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王之乱后期短暂的“诸王共治”局面,为何迅速瓦解?

西晋末期爆发的八王之乱,是西晋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八王之乱的整个过程中,其实是存在“拐点”时期的,尤其是后期的诸王争权阶段,原本可以形成特殊的“诸王共治”局面,将西晋颓势逆转,但平衡局面最终还是迅速崩溃瓦解。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晋王朝末期的“诸王共治”局面迅速瓦解呢?

“诸王共治”局面的形成:晋室倾颓之际的一线转机

众所周知,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八王之乱中没有扭转颓势的机会,其中八王之乱后期的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五王”争斗的阶段,便出现过数次“诸王共治”的可能。

八王之乱前半段,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先后诛灭外戚杨骏、汝南王司马亮等人,后贾南风又杀掉楚王司马玮,实现了自己的数年临朝专权。而等到元康九年,贾南风废杀愍怀太子司马遹,引起司马氏诸王不满,最终赵王司马伦诛杀皇后贾南风,实现了八王之乱过程中,司马氏封王第一次完全掌权。

而掌控西晋朝政大权的赵王司马伦,甚至忘乎所以地登基称帝,司马伦似乎真的忘记司马氏诸王反对的,恰是这种“吃独食”的行径。

齐王司马冏掌权之时的“共治”局势

赵王司马伦的称帝举动,真的惹怒了西晋各方势力,尤其是与赵王司马伦有着相同地位的司马氏诸王们。更何况,司马伦也并未在诸王中有很高声望,他在都督关中军事时,引发羌、氐叛乱,灰溜溜回到京师,靠着谄媚贾南风和郭槐得以出仕东宫。

相比那些在外部方镇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齐王司马冏等人,实在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等到司马伦称帝后,以齐王司马冏为首的诸王势力,开始了对赵王司马伦的讨伐。

齐王司马冏向天下发布讨逆檄文,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等人参与,最终覆灭赵王司马伦。而齐王司马冏入朝,“天子就拜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地位尊显如同当初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曹魏掌权之时。

而这时候,西晋王朝内部局势,也出现了第一次“诸王共治局面”:洛阳的齐王司马冏、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和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

这种“共治”局面有着适应当时局势的两个条件:

一是“三王起义”对抗司马伦,有共同利益、目的。

三王起义反抗司马伦的理由,当然是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并且司马伦掌权后排斥齐王司马冏等宗室封王,显然破坏了诸王的利益。这也是三王能够形成“共治”局面的基础。

安定人皇甫商曾经在赵王司马伦帐下任职,后赵王被诛杀后,受到了长沙王司马颙的器重,后来皇甫商又替齐王司马冏“参军事”,从中可见三王之间其实并非对立。一直受司马颙器重的李含,也曾经到京师任职,也能体现出当时三王之间的关系。

二是当时三方的势力足够强大。

在诛司马伦之前,齐王司马冏镇许昌,地处豫州,因此获得了在起兵讨逆时,豫州刺史何勖的响应。另外还有龙骧将军董艾、扬州王邃等人的相应,可见当时司马冏的声望之高。这与其继承齐王之号的尊显,以及在平灭贾南风有功等脱不开关系,能够向天下四方发布檄文,足见他在当时的地位。

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在贾南风专权时,都敢斥责贾氏代表人物贾谧,足见当时所拥有的威势。并且,等到司马冏传檄讨逆之时,司马颖率军南下,大败赵王军队,早于司马冏进入洛阳,并赐死司马伦。这可以看出当时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势力极重。

河间王司马颙镇守关中,地处战略要地,所掌控的军事力量自然也足够强大。在后来的争斗过程中,动辄数万十数万的兵力,可见司马颙的势大。而且,拥有张方等重将,也是其能够在八王之乱后期逞威的重要因素。

或许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之间的势力不能“势均力敌”,但在声望、地位、军力等综合因素条件下,三王之间其实拥有着能够互相“合作”的基础。

晋武帝司马炎临终之前,便有心想要让数个宗室辅政,以实现西晋王朝的传承稳定,便是试图借助几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宗室封王相互制衡,以达到内部稳定的局面,这与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三王共治”的局面,其实有着相似性。

长沙王司马乂掌权时的“三王联盟”迅速瓦解

虽然齐王司马冏在洛阳朝中掌权时,当时西晋内部具备由“三王”共同掌权的条件。但是,齐王司马冏掌权后,骄纵乱权,任用亲信,甚至还对其他宗室封王开始有心排挤。在《晋书》当中有记载,司马冏掌权后,主簿王豹曾经建议司马冏“与成都分陕为伯,尽出籓王”,但谏言被在京师的长沙王司马乂看到,司马冏便杀了王豹。

建议司马冏警惕成都王司马颖和朝中诸王的王豹,虽然被司马冏杀掉,但能够体现出当时司马冏有心排挤司马氏诸王的意图。甚至“与成都分陕为伯”的建议,能够体现出当时成都王的势大,这不得不引起司马冏的警惕。

而司马冏对于其他诸王的警惕,同样如同当初赵王司马伦排挤诸王的行径一样,引起了其他司马氏诸王的不满,尤其是出于关中要地的河间王司马颙。

当初齐王、成都王讨伐朝中掌权的赵王司马伦,在关中拥有强兵的司马颙,俘虏司马冏的使者,派出张方领兵前去响应司马伦。看到司马冏和司马颖更占优势之后,才派人把张方拦下了。可见当时司马颙对于齐王司马冏并无亲近之意,能够迅速与司马冏、司马颖达成共识,也是出于利益等方面的考量。

等到齐王司马冏掌权颇为不“贤明”的作为,正好给了司马颙起兵争夺权位的理由,于是率先起兵讨伐司马冏,联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并以在京师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

最终,司马乂挟持晋惠帝司马衷,与司马冏在洛阳城中激战数日,最终诛杀齐王司马冏。司马乂靠着诛杀司马冏和控制晋惠帝,得以掌控京师权柄。

随着长沙王司马乂的掌权,西晋王朝又出现了一次“诸王共治”的机会:居于京师的长沙王司马乂、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

这次的“共治”局面更加明显,首先是当时司马乂虽然在朝中掌权,朝议等大小事都会向邺城的司马颖报告,可见当时司马颖在当时有在邺城掌权的意图,实际上也形成了司马颖和司马乂共同掌权的局面;其次是河间王司马颙,结合之前的“畏缩”性情,在司马乂和司马颖并未爆发矛盾的情况下,司马颙即便拥有关中强兵,也不敢去轻易破坏这种共同掌权的局面。于是,这种短暂的“诸王共治”局面便产生了。

可是,只节制自己封国兵力的司马乂,并未彻底让诸王信服,于是颇不安分的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先后谋划对在京师掌权的司马乂的袭杀,不过都未成功。可是这已经将两人对司马乂的威胁展露无疑,原本能够“共治”的局面迅速崩溃。

长沙王司马乂面对司马颖和司马颙的攻伐,展露出了在司马氏诸王中少有才华和谋略,“前后破颖军,斩获六七万人”,并且让司马颙的大将张方都无能为力。不过,最终司马乂没能防住内部的叛变,东海王司马越靠着在朝中的便利,将司马乂关押,后又把司马乂交给了张方。最终司马乂被张方的部下烧死。

而随着司马乂的身死,西晋王朝这种特殊的“共治”时机彻底消失,之后的数年间,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司马氏诸王,纷纷为了西晋王朝的权柄大肆争斗,司马冏和司马乂掌权时的那种“共治”局面,已经再难出现。

最会“投机”的河间王司马颙错失的机会

八王之中论才略,长沙王司马乂当是首选。从其拥有兵力不多的情况下,能够靠着在洛阳城中的数日激战,诛杀司马冏得以掌权便可见一斑。之后掌权后,更是靠着向司马颖的示弱之举,赢得了司马颖短暂的支持。而之后面对司马颖和司马颙的攻伐,更是屡次二王的进攻。足见当时司马乂的才略。

八王甚至司马氏众多封王之中,少有像司马乂那般有才略的封王,但却有着很多在乱局之中“投机”之人。像八王之乱初期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和赵王司马伦,都是善于谄媚取容的“投机者”。而在八王之中,最会“投机”的封王应当是河间王司马颙,不过结合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最会“投机”的司马颙,其实也错过了很多良机。

先是在诸王讨伐赵王司马伦的初期,齐王司马冏派出使者向司马颙传讨逆檄文,但司马颙把司马颖的使者抓起起来交给了司马伦。司马伦让他发兵救援,司马颙派张方率领关中军队前往。还没等张方到洛阳,司马伦便被杀,司马颙连忙把张方的军队喊回来。从中可见司马颙的善变和投机。

等到讨伐司马冏,司马颙也并非率领关中大军讨伐,先是派人联系成都王司马颖一同起兵,并且自己派出的军队到达新安之后,想要利用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做内应。其实是抱着司马乂被司马颖击败后,以此为由联合西晋其他势力共同讨伐司马冏的意图。

可是,让司马颙没想到的是,司马乂以弱势兵力诛杀了司马冏,并且在掌权后获得了实力极强的成都王司马颖的支持,这让司马颙只得选择退兵。

不过,面对讨伐齐王司马冏的三王之中,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司马乂在朝中掌权的局面,司马颙指使李含等人刺杀司马乂,失败后司马颙派出张方率领数万大军讨伐司马乂。与此同时,不忘联合之前不愿意离开邺城的司马颖,一同起兵讨伐。等到司马乂被诛,司马颙建议废掉太子,立司马颖为皇太弟。

想要利用司马乂行诛杀司马冏之举,便能看出司马颙的心机,这是想要利用司马冏诛杀司马氏宗室的理由,来联合天下势力共同讨伐,再从中获利的谋算,可以算是对于当时时机的把控。

而在司马乂与镇守邺城的司马颖有“共同掌权”的局面时,司马颙并未鲁莽起兵。而是等到司马颖逐渐,也生出对掌权的司马乂不满时,才起兵参与讨伐。这其实也能看出当中的“投机”。之后,司马颙更是在司马颖、司马越多方势力之间徘徊,哪方势力强大便选择依附,等到东海王司马越势大,甚至杀掉大将张方以求自保,足见司马颙的“投机”性格。

不过,司马颙的“投机”虽然给自己创造了多次获得权位的机会,但却也错失了能够参与西晋末期“诸王共治”的机会。对于司马冏的不满,让其率先破坏了“齐王、成都王、河间王”的平衡局面;对于司马乂的不满,司马颙起兵破坏了“河间王、成都王”共同掌权的局面,最终自己的大将张方杀掉司马乂,更是让八王之乱后期的趋势很难出现转机。

“搅局者”李含:让诸王的野心彻底暴露

像司马颙这样的投机者,只顾及自身权位利益的诸多举动,让西晋末期的局势更加混乱。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并非出身司马氏宗室的“搅局者”,让八王之乱末期的局势逐渐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李含,正是如此。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宠臣孙秀任用李含为东武阳令,河间王司马颙看重李含,征其为征西司马,不久后便转为长史。后来,诸王讨伐赵王司马伦,司马颙派出李含,追回驰援司马伦的张方军队。

受到司马颙信任的李含,在司马冏掌权时,到京师出任翊军校尉。不过与司马冏帐下的皇甫商、赵骧等人有旧仇,李含担心赵骧等人,趁演武之际谋害自己,于是偷偷骑马逃出京师投奔司马颙。

当时司马冏掌权,皇甫商、赵骧等人受到重用,李含担心自身安危,便向司马颙谏言讨伐掌权的司马冏。利用司马乂讨伐司马冏,再让司马颖掌权的建议,就是李含提供。

司马颙接受了李含的建议,派李含督军事,和张方一起讨伐司马冏。到了洛阳城外的新安驻扎军队,联系洛阳的司马乂作为内应。可没成想司马乂杀掉了司马冏,司马颙便只好退兵,但却上表让李含做河南尹。

不过,与李含有仇的皇甫商又被司马乂重用,李含只得再次逃回司马颙处。之后司马颙又让李含等人假诏刺杀司马乂,又是因为皇甫商告密,最终李含司马乂所杀。

综合来看李含经历,当初司马冏执政之时,因为其平定赵王司马伦过程中,有豫州、扬州等势力相助,使得司马冏的势力极大,此时即便镇守关中的司马颙也无心讨伐。不过,李含因为担心受司马冏重用的皇甫商等人报复自己,于是便提出了讨伐司马冏的建议。

结合史料来看,在李含向司马颙提供的谋算当中,可能包含了李含的诸多“私心”:一是让成都王司马颖代替司马冏掌权,理由虽然是司马颖的出身尊贵,但其中顾忌司马颙掌权时,曾经受过司马颙招揽的皇甫商等人,依旧受到司马颙重用的心思是极有可能的;二是提出让司马乂先攻司马冏的决策,除了师出有名的目的之外,担心自身督军无功的考量,其实也是存在的;三是结合司马颖之后掌权便回到邺城的结果来看,当时李含有心辅佐司马颙入朝掌权,应当也有借助司马颖威势的目的。

出于“私心”和自身权位的考量,李含在西晋末期的乱局之中成功“搅局”,让原本很有可能扭转西晋颓势的“诸王共治”的平衡局面,更加迅速的瓦解崩溃。

李含的“搅局”或许出于私心和权位,但是他在乱局之中的参与,其实也同样暴露了当时诸王想要争夺西晋权柄的野心。司马颙并非不想掌控中枢,也因此在李含提出讨伐司马冏之时能够马上同意起兵。而看似无心朝政大权的司马颖,甚至用亲信和母妃不愿离开邺城为由,镇守邺城不想入朝。但等到时机成熟,司马颖总能马上出兵讨伐京师。及司马乂被诛,司马颖接受司马颙的建议被封为皇太弟,其对西晋王朝的野心同样可见一斑。

由此来看,虽然李含的“搅局”表面上是诸王平衡局面破坏的起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诸王对于西晋权柄的野心作祟。李含、皇甫商等人的“私心”,可能正好满足了司马颖、司马颙等诸王起兵政权西晋大权的理由。

司马氏诸王的自身的缺陷导致“共治”局面的崩溃,对于权位的企图充斥在司马氏血脉之中

虽然不想对司马氏做出这种“血脉”之类的评价,但不得不说,八王之乱中的司马氏诸王,其根植于血脉中对于权位的企图,是西晋末期的诸王共治局面迅速瓦解崩溃的重要原因。除了在互相争斗当中表现出来的野心之外,还有其他表现出来的弊端,造就了西晋王朝最终难以扭转的颓势。

自身实力的强弱依然是决定“盟友”的关键因素,皇权已经无法威慑诸王

从八王之乱后半段,诸王讨伐赵王司马伦的过程来看,西晋王朝的皇统和皇权早就已经失去威慑诸王的地位和名望。当然司马伦为篡位称帝,得不到诸王的认可尚不论,单就被司马伦死后被迎回来的晋惠帝司马衷,也没在诸王混战之中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被诸王裹挟,成了诸王起兵夺权的“工具”。

这与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杨骏专权、贾后临朝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西晋王朝内部局势的变动,导致了西晋皇权的作用降低,无法成为稳定当时局势和威慑天下诸王的因素。当时能够决定势力之间,能否成为“盟友”的只有自身势力的强弱。

当初司马伦掌权,自然是拥有着节制京师内外等军事实力,因此司马冏和司马颖讨伐司马伦时,关中的司马颙首先想到的便是去响应京师掌权的司马伦。在当时局势当中,赵王司马伦称帝,其实拥有着比起兵讨伐自己的司马冏和司马颖,更加强大的实力。而这也就是司马颙面对弱势一方司马冏的拉拢,选择投向了司马伦一方。

等到司马冏凭借豫州、扬州等地支持,势力逐渐壮大,当时率先进入洛阳废杀司马伦的成都王司马颖,并没有选择在朝中掌权,而是将功劳归于司马冏。这并不仅仅是司马颖无心权位,对于当时齐王司马冏的声望和实力的忌惮,也是司马颖做出这般退让的重要原因。

由此来看,诸王实力的强弱,才是最终决定能否“结盟”的关键因素。而诸王之间若是无法形成互相制衡的实力对比,一旦平衡打破,那么之前看似稳固的“共治”局面或者同盟关系,便会迅速崩溃。

司马氏诸王并无与他人“共治”的魄力,其能力不足以应对乱局

从整个八王之乱的过程来看,司马氏诸王并没有与其他宗室“共治”的魄力。即便最有才略的长沙王司马乂,在朝中掌权之时与邺城的司马颖一同掌权,但也仅是迫于自身实力不足的妥协。八王之乱后半段,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相继掌权,但无一例外都对其他诸王有着或多少的排挤,司马氏诸王的魄力可见一斑,而这也是“诸王共治”局面迅速瓦解无法实现。

而且,参与八王争斗的司马氏诸王,自身实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掌权之人无法应对西晋末期乱局的重要原因。

司马伦的能力自然不必多说,从关中狼狈回朝,靠着取容贾氏出仕东宫;司马冏为司马攸之后,的确以“仁惠”著称,但掌权之后骄纵非常,也并非贤明之人;司马乂倒是颇有才略,诛杀司马冏、大破司马颖、张方,但最终还是缺少谋算,被司马越钻了空子;司马颖倒是野心不小,也善于提升声望,但屡次的失败彰显其在大局上的不足;司马颙把心思用在了“投机”上,在与其他诸王交锋之中太没主见,也难当大任。

在罕见的“共治”局面之下,司马氏诸王缺少应对大局的才能,是共治局面无法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枢军事无法形成对地方的压制

再有一点不得忽略的问题是,在诸王到朝中掌权之时,大都“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控了京师内外兵力,但依旧无法对抗来自地方诸王的讨伐,这体现出的中枢军事无法压制地方,这是想要依靠自身在中枢掌权来改变动荡局面的司马氏诸王,无法改变的事实。

从八王之乱的整个过程来看,包括杨骏及贾南风掌权阶段,靠着掌控中枢权柄和京师“内外”军事力量,并无法对抗地方军事力量的讨伐。除了某些特例如司马乂对司马颖、张方的数次胜利之外,司马伦、司马冏等人在京师掌权后,面对诸王的联合讨伐,无法形成有力的抵抗。

一旦京师掌权的司马氏封王,便担心地方诸王夺权,因此开始排挤其他宗室,而这引发了地方诸王的联合讨伐。中枢掌权的封王,又无法借助京师内外军事,压制地方诸王的军事力量,这就造成了诸王之间制衡关系的破坏,而原本可以存在的“诸王共治”局面也就迅速的崩溃。


总结

八王之乱后半段的“诸王共治”局面,算是西晋王朝扭转颓势的一次机会。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诸王之间共同讨伐篡权者有着很大关系,并且各方之间实力的均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是,诸王皆有着争夺西晋大权的野心,因此在李含等“搅局者”的参与下,善于投机的司马颙、司马颖等人,便不满足于其他人居于中枢掌权,而自身只得镇守外部的“诸王共治”局面。

而且,西晋皇权无法威慑地方,只有靠着自身势力缔结“盟友”的趋势,让西晋末期的诸王之间,无法形成紧密关系,一旦实力对比失衡,便会将原本短暂的“共治”局面打破。司马氏诸王又不想要与他人共同掌权,自身能力有无法应对乱局,也就导致改变局面的机会流失。加之在中枢掌权的封王,无法利用京师内外军事力量,压制地方诸王军事力量的联合,也就导致了制衡局面更易被破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轮大战,十分钟看懂八王之乱到底咋回事
八王之乱有多乱?从当时频繁变化的年号的角度告诉你
西晋八王之乱(5):长沙王司马乂被人利用和背叛,最后被活活烧死
五胡乱华系列三:八王之乱之五:三王勤王与赵王之死
一文看懂:八王之乱中八王与西晋皇室关系
一口气看完西晋51年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