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确理解“胃喜为补”的含义

秋季气温波动较大,诸多疾病高发,很多人开始调补身体。有些人听说“胃喜为补”的意思是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医理,反而会伤及脾胃。

“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这句话出自清朝医学家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胃喜为补”的真正含义,调补脾胃、强身健体,方能事半功倍。

“胃喜为补”不是“脑喜为补”
   

叶天士是温病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胃喜为补”是指一个人吃的食物胃能够适应,不会出现胃痛、胃寒、腹泻等,为胃所“喜”,能够调补身体。也就是说,“胃喜”为体,“神喜”为用,“胃喜”通过“神喜”发挥调补的作用。但也不能望文生义,不是大脑中的意识认为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反而会伤及胃气、损及脾阴。因此,“胃喜为补”是要吃易于消化吸收的、身体所需要的食物。例如秋天可多吃梨、莲藕、百合等食物,脾胃虚弱、易生病的人可多吃山药、白菜、萝卜等。

“胃喜润恶燥,喜温恶寒”
   
胃为阳明燥土之腑,需要阴液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的通降下行,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受纳食物,故“胃喜润恶燥,喜温恶寒”。胃喜欢温热、含有水分的食物,不喜欢寒凉、生冷之品。为了顾护胃气,吃东西不能太燥,更不适合吃过于寒凉的食物。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容易导致水湿痰饮内生。水湿内生又会反过来损伤脾阳,故“脾喜燥恶湿”。因此,人们在饮食中要注意少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生痰生湿。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意思是说平和之火能培补元气,使人正气充足,但是过亢之火会销蚀元气,使元气减衰。有些人在秋冬季喜欢食用人参、鹿茸、紫河车等大补之品,殊不知此类补品滋腻难化,反而容易给脾胃增加负担,还会内生“壮火”,耗伤正气。所以秋季进补时要以“平补”为主,以免阳气过亢,伤及身体健康。
   
尤其是秋季燥邪当令,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体内火热之邪迫津外泄,消灼阴液,致使人体阴阳失衡而生病。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意思是说酸味的食物可以养肝、辛味的食物可以养肺、苦味的食物可以养心、咸味的食物可以补肾、甜味的食物可以健脾。每种食物进入胃中,被消化吸收后会调补不同的脏器,会让不同的脏器“欢喜”。因此,秋冬进补也不妨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多食用相应味道的食物来调补身体。
   
总体来说,只有正确理解“胃喜为补”,才能使“中央土以灌四傍”,为生化气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文由何世桢整理)

责编:张  驰
审核:刘  旸
终审:杨  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19)
古语“晨食壮火,午泄残精,命短阳衰”,古人的告诫,别不当回事
吴佩衡医药简述
《用药传心赋》
仝小林·维新医见| 论“肥胖”“脾瘅”辨治
趣味中医:这些谚语中蕴含丰富的中医药理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