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征乌桓,曹操登碣石山《观沧海》,一首山水诗,叱咤英雄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题目叫《观沧海》,这首《观沧海》在文学史上它被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看见的山长啥样?“山岛竦峙”。

曹操看见的水长啥样?“水何澹澹”。

如果我们不看后面四个字“秋风萧瑟”,我们似乎会怀疑,这是不是季节错位?你看,荡漾的碧波,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这像秋天吗?怎么看怎么像春天、像夏天,一派蓬勃生发之机。

那曹操这次观沧海符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呢?根据史料记载,曹操这回观沧海是北征乌桓打仗回来途中所观,曹操大军这次是五月出发,九月归来,出发时还是初夏时节,归来时已是满眼秋色,所以,曹操观沧海的的确确发生在秋天。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个创作定式,叫作“伤春悲秋”,可是曹操把这个定式打破了,曹操一点都不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尽管这是乐府诗配乐演唱的一个尾声,有点类似通用的一个模板,它和前文的内容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不过这八个字用在这首诗的结尾,不仅不多余,反倒更完美。

我们要想知道曹操不悲秋,我们就得知道哪些人容易悲秋,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功业难成,可曹操这回是打仗回来了,而且这一仗把乌桓打到一点脾气都没有。

那么,如果我们看《观沧海》的主题,曹操就是通过《观沧海》表达了自己建立功业,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从而妥妥地打造了一个政治家的人设,这也正是本诗最大的一个看点。

曹操为何要打乌桓,官渡之战曹操可以说完胜,这是曹操军事史上非常出彩的一笔。

官渡之战刚刚过去两年,袁绍就死了,袁绍死了之后,袁氏集团的问题越大凸显,一天都没有消停,同室操戈的豪门大戏可以说在老袁家连续两代反复上演,前有袁绍、袁术这哥俩猛烈“开撕”,后有袁绍仨儿子因为继承人问题,心里结了大疙瘩。

就这样,官渡之战没过去几年,曹操就一举拿下了邺城,邺城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相当于袁绍统治区的“心脏”部位,这是袁氏集团最丢不起的一块要地。

曹操占领邺城之后,就开始把自己的据点北迁,这个时候的发展势头你挡都挡不住了。

这么说曹操也该高枕无忧了,事实没有这么乐观,因为袁绍俩儿子袁老二(袁熙)、袁老三(袁尚)这哥儿俩跑了,跑柳城去了,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一带,他们投靠了乌桓部落。

乌桓是中国古代活跃在东北的一个民族,乌桓人太豪横了,他们打野兽、穿裘皮、喝牛奶,体格彪悍、骁勇善射,马上战斗力非常强。

乌桓这个部落,不仅组织军事化、行动军事化,就连日常生活都带有浓烈的武力色彩,这个乌桓首领和袁绍生前就十分交好,乌桓相当于袁绍的忠诚盟友,所以老袁家这哥儿俩这回投奔乌桓,就是希望借助乌桓的力量,进而和曹操负隅顽抗。

面对此情,曹操想彻底统一北方,他就不得不警惕,警惕袁氏兄弟在乌桓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在曹操心里,乌桓这块儿就是一颗不定时引爆的雷,所以剿灭乌桓就是一场巨大的“排雷行动”,于是曹操决定打进乌桓。

出征乌桓困难重重

面对袁尚、袁熙二人逃往乌桓,思维缜密的曹操敏锐地认识到斩草必要除根,虽然经过官渡之战,袁氏一族的势力早已大不如前,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任由袁绍的两个儿子在乌桓招兵买马,积蓄力量,那无疑是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一旦时机成熟,袁氏兄弟必将死灰复燃,曹操苦心经营的北方大本营将永无宁日,所以出征乌桓势在必行。

当曹操要攻打乌桓的这一提议刚一落地,反对的呼声非常高,唱反调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不”:

第一个“不”,不必打。

许多人认为,这个时候的袁氏兄弟已经是彻头彻尾的亡命之徒,他们跑乌桓去,也掀不起什么惊天大浪,根本不用在乎他们,再说乌桓也未必对他们尽效什么犬马之力,兴师动众没那个必要。

第二个“不”,不能打。

眼下的心腹大患并不是乌桓,反倒是南方的刘表、刘备,时刻不能掉以轻心,假如这个时候主力北上,曹操的许都就空虚了,假设这个时候刘备、刘表瞅准机会钻个空子,给许都来把偷袭,后果不堪,悔之莫及。

就在大家都说不的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坚定地站到了曹操这边力挺曹操,此人就是郭嘉。

郭嘉说,这乌桓老倚仗自个儿天高皇帝远,没人去收拾它,咱们这回就打它个冷不防,老袁家这哥俩咱们还真不能不拿他们当回事,一旦乌桓和他们一个鼻孔出气,咱们从前的战果可就要泡汤了。至于南方刘表,我是一碗水给他看到底了,别看他书没少读,墨水没少吃,这个人就是嘴皮子能耐,我把话撂到这儿了,后院指定失不了火,这一仗咱们别扯皮、别磨叽,板上钉钉,赢了。

面对争议不休,曹操屏蔽了九成以上反对的声音,他唯独听了郭嘉的,执意北伐。

结果出征还真的很糟糕,因为曹操大军出征不久,就逢连日大雨,积水不退,当时的路况是“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道路超级泥泞,部队寸步难行。

后来多亏一个向导的帮助,这个向导帮曹操大军重新选了一条路,这条路既是条小路,也是条老路,乱石遍地,危崖高耸,曹操大军只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样,曹操大军一路披荆斩棘,最后直捣乌桓的老巢柳城。

古时候由于消息闭塞,曹操大军这回重新选路之后,乌桓毫无察觉,一直等到曹操大军距离柳城只剩下200多里地了,乌桓才知道信。

曹操登上了一座山,此山名叫白狼山,就在白狼山顶,出现了危急情况,曹操大军突然和乌桓的数万骑兵狭路相逢,一时之间,曹军陷入全员惊恐。

曹军为何如此害怕,按理说,曹军这头也不差,我们依据《三国志》有关曹纯的记载,曹军这支队伍里头,有支王牌军虎豹骑,历来虎豹骑的统帅都是曹操最信任的曹氏将领,可是当时的情形对曹军太不利了。

第一,曹军跋山涉水,劳师远征,整支队伍已经疲惫不堪。

第二,当时只有少数人身披铠甲,大部队都在后头,而对于乌桓来说,这是乌桓老家,他们以逸待劳,所以优势攥在人家手里。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人力劝曹操迎战,这个力劝曹操迎战的人不是别人,乃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张辽张文远。

曹操发现这支乌桓联军不仅阵型松散,而且漏洞百出,曹操心里有底了,他把令旗授予了张辽,好一个张辽,真是临大敌而不惧,顷刻之间,曹操的先锋部队呼啦啦冲入敌阵,令旗向前人向前,令旗向后人向后,令旗向左人向左,令旗向右人向右,白狼山下一场血战,曹操大军这一边兵精将勇,那一边将勇兵精,乌桓联军这一边被杀得落花流水,那一边被杀的流水落花。

这场大战的结果是乌桓联军七零八落,全线崩溃,袁氏兄弟望风而逃,对于这场白狼山大捷,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评价的:

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曹操这回秘密远征,打了乌桓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曹操把一场遭遇感打成了击溃战。

“三国鬼才”郭嘉

面对彪悍勇武的乌桓骑兵,曹军精锐沉着应战,虎豹骑冲锋陷阵,张文远临阵指挥,白狼山一战,曹军将士奋勇争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打出了赫赫威名。经此一役,幽燕之地再无大战,志在一统四海的曹操也终于可以安心应对来自荆州与江东的威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曹操平定乌桓得胜班师之际,一个又一个的噩耗却在此时接踵而至。

曹操这个胜,胜得险不险,纯属险中求胜,所以就有人说了,曹操北征乌桓,他创造了个人战争史上最最值得纪念的军事冒险之一。

战场上遇到的危险,咱们说完了,回来的时候又遇到啥危险呢?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

大家看这段引文,没吃的、没喝的,要粮没粮、要水没水,光是马就宰了好几千匹,挖地三十多丈才找到水源,尽管古代的丈比今天要小,但是三十多丈那也够深了,这说明当时严重干旱。

曹操他不仅面临饥的威胁,面临渴的威胁,还有更不幸的事,由于天气恶劣,加之水土不服,郭嘉病死军中,时年38岁。

郭嘉在后世被誉为“三国鬼才”,如果说天才是一种超越,那么鬼才则是一种背离,他可以独树一帜,他可以天马行空,他可以变幻莫测,郭嘉就是这样,无论在正史还是在演义,郭嘉都是算无遗策、百发百中,这次打乌桓也是他给曹操吃的定心丸,那郭嘉他是怎么和曹操发生交集的呢?

其实郭嘉原本是服务于袁绍的,那个时候袁绍很红,各路豪杰趋之若鹜,但是郭嘉觉得袁绍好谋无决难成大事,所以后来郭嘉就弃袁绍而去。

恰好这个时候,郭嘉有个朋友叫荀彧,荀彧在曹操那儿干得不错,于是荀彧就把郭嘉引荐给了曹操,结果二人相见甚欢,由此郭嘉在曹操智囊团的地位从此确立。

这次北征乌桓,郭嘉英年早逝,曹操老上火了,大伙都知道曹操这个人爱笑,尤其爱大笑、爱冷笑,还爱假笑,可是这回郭嘉死了之后,这老曹不笑了,他每每提到郭嘉,那眼泪都哗哗的。

于是就有人说了,他分明打着珍惜人才的幌子在玩煽情,他分明是在收买人心,要问曹操这种行为,作秀的成分有没有,有,但不是所有。

大家想一下,当时的整体形势波谲云诡,不要说当事者谜,就连旁观者也很难清,谁不求贤若渴,每当军国大事难以定夺,郭嘉总能来个神预测。

郭嘉比曹操小了15岁,在曹操那儿出谋划策长达11年,关键的是,这郭嘉敢说,曹操肯听,所以曹操称郭嘉为自己的“奇佐”,所以说老曹的悲伤,我们不能说百分百都是在演戏。

总而言之,这次对决乌桓,尽管千险万险,但毕竟这回彻底把袁绍的残余势力清扫殆尽。

就在班师途中,曹操路过一座山,此山名叫碣石山,报出碣石山这个山名,我想大家就明白了,接下来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下著名的《观沧海》,这里的沧海具体指的是渤海。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曹操这回登山观海,他的观感涵盖了三个层面:

第一,曹操感觉到大海澎湃不羁的阳刚之美。

大海为啥会给曹操带来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早在《庄子》一书就写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所以咱们不妨来做个假设,假设把大海洪波置换成小桥流水,曹操还会有这样的心理冲击吗?绝对不会。因为流水潺湲,带给人的是阴柔、是和缓,而惊涛拍岸带给人的是昂扬、是振奋。

第二,曹操感受到自我理想之花的灿然欲放。

诗中的碣石山在这有很大的意义,在地理意义上,碣石山是个制高点,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而在情感意义上,碣石山又是一个发散点,或者说是一个辐射点,正是因为曹操登上碣石山往远处一望,他才感觉这大海真的是太大了,辽阔、浩瀚,日月都好像在海里运行,星辰都好像从海上升起,这不仅仅是曹操眼中的大海,这同样是英雄眼中的大海,同样是英雄心中的大海。

曹操觉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而英雄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所以大海之气象与曹操之怀抱形成了一种关系,借用一个心理学术语,这叫“异质同构”,正是客观物象与主体人格同频共振,才生成了《观沧海》一诗的情感律动与美学品格。

第三,曹操感受到未来苍茫大地的谁主沉浮。

曹操观沧海的这种体认,它是个性化的,我们还不妨做个假设,假设把曹操换成你我,假设我们还站在当年曹操站的那个地方,山也不变,水也不变,但是曹操的感受我们是感受不到的,因为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曹操的心理状态根本没在一个频道。

我们要知道,曹操观沧海这一年,也就是曹操北征乌桓这一年,这是曹操生平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如果从曹操迁都许县那一年算起,到现在已经12年,在这12年当中,曹操的军事生涯、政治生涯已经实现了三级跳,曹操已经完成了从蓄势到助跑,再到起飞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曹操这回平定乌桓就是平定了北方,而平定了北方就是平定了大半个中国,尽管这个时候距离四海归一还是路漫漫其修远,但在英雄的曹操看来,似乎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完成了。

整首《观沧海》,曹操就是以大海为触媒,然后由大海来映照自我,由自我再前瞻天下,在《观沧海》中,既是曹操和大海的相遇,也是大海和曹操的相遇,这是二者双重的“历史性遇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里?
曹操北征乌桓途中,为什么去碣石观海?
一首志得意满的状景诗 ——谈曹操的《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的背景资料
曹操的这首诗,把志向写得气壮山河,看了让人佩服
《经典咏流传》提示你:你可能认识了一个假曹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