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尽览神经介入年度学术热点

2022/01/02

卒中是全球第二、我国首位的致死致残病因,也是近20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2021年,由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随后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设置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脑卒中综合防治体系。「卒中视界」作为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官方学术公众号,是我国脑卒中综合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长期致力于脑卒中领域学术成果的分享和传播。

时值年末岁初,「卒中视界」学术部针对JNIS中文版、顶刊快讯、独家精译等多个专栏的热点内容,对2021年脑卒中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进行盘点。

缺血方向年度盘点

重磅临床试验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 MR CLEAN–NO IV研究:直接取栓 vs桥接取栓

欧洲首个全球第4个针对直接取栓 vs桥接取栓的RCT。结果表明:单独EVT与桥接EVT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90天神经功能结局、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统计学差异。

2.ACST-2研究: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CEA vs CAS

迄今为止对比CEA和CAS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中,证据级别最高、样本量最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CEA vs CAS在5年随访期内所有的结局均无差异。

3. 2021版系列临床指南:ESO最新指南

欧洲卒中组织(ESO)今年在其官方期刊European Stroke Journal上重磅发布了6部脑卒中系列临床指南,涵盖了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围术期管理和二级预防等多个方面。

↑向上滑动查看↑

百家争鸣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手术还是药物的大论战!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无疑是近来来颈动脉狭窄领域争论最激烈的方向。虽然今年ACST-2研究结果发布,证明CEA和CAS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无明显差异。但是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最大的争议已经不是CEA还是CAS,而是血运重建还是药物治疗。

2.轻型卒中——名为轻,实则非也

人们普遍认为,轻型卒中患者预后良好,急性再灌注治疗的风险明显大于获益。但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患者的预后其实并不那么好。MaRISS研究纳入了1765名轻型卒中(NIHSS评分0-5分)或短暂缺血性发作的患者,发现37%的患者在90天时预后不良(mRS评分为2-6),轻型卒中患者预后并不尽如人意。

3. 移动卒中介入团队——机械取栓时代的新革命?

自2015年首次报道阳性试验结果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已彻底改变了现代卒中治疗范式;这一现代卒中治疗方式对卒中救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卒中单元和移动卒中介入团队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尝试,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向上滑动查看↑

推陈出新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脑血管造影的入路:桡动脉更优?

针对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的脑血管造影术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经桡动脉入路可降低死亡率、发病率、穿刺部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满意度,提示桡动脉入路是全脑血管造影术一个很有潜力的选择。

2.双层支架可以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占一席之地吗?

对于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无论是高危患者还是正常风险患者,常规单层金属网格支架,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源自于支架贴壁性差和斑块受到挤压后突出到支架内侧造成血栓形成,发生栓塞事件。CASPER支架是一种双层管状网状结构的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外层贴壁性好、内层网格小,可阻止斑块脱出,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向上滑动查看↑

出血方向年度盘点

大型临床研究结果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APOLLO微导管用于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栓塞治疗的安全性

此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使用Apollo微导管对bAVM进行Onyx栓塞是安全的,导管头端意外脱落或移位导致临床并发症的风险很低。

2. WEB装置治疗破裂动脉瘤

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低,且无动脉瘤再出血患者,使得该装置成为治疗这一人群的安全有效的选择。但独立的前瞻性的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是必要的,以便更好地评估该手术的动脉瘤闭塞率和持久性。

3.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迟发性血栓栓塞

UIAs 经弹簧圈栓塞治疗后的迟发性TEEs是一个相对罕见的并发症。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所有迟发性TEEs都发生在术后一周。ADPKD和术后动脉瘤残留这两个因素与迟发性TEEs相关。

4. WEBCAST和WEBCAST-2 3年随访结果

在两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WEBCAST和WEBCAST-2)中,对接受WEB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随访,证实了WEB的高度安全性。最重要的结论是术后3年动脉瘤闭塞的稳定性很高,较好闭塞率为83.6%,再治疗率为11.4%。

5. Onyx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在这个多中心的研究中,论证了Onxy作为治疗DAVF的一种主要的栓塞剂,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于DAVF的治疗来说,小脑幕区的位置仍然比较有挑战性,而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的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6. 经弹簧圈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包括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C))后,即刻动脉瘤充分闭塞率为92.2%。年龄<70岁、动脉瘤大小<10毫米、窄颈是充分闭塞的相关影响因素。

↑向上滑动查看↑

动脉瘤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颅内动脉瘤中使用Silk Vista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使用新型血流导向装置Silk Vista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并且在技术上是安全的。

2. WEB辅助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将WEB与支架相结合是治疗WNBA的治疗策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队列中,11.2%的WEB治疗患者中使用这种策略,在6个月和12个月时无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具有高疗效(完全动脉瘤闭塞分别为88.2%和92.9%)。在治疗复杂的WNBA时,应将这种组合视为安全有效的选择。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比较性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该EVT在治疗IAs中的位置。

3.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评估FD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模拟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相关。术后IR的降低和EL的降低在治疗成功组和未成功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AV、平均WSS、SR和VCL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支架推挤可以产生与多植入支架套叠相同的分流效果。流入速度和能量损失可以作为判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成功与否的标识,期待今后的研究能够对流速和能量损失在判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成功与否方面确定阈值。

↑向上滑动查看↑

血管畸形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张鸿祺团队系统描述椎旁动静脉畸形自然史和治疗策略

本研究根据病变引流方式,将椎旁动静脉畸形分为两种类型:A型通过硬膜下静脉引流,引起与脊髓静脉高压相关的进行性脊髓病;B型通过椎旁引流,其致病机制为扩张的椎旁静脉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而导致症状。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显微手术切除和血管内栓塞,对PVAVSs都很有效且安全性较高。然而,与B型病变患者相比,A型患者的治疗风险更高,长期临床效果更差。

2. 边缘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对大多数枕骨大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经静脉栓塞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3. 基于112个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脑动静脉畸形隐性突变

研究表明,罕见的隐性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BAVM发生的基础。这有助于延伸我们对BAVM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将来的功能验证提供关键线索。

↑向上滑动查看↑

慢性硬膜下血肿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MMA栓塞治疗cSDH可能与较低的复发率和外科手术率相关,与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较低的院内并发症发生率。MMA栓塞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有可能在适当选择的cSDH患者中减少手术干预的需求。MMA栓塞的适应症和技术各不相同,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患者的选择标准。有必要对预先栓塞方案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以评估MMA栓塞的长期有效性,并确定这种血管内治疗方法作为cSDH的预先或辅助治疗的疗效。

2. 硬脑膜血管解剖

解剖学上,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可行的,但其短期、长期疗效及失败率有待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最佳的栓塞剂及方式尚未明确,但应根据不同患者的解剖学特点选择治疗方案。从费用的角度来看,应用可解脱弹簧圈具有明显优势。成像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我们对硬膜血管系统的理解,以及介入治疗的进步。

3. 脑膜中动脉栓塞可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率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表明,术后补充性脑膜中动脉栓塞可能会降低高复发风险CSDH的复发率,但需要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向上滑动查看↑

影像相关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1.4D-CTA评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不规则搏动与破裂风险关系

伴有不规则搏动的颅内动脉瘤与更大的体积、不规则形状、起源于非ICA部位有关,其1年和5年的预计破裂风险比无不规则搏动的动脉瘤高出6倍以上。这种新的影像学标志在预测动脉瘤生长和破裂方面的价值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2. 影像组学衍生形态特征在预测动脉瘤破裂状态中的应用

最近引入的影像组学衍生参数被提出用于动脉瘤破裂状态的预测。影像组学的延伸率和平整度特征表现最好,AUC值分别为0.71和0.72。在单变量(AUC=0.75)和多变量分析(AUC=0.79)中,已确立尺寸和形状参数,如长宽比、高宽比、NSI和尺寸比均优于影像组学描述符。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的优点是一步到位,与操作者无关。然而,它目前与已确立描述符相比对破裂状态判别表现相对较差。未来的研究需要扩展现有的影像组学描述符,以更好地捕捉动脉瘤的形状信息。

3.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与破裂的相关性

在这个大型中国人队列中,有相当大比例(约2/3)的破裂的sIAs的直径小于7mm。动脉瘤形态相关的参数,如不规则性和AR比值,与sIAs的破裂独立相关,而动脉瘤最大径未见与破裂状态独立相关。在这项较大的中国人群队列中,PHASES评分对sIAs破裂风险的预测作用似乎不够充分。在前瞻性研究中需要纳入和应用更多的变量,特别是形态相关的参数,并将这些变量纳入sIAs的风险分层管理,尤其是针对中国人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建民教授:脑血管病外科研究热点及进展
介入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之神经介入进展篇
与您分享“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治疗与预防措施”
临床综述:外周血管疾病10年研究进展
神经介入,第三条生命线!
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物:指南更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