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王安遣奸细郑国入秦实施“疲秦计”,秦始皇化危为机建千秋功业

战国时代,是个权谋智诈的时代,阴招迭出,成功者出奇制胜,乘势而上,失败者血本无归,雪上加霜,但是像韩国那样成功实施“疲秦计”,却为秦国建万事之功者,极为罕见。

韩国谋划“疲秦计”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率秦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侯领国后,秦国历代君王,除“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外,在东扩的道路上,一茬接一茬,紧握接力棒,不断跑出新速度。

秦由西陲东扩,奄有丰岐,控制渭水,影响黄河西岸,尤其是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内乱,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由秦献公开始改革,至孝公以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秦献公十九年,秦国出兵向韩、魏联军进攻,大败韩、魏联军于洛阴;秦惠文王更元六年,秦国攻取韩国鄢地,又二年,秦军打败三晋联军,俘虏韩将军申差,斩首八万;韩宣惠王十九年,秦军在岸门一带,打败韩军,韩国只得送太子仓入秦为质,向秦求和,韩国终于屈服于秦国;秦昭襄王四年以后,秦军攻取韩之武遂、武始、宛地、少曲、高平、野王等;秦庄襄王元年,秦军攻韩,建三川郡,又二年,秦军全部攻占韩上党郡;秦王政三年,蒙骜统领秦军攻取韩国十三城。

韩国已被秦国打得“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国家形势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

以秦国东扩的执著劲儿,韩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为此,韩王安整日忧心忡忡,苦思冥想,打是打不过了,只能玩邪的了,但又想不出避秦、破秦,有效遏制秦国东扩的阴招。合纵倒是个好办法,也曾起过作用,然而,如今在秦国的强大威慑下,列国各揣心腹事,貌合神离,形不成抗秦合力,合纵已被肢解,即使重新合纵成功,六国联军也打不过秦军,再苦心琢磨它只是枉费心机,还可能招来秦国的报复,导致韩国速亡。韩王安调整思路后,眼界豁然开朗,想出了“疲秦计”。“疲秦计”,顾名思义,就是用智诈、奸计,分散秦国的精力,削弱秦国的实力,使秦国无暇东扩,最终无力东扩。

“疲秦计”在秦国实施与败露

“疲秦计”是奸计,也是妙计,妙到表面上是为秦国好,愿者上钩进套,而包藏的祸心却很难被人察觉,最后受害者会被弄得很惨。那么,如何疲秦呢?韩王安认为,秦以农业为本,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农耕,农业搞上去了,富国强兵就有了可靠的保证。这也是秦王最关心的大事之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修筑大型灌溉工程,振兴水利事业,是发展农业的重要保证。方向明确了,思路清晰了,于是,韩王安开始物色“疲秦计”的主角。这个主角,不学无术光靠耍嘴皮子的说客,很难扮演成功,而倘若演砸了,后果很严重。经过苦心遴选,韩王安选中了韩国水利专家郑国。郑国果然不负韩王厚望,以其深厚的水利专业素养和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说服艺术,使秦王很快采纳了他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议。

韩王安的“疲秦计”确实切中了秦国和秦王政的要害。秦国关中地区因降雨量少,多盐卤之地,凶年频频,需要建设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秦王政又是大手笔,喜欢搞大动作、上大项目、建大工程。所以,郑国的“疲秦”建议,与秦王政的心思,一拍即合。秦王爱才,对郑国很信任,命令郑国主持设计和施工。但在施工中,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秦王政大怒,欲杀之。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事之功。”意思是说,我确实是奸细,最初来秦的意图是“疲秦”,然而,建成水渠有利于秦国。虽然韩国会因此多活几年,但水渠将有力地促进秦国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功在千秋。

一般君王处理此事,定会杀了郑国这个奸细,以儆效尤,看那些内奸外奸谁还敢蠢蠢欲动使坏心眼。但这是小道理,大道理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振兴国家。小道理应该服从大道理。秦王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权衡利弊后,认为郑国言之有理,于是仍然任用郑国主持工程建设,后来印证了秦王政之决定是正确的。

“疲秦计”对改变关中农业落后面貌的作用

原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雨量偏少,经常发生旱灾,许多盐卤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郑国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的落后面貌。这条渠道西起陕西泾阳的谷口,向东傍北山南麓,至今三原县北会合浊水,循浊水、石川河道,经今富平、蒲城注入洛河。全长124公里,总灌溉面积为二百八十万亩,使灌区农田产量大幅度增长。

郑国渠沿用约1100年左右,直到唐代末期堙废。韩王安弄巧成拙,“疲秦计”非但没有疲秦,反而使关中地区盐卤之地变成了一片沃野,自此关中再无凶年,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秦富十倍于天下”,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获韩王安,建立颍川郡,韩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六国皆亡,天下归秦。

“疲秦计”险些中断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

韩王安的“疲秦计”,促进了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韩国的“疲秦”阴谋败露后,却险些终止了秦国吸收并使用外来人才的传统,给秦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韩王安始料不及的。

自嫪毐事件败露后,秦王政就已显出对客卿的不信任,而郑国来秦的意图被他发觉后,更加重了他对客卿的憎恨。秦国的宗室大臣因为权力和利益的关系,也早已对在秦国的客卿不满,便进一步煽动说:“来自各诸侯国的客卿没一个好东西,都是为自己的国家而奔走,不如将所有的客卿统统赶走。”秦王政听从了这些意见,下了“逐客令”。闻此,包括李斯在内的从东方各国来秦的客卿皆惶恐不安,李斯为了保住自己在秦国的地位,赶紧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政。

在书中,李斯首先历数秦国用外来人才,如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睢等,而使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纵横捭阖、雄霸四方的事实,由此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哉!”如果秦以外之人皆不用,结果就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逐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反复说明,欲无敌于天下,必万民辐集:“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海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总之,要成王称霸,必须胸怀若谷,开放兼容,广土众多,如果不能容纳人,反而把人往外推,无异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帮敌人的忙。

最后,李斯写到:“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如果把这些客人驱逐出去,国家尚不危殆,是不可能的。李斯虽是无节的政客,但才华横溢,是个文章大家,这篇《谏逐客书》写得出奇的好,文采斐然,说理透彻,打动人心。

秦王政看见《谏逐客书》后,立即改变主张,撤销了逐客令。李斯不仅因此官复原职,而且以后更为秦王政所倚重。秦王政原本就是个爱才、惜才、用才的君主,对待一切服务于秦国的能人(大罪者除外),包括一些有过错或地位低的能人,他都能够包容和尊重。比如:对待统兵伐楚大败而归的李信将军,对待宾客、军事家尉缭子,对待韩国奸细、水利专家郑国,对待出身微贱的姚贾和用尖刻语言斥责秦王政的焦茅,甚至在那个蔑视商人的时代,他对待大商人也很尊重。乌氏倮以畜牧发家,搞贩运牲畜贸易,“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清”;巴蜀寡妇清,世代以丹穴为业,家亦巨富,“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经过一番周折,秦国仍旧保持着吸收并大胆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外来客卿也在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疲秦计”乃旁门左道的捣鬼术

鲁迅先生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一些史家认为,韩昭侯在位时,用申不害为相,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但韩非以为申不害变法与秦国的变法不同,在韩国并没有取得成功,其失在于法不严密,“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韩国君臣过分热衷于权谋智诈,费尽心思做了许多避祸谋人的算计,如出让上党、肥周退秦、兵家疲秦、水工疲秦,可往往损人不利己或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著名战国史研究专家杨宽指出:“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事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主要关键。”建设强盛国家,需要治国理政的真本事。如果一个国家首脑或统治集团,整天琢磨着“疲”谁、制裁谁,靠捣鬼的伎俩遏制谁崛起,那么,这个国家是不会有出息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斯2力谏逐客
身为楚国平民,李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为秦国统一做了哪些贡献?
秦王兴师30万只为韩非
秦王嬴政:能认识韩非,死不恨矣│177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爆笑鬼谷 | 韩国的郑国在秦国玩阴谋,却成了李斯的助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