型古朴庄重,已有数百年历史,原是义皋老街的中心,登桥眺望,有返古归真的感觉。

南北两侧均有桥联。

南侧桥联: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

北侧桥联:民有淳风称义里,流分沙漾庆安澜。

大气磅礴的对联,记录下了古桥的地理风貌,当地百姓的精神风尚。

(十四)常胜塘桥

系单孔石拱桥,位于义皋与庙兜交界。南北向横跨村前横塘。整桥为花岗岩石材,基本判定为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所重建。

东侧桥联:王路聿新遵礼义,君波无限及江皋。

西侧桥联:雁齿常新,同欣利涉;虹腰勝旧,共庆安澜。

这副楹联,“君王”藏头,“义皋”嵌尾, 气势非凡。这座桥相传与两位英雄有关,一位是项羽,另一位是常遇春。

(十五)永济塘桥

位于杨溇村。始建年代失考,明成代《湖州府志》有载。系单孔石拱桥,长约15米、高约6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砌置构筑法,桥两侧有栏板,栏板间嵌望柱8支,其中4支雕有坐狮,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桥额刻“永济塘桥”,额上又刻“中华民国十年里人重建”。桥的肩墙上嵌有石碑,“文化大革命”时碑上涂有水泥,今字迹无法辨认。

南侧桥联:湖滨锁钥,往来要道;杨溇运脉,南北通流。

北侧桥联:红龙千秋,永资保障;紫苍三元,济涉行人。

从这副楹联中,我们可以读出此桥的地理位置、风水堪舆之重,以及在当地百姓心目神圣的地位。

此外,有些桥或拆或毁,但它们的楹联却被热心地方文化人士悉心保留下来。如观音塘桥,原位于旧馆,跨越荻塘,如今已被拆除。桥楹联由旧馆名医唐家华先生抄录保存。

大丈夫驷马高车,隆名由此振;旧主人适馆就餐,友谊至今存。

卅里望菰城,远近橹声驰水面;两岸依蓼草,东西帆影落江心。

楹联里,浓缩了荻塘风光,深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探访织里的古桥,很容易被一座座凝聚着历史,蕴藏着文化的古桥所吸引。桥下,流水翠蘋宛转穿越千年;桥上,苍柏荻花摇曳斑驳流年。镶嵌其上的楹联,流转的岁月赋予了它们更多的价值。

这些价值在罗胖2021跨年演讲中被称之为“意义的存钱罐”,在英国作家拉斯金那里它被称之为“岁月标记”,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李格尔则称之为“年代痕迹”。

无论被称为什么,在现今织里大地为数不多的古迹中,它们就是我们的“飞英塔”“岳飞庙”“黄鹤楼”,而我们需要的,是凝视!

说明:

此文的第一稿发出后,即得到湖州桥文化专家、篆刻家、楹联爱好者,以及织里文史专家、乡贤等关注,于是内容由初稿的“十二座”古桥的楹联,增加到了“十五座”桥的楹联,同时,也期盼“第十六座”被发现。

文章主要参考《人文织里》《走读清远吴兴》《吴兴溇港文化史》《大港村史》辑录而成。特别感激谢占强、徐世尧、老安、陶承欢等几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织里乡贤潘连江先生的热心支持。

图片来自谢占强先生博客、张栋摄影作品以及百度图片。

来源:镇志办
审核:陈晓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淡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
上海青浦古镇
建筑之二十八
台州古桥闸
邢台十五座历史名桥
20140407桐乡市濮院古桥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