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仲绝唱:病榻论相

管仲晚年病重之时,齐桓公前来探视,他坐在管仲的病榻前,问道:“仲父病得太重了,百年之后,谁能接替您?”

对于如此敏感的人事问题,管仲不好直接回答,于是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没有比国君更了解臣子的了。”巧妙地试探齐桓公的想法。

此时齐桓公正宠信三个人:一是杀了自己儿子让桓公品尝人肉滋味的大厨易牙,一是抛弃家国投靠桓公的卫懿公的庶长子开方,一是自宫以讨好桓公的阉人竖刁。桓公打算从这三个宠臣中选一个接任管仲的相位。他先问管仲:易牙如何?

管仲平时很瞧不起这三个小人,今见桓公欲以相位授予易牙,感到非同小可,便毫不含糊地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国君,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可!”

桓公再问公子开方如何,管仲对曰:“开方抛弃自己的亲人来投靠国君,这不是人之常情,这样的人不可信任!”

桓公又问竖刁如何,管仲道:“竖刁自宫以适君,这不是人之常情,这样的人不可亲近!”

桓公所提的人选三次被管仲否决,以为管仲想推荐其好友鲍叔牙为相,便说:“鲍叔牙如何?”

不料,管仲说:“鲍叔牙是个彬彬君子,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就算把千乘之国送给他,他也不会接受。即使如此,他也不可以执掌朝政。鲍叔牙的为人,好善嫉恶,见别人有一点恶行,便终身不忘。”

桓公问:“那么到底谁行呢?”

管仲回答说:“隰(xí)朋行!隰朋的为人,眼光长远而虚心下问。治国有可以不管的政务,治家有可以不知的家事,这只有隰朋能做到。隰朋在家不忘公事,在公也不忘私事,事君没有二心,也不忘自己。他曾用齐国的钱,救济过路难民五十多户,而受惠者都不知道是他的恩赐。称得上大仁的,难道不是隰朋么?”

管仲还为桓公分析了几个重要臣子的优缺点:鲍叔牙很正直,宾胥无很善良,宁戚很能干,曹孙宿能说会道。但是,鲍叔牙为人好直,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直;宾胥无为人好善,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善;宁戚为人能干,但不能适可而止;曹孙宿为人能说,但不能取信以后就及时沉默。能使国家安宁长久的,只有隰朋。隰朋为人,做事一定会量力而行。

管仲讲完,喟然叹道:“上天生下隰朋,本是做我的‘舌’的,我身子死了,舌还能活么?”

公元前645年初,管仲去世。可惜的是,隰朋在这一年也去世了。“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隰朋相继去世,只隔了十个月,

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后,最初还听从管仲之言,将易牙、竖刁和开方驱逐出宫。但身边没有了这三个小人的侍奉,桓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终于又将三人召了回来,赋予大权。才过了一年,借桓公生病之机,易牙、竖刁等人在桓公的寝宫外筑起高墙,竟将桓公活活困死在了高墙之内。之后,易牙、竖刁、开方、堂巫等人各拥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陷入内乱。桓公的尸体六十七天无人收敛,尸体生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

以上故事,乃根据《管子·戒》、《管子·小称》、《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综合而成。管仲病榻论相,可谓其从政生涯的绝唱!

首先,管仲连用三个“非人情”否定了易牙等三人,看似武断,其实大有道理。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儿子、亲人甚至自己都不爱的人,能去忠于你齐桓公吗?观察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若是违背了人之常情,那么他非傻即愚,非奸即盗,十有八九抱有不可告人的险恶目的。这倒是很值得玩味的知人一法。

其次,管仲以鲍叔牙为人太直、嫉恶如仇为由,认为他不适合做一国之相。而举荐“于国有所不知政,于家有所不知事”隰朋为相,此中含有深意。官场,既是鱼龙混杂之地,也是藏污纳垢之所,太刚正不阿的人是很难在官场立足的。作为一国之相,最重要的是要有度量,知道轻重缓急,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必要时还要懂得妥协。隰朋在小事上善于装糊涂,但大事不糊涂,是国相的最佳人选。所以,管仲不同意刚正不阿的鲍叔牙做相国,这既是为了国家利益,也是为鲍叔牙着想。

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最终落了个悲惨结局,齐国的霸业也因管仲和桓公的相继去世而中衰,令人扼腕!可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仅仅靠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都难免人亡政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仲齐桓公之死
怎样识小人,怎样用小人,管仲如是说
齐桓公用三奸臣饿死病榻
“管仲病榻论相”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鲍叔牙一手托起管仲,管仲至死不推鲍叔牙为相,事后才知他大智慧
齐桓公不听管仲临终劝说, 最终饿死病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