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划粥断齑: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划粥断齑这一成语出自宋朝魏泰所著的《东轩笔录》: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主要说的是青少年时期的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的刻苦、清贫生活。

范仲淹家境

990年(淳化元年),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因病去世。

范墉死后,留下遗孀谢氏和年仅两岁的范仲淹相依为命,母子二人贫困无依,不得已之下谢氏只得抱着两岁的儿子进行改嫁,嫁给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而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跟随母亲改嫁后的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一点,但仍然十分清贫。7岁时,母亲谢氏教范仲淹识字,因买不起笔墨纸张,所以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之后更是到了10岁时才得以入私塾读书。

读书刻苦,以史自励、自律、自强

生活的艰辛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而他的母亲谢氏因为吃尽了许多苦头、饱尝过许多酸辛,便也把希望寄托在范仲淹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凡是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汉代朱买臣家贫,一边砍柴,一边读书;晋朝车胤,夜读无油灯,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读书;孙康则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读书;晋朝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

时间日久,范仲淹也被这些故事所潜移默化,读书成癖,自觉吃苦,乐在其中!

在县学读到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范仲淹心里豁然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放心吧,我有数,这已经不少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已经非常窘迫,对于这一点范仲淹心里清楚的很。所以,每次他从家里离开要去寺院的时候,都不会带太多的粮米,甚至他带的数量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的少。

他母亲看见了就会不停地在他身边絮叨,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是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是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而这时,范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我有数,这已经不少了。”

起初刚到寺院的一段时间里,范仲淹总是把粮米交给厨房,让寺院厨房的僧人帮忙做饭,范仲淹只需要随着寺院的钟声与寺院的僧人一同用饭就可以了。

可那时的范仲淹,从早到晚一门心思都在读书思考上,经常会因为听不见钟声而忘记吃饭,等想起来再去打饭时已经过了时辰,厨房已经没有饭了。

后来,寺院的僧人看见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把饭给他送了过去。送了几次后,范仲淹心里很过意不去,觉得这样总是给别人添麻烦不是个事。

“划粥”

于是,他便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己动手做饭。

每天夜晚他量好米,添好水,点燃自己拾的木柴便开始煮米粥。他总是一边续柴煮粥,一边读书,等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到了深夜,他便和衣而睡。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并且已经凝固成块。他便拿出小刀,把凝固的粥块平均分为四块,这样完整的一锅粥便被分成了四份。一日两餐,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这便是“划粥”。

“断齑”

有了粥,拿什么做菜呢?

这寺院就在大山之中,山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许多野菜,像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苋菜、 苦菜、荠荠菜、 蒲公英这些都非常多。

范仲淹白天去山洞读书时,便会顺便拔一些野菜回来。吃饭时把这些野菜切成细碎末,再加入一点盐巴拌匀,就这样菜便做成了,这就是“断齑”!

划粥断齑,可以说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还省钱,话说这可是范仲淹的首创!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了三年,基本上都是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后来,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的光辉表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语故事:划粥断齑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求学经历,奠定了“天下为先”的为官之道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善有善报
到寺院不要问这几件事
如何熬出一碗浓郁粘稠的黑米养生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