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城民俗文化系列之物名变迁--生活农具篇(一)

    晋南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事物都会随着时代发展出现新旧更迭,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这篇文章选择了晋南赵城地区农村使用的农具及其名称的新旧更迭这个角度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能起到警示的意义。

在晋南汾河盆地的临汾一带,农耕文明发源很早,所以农具的使用很广泛,品类也很丰富。我在家乡洪洞县赵城镇的农村里,就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具品类和使用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赵城地区还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社会生产体制,刚脱离了集体大锅饭,一些农户从集体分到了些简单的农具,也有自己加工或换置的。

农具类的:

“龙卧”、“锹”(方言发音qian)、“钩斗”(方言发音ge dou)、“镰”、“麦管绳”(方言发音mie guan sheng)、“草绳”、“尖担”、“小锯儿”、“耙子”、“立杵”、“锄”(方言发音sou)、“平车”(方言发音ping cha)、“辕杆”(方言发音yan gan)等等。

生活类的:

“簸箕”(方言发音bo qu)、“簸箩”(方言发音bu luo)、“圆儿”、“水瓮”(方言发音shu wen)、“碗搁板”、“炕棱砖”(方言发音ko leng zhuan)、“窗子”(方言发音chuo zi)、“门框”(方言发音men ge lao)、“大门”(方言发音tang men)、“炉台”(方言发音lou gi tai)、“杵子”“刨虱子”(方言读音bao ser)、“织布机”等等。

以上只是我列举出的物件的一小部分,以此来作为代表分析这些物件名字和使用价值的变化。根据我的实地走访,基本上可以把这二三十年间的变化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名字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名字中的个别字或音发生了变化,现实生活中还在使用,但已不常用。比如“钩斗”(方言发音ge dou)现在叫“钩子或者水钩”,“水瓮”(方言发音shu wen)现在叫“水缸”,“窗子”(方言发音chuo zi)现在叫窗户。

第二:物件偶尔还在用,但也几乎快要弃用,所以这部分物件的名字在90后出生的年轻人哪里已经没听到过了,比如“麦管绳”(方言发音mie guan sheng)现在就叫绳子,物形上也和原来有了不同,没有了最前面的绳扣,“碗搁板”现在已经叫成橱柜或者碗橱了。

第三:不论是名字,还是使用意义早已在生活中消失,90后出生的一代人偶尔看到了也不知道叫什么,00后更不用说了。比如“立杵”是过去人们放在麦场里压麦子谷子杆儿的,“圆儿”是用来装面的盛具,“杵子”是妇女们洗衣服是捣衣服的木棒。

第四:就是物件已经奇缺,偶尔发现的也被送到民俗博物馆当展览品。比如“平车”(方言发音ping cha)、“刨虱子”(方言读音bao ser)、“织布机”等等。

人类文明在进步,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失是辩证法的科学实践结果。也许我们身边的这些民俗变迁会令我们多少有些感伤,但我们不能抱怨,我们要紧扣时代的脉搏,要乐观的看待这些变化,因为这是历史的脚步。我们如果想留住些记忆,可以多搜集整理些资料,让后人在书本中可以读出家乡的味道。

                 搜集整理:汤双龙

               2020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物件,不看介绍能认识全的基本没有,哪些是你见过并用过的
观历史文化民俗--老物件
从河东方言看山西晋南的民俗文化
晋方言覆盖人口4500万 说晋方言的不一定是山西人
古老山西方言,语言演化的“活化石”
阜阳牛文化|犁与耙,耕牛整地的好搭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