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曹操,《观沧海》《龟虽寿》开创建安文学
读不完的宝藏好书
2023-8-20 11:36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同时还是文学家和书法家、“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也被认为出自他的手笔。曹操诗歌中,有过不少山水的意象,“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但在文学史上,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却始自《观沧海》一诗的横空出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以“观沧海”为视角,曹操对大海的描述,实际上是他自我胸襟的一种展现。那么,曹操在这种托物言志的山水表达中,释放出了什么样的心灵密码,他胸中的万千气象又藏着怎样奇崛的历史纵深。

在群星璀璨的汉末时代,就是三国期间,曹操是一个政治、军事的强人,这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大家也要知道,他不仅仅是军事、政治方面的强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也是不甘示弱的一个强人。

比如说曹操带领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以及蔡文姬等人,共同打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响亮的名牌“建安文学”。

不仅如此,曹操本人的贡献也极其的独特,他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

大家听听这个词“祖师爷”,别的荣誉称号其实都很好得,但是“祖师爷”这个称号那可不是白说的。

所以,曹操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军事家,政治家,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这种疑问,带着这些好奇,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和他的诗篇,看一看当中有哪些人生的、社会的、时代的还有历史的密码。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写下了一首诗,非常有名,题目叫《观沧海》,它的开头是这么写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大家一听,这是我们课本上有的,太熟悉了。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么熟悉又这么简单,这能算作曹操的代表作吗?

大家不要小看了曹操,其实这首诗别看就出了两句,后边还没开始呢?但是这突破性就出来了,它有两个不简单。

第一个不简单就是他把乐府诗改造成了文人写的拟乐府。

所谓的乐府,它是两汉的民歌,这种歌曲一般是老百姓口头相传,他自己创造的,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曹操用乐府的标题创作了新的内容,相当于旧瓶装新酒,这一下子就把这个乐府改造成了文人拟乐府。

不光如此,曹操还“聊发少年狂”,他不光是改造了它,这个诗意出来还是一组一组的改造。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观沧海》,它其实是一组文人拟乐府诗里面的一首,题目叫《步出夏门行》。

其中其实有五首诗,第一个这个序曲叫做“艳”,后边还有四首诗,这四首诗当中有两首大家比较熟的,一个就是这首《观沧海》,还有一首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龟虽寿》,这是第一个不简单的地方。

当然第二个还有更不简单的,那就是什么时候产生诗歌呀!一定是碰到了重大的事件。

想一个问题,曹操来到碣石,原因是什么?

碣石指的是碣石山,在历史上它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在河北的昌黎县,有人说在河北的乐亭县,当然还有的学者考证了很多很多内容,说是在河北的秦皇岛。

那么都在河北是没错的,但是我们更倾向于秦皇岛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说,或者说这首诗为何和这个地方有联系?这要取决于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叫做“乌桓之战”。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上能够看到曹操的重大战役就两个,一个是“官渡之战”,一个是“赤壁之战”。

但对于曹操来讲,他人生当中还有一场重大的战役是不能够忽略的,这也是他人生三大军事冒险之一,那就是“乌桓之战”。

乌桓是当时东胡族的一支,它的据点在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一带,为什么历史要给它专门写上一笔呢?因为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有大量的骑兵;

第二,它经常入关掠夺人口。

所以实力上,也不能小觑这个地方,“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就逃到了乌桓。

因为袁绍生前做错了很多事情才一败涂地,但是只有一件事,他做对了,那就是在他生前积极的拉拢这个乌桓王,一从物质上给他美女财宝,二从朝廷上给乌桓的首领跑来一个“乌桓王”的称号,这相当于在朝廷当中,也是有了名分。

所以,他们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唯一遗憾的是,袁绍生前基本没用上,但是他死后,自己的两个儿子用上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但是,对袁绍是悲哀,对曹操就是祸患了,在决定讨伐乌桓之前,曹魏内部也不是那么简单和平静的。

我们看一首诗,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那个序叫做“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这句话看起来特别长,其实他说的是非常重要的事儿。

什么事?

就是在曹操讨伐乌桓之前,他们开过一次重要的会议,曹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是一件非常犹豫的事情,到底我是该南征刘表还是北战乌桓呢?他说不清楚。

不知当复何从”,当时就心里特别乱,那么到“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的时候,他内心还是特别挣扎的。

后来谋士郭嘉给他提了个建议说,我们离刘表很远,而且刘表示没有什么长进的,所以说我们对付他着什么急呢?但是您看看乌桓在我们背后,只要它一天不安静下来,我们连睡觉都睡不好。

这话一说,曹操一拍板,明白了,咱们远征乌桓,所以才有了后来碣石山这个故事。

那么征乌桓顺不顺利呢?

远征乌桓这个事情在曹操看来,其实想的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真做起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复杂,两军在乌桓的白狼山一带发生一场大战,曹操的手下有两员战将,一个叫张郃,一个叫做张辽,大家都知道这是《三国演义》当中非常了不起的猛将。

在他们的率领下,曹魏军队直接是猛虎下山,而且曹军中最精锐的虎豹骑也随军而战。

就这样一天之内就把乌桓的军队横扫了差不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少的,后来在清点这个战后的这个情况的时候,光这个乌桓的贵族,就活捉了几十名,而且人口也俘虏了20多万

可以想象,这场胜仗在三国的历史上,那是非常少的,不光是打得那么神奇,不光是战争结束那么顺利,更重要的是,曹操从此在北方可以基本上高枕无忧了,而且自己再回到中原的时候,还有三郡乌桓的精锐骑兵,那相当于自己夺天下的时候也有加分项。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平定了乌桓,就是他人生当中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不仅是他人生当中了不起的大事,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也是历史上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因为这次“乌桓之战”,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就是以后的近百年的历史上,整个北方大的边患基本上没有了,这在历史上也是挂上号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班师回军途中,他经过了碣石山,才有了这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家想一想它背后那绝对是不简单的。

在这首诗当中,其实还包含着曹操人生的密码,什么密码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秋天就被赋予了悲凉的调性,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纳兰性德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作为政治家的曹操看到的秋天却是截然不同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明明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秋天,清代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警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那么,同是写秋,为什么曹操笔下的秋天充满生机,藏着向上的活力呢?这是否能够揭示出曹操独特的英雄成长密码?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上,人们最喜欢面对秋天的时候,说一些哀伤的词汇,基本都是些“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状态,所以世人一看到秋天,基本上是满目萧然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经常把这批诗人叫作什么呢?叫作中国版的“赋愁者联盟”,这帮人出来几乎都是比惨的,但是大伙看看这一个明显就不一样了。

他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什么意思,很明确,就是我看到的秋天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我的这个概念里面,我的秋天依然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这一下子打破了古人悲秋的传统,他把悲秋的一个事件,一个习惯,一下子扭转了乾坤,他给颠倒过来了。

我们说过,曹操是个“改造文章的祖师爷”,不光前边改,后边写内容的时候,那也毫不留情改,这些改都是伟大的创造,看到的秋天景色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关注点不一样呢?简单来说,是因为人们内心的世界观,他们的梦想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找到别人秋天里找不到的那种生命力,就在于他的内心世界里面,一定有一种梦想的声音。

有人说了,可能吗?这个曹操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汉贼”吗?

别着急,我们有两个事儿一定要说清楚。

第一个,这个汉贼的说法,它是基于正统的说法,比如汉朝,它主创者是刘邦,所以姓刘的才是人家正统,这是一个想法。

但咱们都知道,这个天下是选贤与能的一个世界,这是我们“大同篇”当中所讲到的内容,中国古人早就相信这个。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连农民起义军都懂这个道理。所以咱们今天在讨论人的时候,为了保持一个客观和公正,这些事情就应该放开思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回到曹操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这个观点上。

说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就特别地重要了,叫做“桥玄识才”。

桥玄在历史上,虽然说好多人不熟悉他,但是咱们知道一个词儿,叫作“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古代当官的极致,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仕途上最高的极致了。

这“三公”是什么呢?就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乔玄的履历里面把这三个官都做过了。

话说有一天,桥玄回家的时候,发现曹操在门口等他,他也不知道小孩儿是谁,简单地聊了聊,问了问,“初 ,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常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什么意思呢?说曹操在人微言轻、名不见经传的时候,他有一天就去等候桥玄,面对这一个没有名望的孩子,桥玄大为赞赏,感到非常地惊异,他说了“安生民者,其在君乎?”也就是说,如果天下真的乱起来之后,能够安定天下百姓的,我想一定就是你了吧,或者说大概就是你了吧?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一个成人来讲,有时候觉得是客套话,但是我们今天放到这个语境里面,那么一个是贵为“三公”的桥玄,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少年郎,大家可以想象这种伟大的激励力量。

一个野蛮生长的曹操,因为桥玄的这个激励,他心中一下子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其实就像我们人生一样,所有伟大的那种人生梦想,并不是有意给我们构建的,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时刻,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眼神,就让我们踏上了一个伟大的征程,对曹操而言也是如此。

这就是“桥玄识才”的故事,也就证明刚才曹操为什么站在了大海上,看到了这个秋天萧索的景象,但是他心中没有萧索,见到的都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东西,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要是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就知道曹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那么这和碣石山有什么联系,和大海又有何关系呢?

其实,联系和关系是非常地紧密,因为正是经过了碣石山,看到了大海,他又给了我们一个历史的密码。

东临碣石观沧海,满目萧瑟的秋景在曹操眼里却是无比地壮阔。回首往事,他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一统北方。显然,他没有辜负当年桥玄对他的期许“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此刻曹操的笔下全是大自然的惊涛骇浪,但他却在这险象环生中读到了一种力量,更有一种使命,大海在他眼里似乎成了一个知己,他们产生着共情,那海浪和海涛也宣示着曹操内心的信念,那么此刻的曹操究竟有着怎样的恢宏和开阔?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精神深处又有着怎样的诉求与期待呢?

这个诗歌当中,它又讲到了重要的六句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这整个的六句话大家可以看看,是《观沧海》当中写景最漂亮的。

我觉得有两个漂亮,大家一定要关注。

第一个漂亮在哪呢?四言诗它最鼎盛的时代在《诗经》的时候,包括两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东西周,那个时代才是四言诗的时代,到了汉末的时候,已经过了几百年了,曹操用他的四言诗又一次复活了。当年四言诗的那个鼎盛,所以今天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贡献。

更重要的是他那个景色描写和别人又是不一样的,在大海之上看到的是什么呀?看到的是秋风吹过扬起的洪波,看到的是日月的运行,看到的是天空辽阔的星汉灿烂的局面,这多么地壮观而宏大呀!

所以说今天曹操到大海的地方,他和别人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正是因为这样的写法和使用这样的语言,一不小心曹操又创造了第一。

什么第一呢?

就是在曹操之前,写山水诗的人并不多,而且即使提到山水诗,它里面也夹杂了各种感情,但是曹操这几句话写出来之后,他就是写山水的景色,而且感情就凝炼在它的后面。

所以,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真正的让山水诗成为诗歌当中主角的写法,这是非常少见的,而且它是比较领先的。

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应该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真正的山水诗。

那么我们想知道,他这种藏情于景,藏的是什么情呢?藏的是一种自豪。

从诗中描写景色的时候,我们发现大海吞吐一切,大海包容一切,那么能够吞吐天下万物,能够把宇宙藏在我胸,能够做到这个境界的,放在人世间,谁有这样的功业,谁能够像大海一样,也有这样的胸怀呢?那当然毫无疑问,答案就是作者曹操。

整个北方,除了马超、韩遂之外,应该都是他的了,也可以说北方基本上已经平定,所以此时此刻此景,他自然会想到,自己整个的北站已经胜利地完成了,如果再有一个更好的蓝图,那就是南征,南征北战,如果都能胜利,那么汉末这张乱糟糟的拼图,在他手里也许就拼好了。

换句话说,安定天下,统一华夏,就是他儿时的梦想,就是当年桥玄所给予他那个梦想,也许马上就要实现了。

所以在大海面前,这几句诗其实就说出来他内心的那种自豪。

但是我们要知道曹操真有这种梦想吗?没错。曹操他的梦想不光有,而且很实在,他曾经用别的诗说过自己的梦想,这一个其实藏在他的其他诗中。

我们一起来看,他说“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间,人为贵”就是曹操的理念。

大家可以想象为什么前面我们说不要随便说他是什么“汉贼”之类的,我们要看他一生到底是做了什么事儿,干了什么样的伟业,这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基本的标准。

那么曹操现在他说什么话呢?他说“天地间,人为贵”,就是说老百姓这些生民是最重要的,他的内心世界里面如此地清新,就是有这么一个伟大的梦想。

当然,我们看到了,就是他面朝着大海的方向,突然就把梦想激活了。

所以今天在大海面前,他的人生是充满了自豪的,那么这一点有人看出来吗?当然有。

有个古人曾经就这么说“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

其实我们读《观沧海》的时候,好多人把曹操和大海给割裂了,但是今天才发现,大海其实就是曹操的倒影,大海的标准就是曹操人生的梦想,在大海面前,他的梦想已经唤醒了,已经被激活了。

如果换作我们会怎么样呢?我想一定会非常的焦虑。

有人说了,不太理解,这怎么会焦虑呢?

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实现一个了不起的事业,需要什么?需要时间。

我觉得他人生的焦虑就出来了,这就是英雄们所共有的特性,也是一个焦虑的感觉,那就是“时不我待”。

古往今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免不了受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在谶纬迷信盛行的年代,曹操却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一种清醒的认知。在明篇《龟虽寿》中,他劈面一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说人不可可能长生不老,那么人又将如何面对这有限的人生?在此,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形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豪情壮志,只是此时已经53岁的曹操需要时间,在时间面前,他有着深深的焦虑。但,是什么让他能悄然地化解这种焦虑,将它变成动力,一种足以改变个人命运并重塑历史轨迹的动力。

有人说,有证据吗?刚才正自豪呢怎么一下子切换到焦虑了呢?

大家可以看他的另一首诗《龟虽寿》,他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我们耳熟能详,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大家关注过没有,曹操又和别的写法不一样了。

所以曹操一碰到写诗的时候,他就不断地想改造原来别人的写法,“祖师爷”就是不循规蹈矩,要不断地创新,能够在别人的旧路当中走出一条自我之路来,曹操也是这样。

要知道,这首诗叫什么诗呢?在文学史当中,它叫做求仙诗。

在《楚辞》当中也有,求仙诗一般都是歌颂神仙,歌颂永生,把长寿、永生、神仙作为他人生寻找和创造的目标,这是求仙诗的基本套路。

可是,曹操有个“毛病”,就是看不上套路,你看他说的这几句话,大家一翻译就明白了。

神龟也好,腾蛇也好,要么就是乘雾,要么就是长寿,这就是了不起的世间并不能有的非凡之物,但是这些非凡之物结局怎么样?最后不也是要么终结,要么化为土灰吗?

但是,虽然我们意识到生命是会结束的,时间不可能特别地青睐我们,上天也不可能专门地高看我一眼,但是我要做什么人呢?我要像一个烈士一样,就是一个老年的壮士一样,在他晚年的时候心怀雄心,就像一匹千里马,哪怕年迈了,伏在槽边,但是心中还有星辰和远方。

他这表达一出来之后,我们就知道麻烦了,为什么呢?

就是你越是有雄心壮志,你就越需要时间,可是你越需要时间,就越发现人的那种无奈感。

所以说,曹操现在在他前边的自豪一定会马上转到后边的焦虑之中。

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曹操做了一件非常绝的事情,他把自己的人生念想给打断了。

什么人生念想呢?就是如果我相信神仙和永生,那么我就应该在求仙诗里面给自己一个想法,就等于麻醉、迷幻自己。

可是曹操没有,曹操说了,我年轻的时候不这么干,现在我也不会,他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换句话说,在他心目当中,他觉得这个世间还有比人更伟大神圣的吗?真正宇宙间的万物的灵长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相信我们自己,而相信那些让人感觉到虚妄的东西呢?

所以曹操不仅生活中这么做,更重要的是他在诗中还这么写。

这么一写,你看,我要是有点退路,有个念想我还不必焦虑,觉得无所谓,实在不行,求永生或者最起码求长生,我再慢慢实现理想。

但是一旦把这个念想给切断了怎么办?

没办法,那就是抓紧时间,干嘛呢?

上面我们提过,曹操一生一直有两个矛盾,就是在北伐和南征之间有问题,也就是南征北战是他人生的大选项。

前面我们通过诗“艳”,已经知道他选了一个选项,就是北战,现在北伐已经大获全胜,要班师回朝,此情此景之下,还有什么能够激发他作为一个英雄成就梦想的东西呢?那自然就是南征,也就是完成在“艳”当中没有完成的另一个任务。

曹操也就开始把他的军队调到了赤壁。

换句话说,就是在此年的冬天,公元207年的这个冬天,曹操才从碣石那个地方回来,没有经过很大的休整,几乎是虚国远征的这种状态下,马上就把军队开拔到赤壁,要进行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决定历史走向的一场重大战役“赤壁之战”。

当然非常遗憾。

因为和曹操的军队一同开拔到赤壁的,不仅有曹操的军队,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瘟疫,所以曹操军队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不出现的东风,在那一年的冬天也出奇地出现了。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赤壁之战的结果了。曹操在那一场战争当中,几乎失去了他努力的大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曹操没有获得他最后的胜利。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和我们的诗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胜不胜利那是后话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首诗当中,我们看了《观沧海》,我们读了《龟虽寿》,就应该知道一个英雄的选择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

因为他有梦想,所以他就对时间充满了紧迫感,对时间冲突充满了紧迫感,他就不得不提前做好了各种行动的准备,也就是在不断的改换着历史的命运,在塑造着历史的轨迹,只不过有的时候,历史可能未必向他想象的空间发展,这一个就是人所不及的事情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这首诗里包含着曹操什么样的人生密码了?就是他准备要远征赤壁。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一个问题了,曹操的一生基本上在《观沧海》当中大体都说得非常清楚了,他一生的荣耀,一生的挫折,几乎也在这首诗当中都有所体现或者是预兆。

可是诗歌结束了吗?

没有,我们看后边还有两句话“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话今天我们读起来,有好多人心里面还是特别地感动,就觉得这两句话朗朗上口,读起来内心有这么一种特别的昂扬的志气荡漾在胸间。

但是大家要注意,在这个诗歌当中,这两句话“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它实际上是一个套话,就是我很幸运,今天怎么怎么样?

其实,这样的东西写在了他组诗的好多内容的后面,比如说《观沧海》有,《龟虽寿》后面其实也有,别人都当套话,但对曹操来讲并不是套话。

为什么这样说呢?

曹操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荣有辱,他的一生是饱满的,立体的,那么这首诗已经体现了非常清楚了。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我们看到的曹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首创之功,彪炳千秋。

曹操是文学史上创记录的一个大户,这么多第一其实都出自他手下,历史上第一首文人拟乐府、第一组文人拟乐府诗以及第一首纯正的山水诗,这些几乎都来自于曹操伟大的创造,让我们文学史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贡献,振兴之功,光耀古今。

第一个振兴,就是他真正地让文学再一次树立在乱世当中。

在那么万物凋零的时代,曹操带领着他的儿子和他的一帮手下,这些文人们真正地把“建安文学”创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巅峰时刻,这样的功业是几乎无人能及的。

第二个振兴,就是在曹操手里,四言诗得到了复兴,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亚于再造后来看到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当中有个伟大的人物叫做嵇康,他最擅长的四言诗也是受了曹操的影响,所以有这样的功业真的是很难。

回看曹操的《观沧海》以及回看曹操的一生,我们觉得,曹操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所以想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那些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
让人人都能读懂古文:这样读懂曹操的《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原文|翻译|赏析
《观沧海》解析鉴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听见诗歌]曹操《观沧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