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解问题层次的方法——棱镜法

#每天写一点#个人能力提升#精读《好好思考》#分解问题层次的方法——棱镜法 #

在学生时代,面对问题,我们更多的关注具体答案,因为所有的试题都有标准答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能得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我们会发现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会别人思考的方式比直接得到答案更有效。

我们看周边人会发现,人们的学习能力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侧重于学习具体知识。学习者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概念、练习掌握知识方面。这个过程并不愉快。

第二阶段:探索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知识已经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了,而是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创造或可使用的工具。

今天就来分享从日常问题中挖掘不同层次思想的方法——棱镜法。

棱镜法脱胎于当年牛顿借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不同光谱层次的七色光的方法。

挖掘不同层次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通过追溯答案的因果链源头,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书中列举了李叫兽的一个案例。

李叫兽在混沌大学有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营销课,叫“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课上提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营销工具:需求三角。

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需求三角工具。但作者很好奇:李叫兽的“需求三角”思维模型的源头在哪?他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用更底层的原理解释这个方法?这个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开始追问答案的起源。他找来市场营销的经典教材《营销管理》,结果在第一章开篇就看到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这个概念变一下形式就是:“需求定义=购买能力+特定产品+欲望”。这与需求三角“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几乎一样。这时我们会发现需求三角这个工具源自《营销管理》的需求定义。只不过,大多数人读教材,觉得很枯燥,而李靖把教科书上的定义和生活中的案例应用结合起来思考,把枯燥的定义转化成了具体、形象的“需求三角”工具。

通过思想三棱镜的分解,我们就把“需求三角”从方法工具层深挖到了“需求定义”原理层,加深了对营销策略的理解。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需求和营销策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继续举一反三,翻看其他经典教材对需求的不同定义,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理解需求,并从中提炼出类似“需求三角”的思维工具。

书中还用此例解释,如何用思想棱镜进一步深挖“需求定义”背后的思维方式。

把需求拆分为“能力+目标物+缺乏感”的方法,背后展现出多种思维方式:

(1)这个需求定义是从“营销”这个特定目的出发思考的,因此这个定义是一个“专项定义”。因为,不同学科专家,出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一个词的定义会完全不同。比如,在经济学中,需求的定义变成了“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由此得出,不同工具有其适用的边界。

(2)这个需求的定义是对大量案例经验总结归纳形成的,运用了归纳法来定义。

(3)这种定义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哲学上的还原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需求定义)分割成为几个子问题,通过研究每个子问题来理解整体。之所以我们要把一个领域中发现的有效策略,不断深挖到思维方式,是因为,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这是更高级、威力更大的思维方式。

我们学习思维模型并不是要记住思维模型的定义,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而有效策略分为两类:有效的答案和有效的思考过程。有效的答案可以分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和学科原理;而有效的思考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视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查理芒格:解决问题时,仅需这3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解决问题的3种 “思维模型”
如何提升深层次思考能力,改变思维方式?
《好好思考》:如何建立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
“万能”段子助你看懂高深学术理论
不让自己变成自己厌恶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