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曾祺|一个人口味要杂一点,兴趣要广一点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和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的文学,亦被称为是汉语言表现力的一座几乎无人能企及的当代高峰。

汪曾祺的美文,以温馨、隽永、唯美、崇尚自然、绵延悠长的韵味,迷倒了无数汪迷,捧卷读他的美文,你会觉得连纸张的味道都变得很美好。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

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

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汪曾祺的生活散文夹杂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特别是在美食文化上。自己他的“吃”,范围极广,从内蒙古的羊肉吃到昆明的汽锅鸡,横跨大半个中国。种类也极广,肉菜、素菜、小吃、甜品、饮品,在其食谱中无一缺席。

▲汪曾祺“家宴”

汪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性格却随遇而安。他踏遍中国大地,尝过无数美食,唯独对四个地方情有独钟—高邮、昆明、张家口、北京。


四方美食,皆在他笔下


高邮——咸鸭蛋

生于江苏高邮的汪老,

对于高邮的鸭蛋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狮子头

汪曾祺曾在他就读的淮安中学食堂里做过一次狮子头,“一大锅油,狮子头像炸麻团似的在油里翻滚,捞出,放在碗里上笼蒸,下衬白菜。一般狮子头多是红烧,食堂所做却是白汤,我觉最能存其本味。”

汪先生认为,比起繁复的辅料喧夺了主料的“本味”,他更喜能觉其“本味”的“寡淡”。

在他看来,“本味”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

北京——豆汁

汪先生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他对北京的美食,可以说是十分熟悉,京城的烤鸭、老舍家的花茶、胡同边儿的豆腐脑……他对它们情感充沛,也因此对北京小吃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能算到过北京。”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

他把这豆汁儿比作臭豆腐,有人爱,有人不爱,爱喝的觉得是酸香,不爱喝的觉得像泔水,酸臭。

北京——烤肉

“一只脚站在长凳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肉嫩一些,焦一些,都随意。”对于汪老来说,烤肉本身就是乐趣。就连顾客较多没有炙子的时候,他也要派个孩子带上饭盒去烤一盒回来,解决家里的一顿饭。

北方人性格里的的豪气,不惧一切的胆量,都融入了“烤肉”里,留在了汪老的笔下。虽然“炙子”烤肉这样的形式不在了,一杯白酒,几碟小菜,一桌子肉,此等壮观的场景却依旧出现在夏天的每个老北京四合院里。

昆明——汽锅鸡

汪曾祺在1939年的夏天以第一志愿考入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文学系,他的文学生涯自此拉开序章,而他逐渐形成的对云南菜的味觉认知,成为了他美食生涯里特殊的一笔,影响着他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

汪先生甚爱昆明美食,因食物制作的衰退而感到深深的叹息,我们也只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以前这种令人难忘的味道。

“专营汽锅鸡的店铺在正义路近金碧路处。这家的字号也不大有人知道,但店堂里有一块匾,写的是“培养正气

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锅鸡,就说:“我们去培养一下正气。

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汽锅鸡须少放几片宣威火腿,一小块三七,则鸡味越“发”。走进“培养正气”,不似走进别家饭馆,五味混杂,只是清清纯纯,一片鸡香。”

昆明——火腿

昆明过去火腿很多,几乎每一家饭馆都有火腿,金钱片腿”、“锅贴乌鱼”、“火腿油炖豆腐”……火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朴实、沉默、落寞”,它不骄不躁,安静悬挂在宣威每户人家的屋檐下,看似平淡无奇却金玉其内,温饱着人们的一日三餐。而一条火腿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也正是这时间的沉淀,造就了昆明人民温和、纯朴的性格,从而造就了汪曾祺通透包容的个性这种“包容”,不仅是对美食的包容,更是对文化的包容。

昆明——炒鸡蛋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番茄炒鸡蛋,简单的五个字,几个番茄,几个鸡蛋,不同人家做法却大都相同,但其味道却承载着不同家庭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在汪先生的笔下,一盘番茄炒鸡蛋写不尽的是他对昆明的相思与怀念。

张家口——萝卜

张家口对于汪老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因一篇短文被划定右派,下放沙子岭科学研究所劳动。远离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尽管如此,汪先生在“吃”上,依旧收获了不少乐趣。

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甚大,汪老在沙子岭劳动时,跟农业工人一起收萝卜,挑出好的萝卜,咔嚓掰成两半,拿一块就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棒打萝卜’”。

在张家口的经历,也许是汪曾祺漫长一生最难以忘怀的。

从在江南的意气风发到山河破碎时在上海昆明等地如浮萍般漂流,再到现在的文革磨难,使其赤子之心郁郁难平。

一根未经精调细烹的脆萝卜,竟成了他口中难以忘怀的美食,更见其乐观豁达,善于寻找生活的善美。于细节处见真情。

张家口——烤马铃薯

张家口盛产马铃薯,而汪曾祺擅长绘画,他曾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他描绘说:“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

他不仅画了薯块,也呈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吃法:将马铃薯放进牛粪火里炭烤,然后吃掉。他调侃道,全国像他这么吃的人,应该是不多的。

毕飞宇曾说: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如今我们怀念汪老,也是怀念文坛的一种品格,怀念那时代文人的风格......


>>相关链接
春天,是最该吃素的季节~
“斋戒”就是不吃肉吗?
水——至柔至刚,至静至动;因势赋形,坚定前行
欧阳修:我最不自信的就是书法
《芥子园画谱》|”教科书般的玩法“,你值得拥有!
老友寄卖|乔木《翠竹图》4000元转让
北朝造像|残暴的时代里,开出的温和之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曾祺:昆明的吃食
至味昆明,汪曾祺美食地图
大师级的吃货是什么样的?
冯祎 | ​汪曾祺:最后一位风雅独殊的当代文人美食家
食物链顶端的云南人⑤|人间清欢
择一城终老,我选昆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