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史:从公孙瓒界桥大败和关羽斩颜良的战斗,来分析下吕布强在哪

吕布通常被认为是《三国演义》中武力值的天花板,小说中“三英战吕布”的桥段也证明了吕布的强悍,民间也因此有了“一吕二赵三典韦”的俗语。

不过这毕竟是小说家的演绎,那正史上的吕布是什么水平呢?是不是也很强呢?具体又强在哪呢?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吕布被曹操活捉后向曹操乞降。他说,曹公指挥步兵,我吕布帮你指挥骑兵,这样就很容易平定天下了。

听到吕布的建议,史书原文说“太祖有疑色”,说明曹操是动了心的,有认为吕布的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

这时刘备在旁边说,你没看到吕布是怎么对待前面两个主人丁原和董卓的么?听到刘备的话,曹操才下决心杀死吕布。

这个记载中隐蔽地交代了一个信息:吕布的骑兵是很强的,强到连曹操都动心的地步。

那吕布的骑兵强在哪呢?我们需要结合一下历史的背景和史书的细节,才能得出看清他的骑兵到底厉害在哪里。

两汉骑兵的主要战术

两汉时,骑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是“骑射”和“突击”两种。

“骑射”就是骑马射箭,可以理解为游戏中的射手;“突击”就是骑马肉搏,可以理解为游戏中的战士。

两汉骑射手有弓弩两种武器,弓最远射程在138米左右,弩的最远射程达260米,几乎是弓射程的两倍。

两汉的突击骑兵的武器分长兵器和短兵器,西汉时长兵器是长戟或长矛,长约1.8米至2.5米,东汉时主要是骑矛。短兵器就是著名的环首刀,刀刃长0.8米到1.2米,高碳钢打造,刀身平直,一面开刃,另一面为加厚的刀背,实战中不易折断。

这种刀刀柄镶嵌扁圆形环状物,被后人称为“环首刀”,西汉骑兵开始使用环首刀后,马刀就彻底代替了长剑成为骑兵专用武器,一直沿用到20世纪。

西汉后期,一部分突击骑兵的战马可能还装备了皮甲,主要是马胸甲和马面甲。根据《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的记载,当时武库中储存的马用甲数量达到了5330套这个记载说,西汉时已经出现了具装骑兵的雏形。

不过所谓骑射手和突击骑兵的分类,是为了把事儿说明白才做的区分,真实历史上的西汉骑兵,很可能没有这么明确的兵种分类。

比如某一个骑兵个体,他可能同时会骑射突击两种战术,远距离用箭射,近距离用矛捅,贴身了用刀砍,大概不会像咱们上面说的那样有严格的战术分类。

马具上,东汉到西汉马鞍有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出现了鞍桥。

西汉的马鞍甚至不能称之为马鞍,只是在马背上铺一层丝绸织成的毯子,让骑手胯下少受到点摩擦。这种毯子有个明显的缺点,当骑手用长矛捅敌人或者用刀砍敌人时,反作用力可能会把骑手从马屁股后摔下去。

东汉时,马鞍上终于出现了明显的鞍桥,鞍桥前低后高,骑手肉搏时终于不会再被反作用力给掀下马去了。

东汉中前期的马甲似乎并没有什么发展,虽然冶铁技术获得了质的飞跃,足以生产出重甲骑兵用的铁质马铠,但东汉中前期还没有人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战术上不需要这种重装骑兵。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帝国的主要敌人都是周边的游牧或者半游牧民族,西汉时主要是匈奴,东汉时主要是羌人,另外还有鲜卑、乌桓等等。

这些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都是骑射,边跑边射和这样的敌人较量,跑得快、射得远、射得准

是更现实的需求,所以两汉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也是骑射,突击肉搏是一种补充的战术。

这种战场环境下,突击骑兵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当然也就不会为了保护突击骑兵给人马都披上重甲。实际上甲胄越重,跑得就越慢,在战场上只能起到反作用,成为敌人轻装射手的活靶子。

两汉骑兵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突骑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地位也获得了提高,这个时期就是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大概十几年。

刘秀击败群雄的过程中,幽州突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云台二十八将就有好多人以统率突骑见长。但刘秀只用十几年就平定天下了。平定天下后,幽州突骑被集体弄到雒阳充当禁军。纸醉金迷、马放南山。东汉的主要敌人很快有从国内群雄再次转化为,匈奴、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数民族,突击骑兵昙花一现,东汉骑兵回归骑射为主、突击为辅的作战方式上。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理清一个逻辑,从西汉到东汉中前期,异族骑兵是两汉骑兵的主要作战目标,骑射是主要作战方式。两汉不太需要纯粹的突击骑兵,更不需要铁甲、重装的突击骑兵。

那什么时候需要呢?内战时,当敌人以步兵为主要战力时,突击骑兵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什么时候内战最激烈 呢?汉末三国时期。

换句话说,汉末时对骑兵战术的需求发生了一个变化,突击骑兵的地位开始急剧上升,谁能敏锐地发现这个变化并掌握突击步兵方阵的战术,谁就能成为战场上的强者。

公孙瓒界桥为什么失败?

这有一反一正两个战例。

反面的战例是公孙瓒。

我们都知道,公孙瓒有一支精锐骑兵称为“白马义从”。史书记载说公孙瓒用“善射者”组成了“白马义从”,“白马义从”的主要战斗方式应该是骑射。

当然,公孙瓒也善于使用“突击”的方式作战。

有一次,公孙瓒率数十骑兵与数百名鲜卑骑兵突然遭遇,公孙瓒舞动两头带尖的长矛,带着手下冲进敌阵,杀伤鲜卑骑兵数十人后成功突围。

不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公孙瓒突骑肉搏对付的是鲜卑骑兵,属于两汉骑兵一以贯之的战术,所以打赢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当他面对阵型整齐的步兵时,就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公元191年,公孙瓒和袁绍各率重兵会战界桥。公孙瓒以步兵三万为中坚,骑兵一万分列两翼,史书原文是“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

袁绍令部将麴义带领八百步兵为先锋,携带大型盾牌列成阵型,阵中还埋伏着一千个强弩手,自己率数万步兵为后援。

公孙瓒见麴义兵少后轻敌了,命令两翼的骑兵先发动冲锋,攻击麴义的步兵阵型。

公孙瓒骑兵冲锋时,麴义八百步兵都躲在盾牌后,这说明公孙瓒的骑兵是边冲锋边射箭的。

等公孙瓒的骑兵冲到只有几十步的距离时,麴义的八百步兵突然暴起,近距离攻击公孙瓒的骑兵。

麴义步兵用的是什么武器,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推测可能是长矛。

麴义是凉州人,几十年前,段颎在逢义山之战中,以长矛配合弓箭的战术大破羌人骑兵,麴义大概不会不知道,他很可能学习了这个战术。

当公孙瓒的骑兵被长矛阻滞时,麴义阵中的千张强弩在近距离同时射击,密集火力重创了公孙瓒的骑兵。

八百人持盾组成的步兵阵,横断面应该也不是很长,而公孙瓒骑兵只攻击了正面,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麴义还卡了个地形。

也就是说,公孙瓒骑兵的突击队形应该是长而窄的,所以战场上很可能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

前面骑兵倒下的同时,后面骑兵正在蜂拥而至;前面骑兵被践踏的同时,又成了后面骑兵突击的障碍,这导致后面骑兵的冲锋速度也会变慢,成为了弩手的活靶子。

公孙瓒的骑兵大败,死了一千多人,战死者包括大将严纲。

骑兵的意外失败还导致了后面步兵的士气崩溃,公孙瓒全军大败。

这个战例说明,公孙瓒以骑射为主的兼职“突骑”,并不具备正面突击步兵坚阵的能力,甚至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依然不能取胜。

后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公孙瓒败退时袁绍在后面追击,结果遭遇了公孙瓒两千多个逃跑时迷路的骑兵,被人家给包围了。

当时袁绍身边只有一百多人,包括一百个大戟士和几十个弩兵。这两千骑兵要是真发起冲锋,踩都把袁绍给踩死了。

可公孙瓒的骑兵并没有选择冲锋,而是围着袁绍一顿射箭,万箭齐发。可袁绍一顿强弩反击,反而把这两千骑兵给射退了。

这个小细节再次说明,公孙瓒的骑兵不是典型的突击骑兵。他们是有路径依赖的,能射箭时绝对不肉搏。

但靠射箭是破不了步兵方阵的,界桥之战充分说明,公孙瓒的骑兵战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推测:关羽斩颜良的战术

我们再讲一个正面例子,白马之战,也就是关羽斩颜良的那场战斗,简单说一下关羽斩颜良的过程。

当时袁绍派大将颜良攻击白马,曹操带兵救援,大概距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位置,颜良带兵来迎战。

为什么来迎战呢?一是颜良可能比较自信,二是可能怕担心在白马城下开战被内外夹击两面受敌。

从史书记载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

“良大惊”,说明颜良没想到曹操能来,或者没想到能来得这么快,所以很可能是在匆匆忙忙地情况下带兵来迎战曹操。

这时,关羽出场了。

《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关羽望见了颜良的“麾盖”,这说明当时关羽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能够俯瞰颜良军的阵型,找到了其中的弱点。

还有一种可能,颜良匆忙赶来,还没有来得及布置好阵型。

总之关羽发现颜良位置后,居高临下地冲入阵中,把颜良给刺死了。

“刺”字说明关羽的兵器应该是骑矛,“斩”字说明关羽也可能佩戴了环首刀——骑矛和环首刀,东汉突骑的基本装备。

另外,关羽应该不是单独一个人冲入颜良军阵的,真正的战斗不是无双游戏,他犯不着一个人玩命。

那谁与他配合呢?又是怎样配合的呢?

《三国志·武帝纪》说:

“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曹操任命张辽、关羽为先锋,俩人一起击破袁绍军,斩杀颜良。

那关羽冲阵时,张辽在干嘛呢?

《关羽传》没提,有学者推测说,关羽和张辽可能完成了一个突骑战术的配合,关羽打输出,张辽当辅助。

具体来说,关张二人带着少数精锐骑兵,一起冲击颜良军阵,并使用了“楔形”阵型。

关羽武艺高强,他冲锋在前,作为“楔形阵”的箭头,负责撕裂颜良军阵型,直指中军。

张辽在后面跟进,指挥“楔形阵”两翼的骑兵,扩大关羽撕开的口子,让两侧的颜良军无法合围,最终完成这次经典的冲阵。

这种分析虽然只是一个推测,但是比较符合突骑冲阵的战术特点。

吕布骑兵强在哪?

说完了一反一正两个例子,我们再来看吕布的骑兵战例。战例不多,只有一个,但能说明很多问题。

咱们先看下原文。

《后汉书·吕布传》记载:

“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说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再简单翻一下原文。

袁绍占了冀州后,吕布曾经投靠过他一段时间

当时黑山贼张燕拥兵数万,是袁绍的大敌,袁绍拿他毫无办法。

吕布来后,一贯善于巧使唤人的袁绍,就让吕布带兵去打张燕,然后就发生了上面记载的这次战斗。

吕布带着骑兵突击张燕阵,一天突击三到四次,每次都斩首而出,一连这么干了十多天,连杀人带羞辱,终于把张燕打得大败。

这段简单的记载中,交代了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个信息,吕布一天要突击三到四次——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这说明吕布的骑兵已经掌握了中世纪在亚欧地区盛行的重骑兵主要作战方式:“冲击一撤回一再次冲击”的战术。

第二个信息,是吕布拥有反复冲击步兵坚阵的能力。

一连打了十多天,张燕又不是木头疙瘩,他能不想办法针对吗?他肯定也在思考如何应对吕布的骑兵,阵型再紧一点,长矛再多一点,壕沟再深一点儿……

但结果证明,不管怎么反抗,张燕都拿吕布没辙,一直被打到士气崩溃。

综合上面公孙瓒、关羽的战例,我们就更能理解这条记载的含金量了——在内战兴起、继续冲阵突骑的年代,吕布较早地、熟练地掌握了用骑兵殴打步兵的战术。

换句话说,吕布是一个在战术变革时代,较早掌握了新战术的稀缺性人才

这样的人才,曹操能不心动么?这样的吕布,我们能说他不强么?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句话可不是胡说的。

当然,吕布其它方面弱得要死,不过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有这么两支部队,人数不到一千,却令对手闻风丧胆
义之所至,生死相随!三国时威震塞外的特种部队,赵云是其中之一
重读三国︱威震华北的公孙瓒为何败给了袁绍?
这场战争:白马义从骑兵被射得一塌糊涂!
界桥之战:两种蛮族战术的华北大对决
三国群雄的战争规律是什么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