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操亲手炮制的三宗谋杀案

第一宗谋杀案的被害人叫孔融。

提及孔融,瞬间就会让人联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无论故事杜撰抑或确有其事,真实的情形是,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有一种说法,说孔融是孔夫子的第二十世孙。不过,这并无历史依据可以考证,颇有攀龙附风的嫌疑。此外,孔融还有两个名头,一是“神童”,二是“义士”。“神童”都知道,就是天生智慧,聪颖。那么“义士”呢,那是孔融十六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这样一个聪慧、讲义气的名士,怎么成了一宗谋杀案的受害者呢?那就得从曹操把孔融请到许昌当将作大臣说起。将作大臣这个官职主管工程、建设,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孔融尽职尽责,也非常有才干,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重视他,也器重他。直到公元197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一年,袁术称帝,曹操非常恼怒,一时又灭不掉袁术,就想杀掉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诬陷说他想废除太子,上奏请求将他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就因为这个事件,为日后的一宗谋杀案埋下祸根。

杨彪在这个事件中,显然是无辜者。而当朝官员中,只有一个人替他鸣不平,也只有一个人劝谏曹操,这个人就是孔融。孔融引经据典,用《周书》里的话警示曹操,说“父子兄弟,罪过都不相及”,意思是,父的罪过,不该牵连儿子,兄的罪过,也不该牵连兄弟。而杨彪只不过是袁术的亲家,如果您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您呢?

孔融这番劝谏,于情于理,都很中肯,几乎无懈可击。曹操最终改变了决定,没杀杨彪。这让孔融心里十分得意,甚至有些忘形。而孔融没察觉到,曹操虽采纳了他的主意,心里却暗暗不痛快。得意忘形的孔融反倒变本加厉,屡屡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在绝对权力的统治空间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处处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是历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智商,就显示不出自己卓尔不群。

这下好了,最终让曹操对孔融萌生杀心的一件事,是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这让曹操无言以对。

讽刺挖苦倒在其次,而对于重大决策的否定,这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这是曹操要灭掉的孔融的重要因素之因素之二,曹操要发兵到荆州攻打刘备。孔融与刘备的关系又很融洽。孔融一贯唱反调,在攻击刘备的过程中,难保他不会坏事。于是,曹操下了决心!但是,杀孔融要有一个名目,也就是说,要给孔融罗织一个罪名,或几个罪名。毕竟孔融是名士,曹操不会背上滥杀无辜的名声。那么,这就需要周密、严谨的谋划。一宗谋杀案就这样展开了。

准确地说,曹操分两个步骤,来实施这次谋杀。

第一步,他任命郗虑任御史大夫,指使他去查实孔融的过错。首先要说,曹操的这次任命是颇费心机的,因为他了解到郗虑与孔融原本不和。果不其然。虑很快就搜罗到足以给孔融定罪的证据,那就是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没以谋反的罪名来处置孔融,他还走了第二步。

第二个步骤,就是收集出孔融不孝的言论。其中有一条很关键孔融在闹饥荒的时候对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那么,孔融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呢?真实情况没有知道。而曹操在收集到孔融的不孝言论后,气愤地指出:孔融违天反道,不忠不孝,该杀!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曹操要以不孝的言论来定孔融的罪呢?难道这比谋反的罪名更大吗?

其一,从大环境来说,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也充分地掩盖了自己的谋杀动机。那么,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因此,曹操炮制的这一桩谋杀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非常成功。孔融虽然有才,到底是个书呆子,很快就被打入牢狱,而后被处死,尸首抛弃在市井中他的妻儿也全部遭到诛杀。

第二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叫祢衡,青州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

论才学祢衡不及孔融。但他和孔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诸事喜欢唱反调。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孔融屡次向曹操举荐衡,说衡也是一位名士。曹操素有吸纳天下人才的夙愿,便答应见见祢衡。

私下里,孔融和祢衡彼此欣赏,并且肉麻地相吹捧,祢衡称孔融是“仲尼不死”,意思是,孔融乃再世孔圣人。孔融则说衡是“颜回复生”。衡的狂傲其实很苍白,说起才学,他不过算是汉末的辞赋家罢了,有一篇代表作叫《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而他本人也像一只聒噪的鹦鹉,善于讥讽和责骂别人,内心却恶性膨胀。基于这种性格和德行,祢衡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肆讥讽曹操。曹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便召他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这让祢衡大为不满,穿着不合礼仪的衣服来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训斥,说鼓吏应当着特殊的服装。祢衡点头称是,来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脱下自己的衣服,直脱到一丝不挂。曹操尴尬得下不来台,强作欢颜地对宾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祢衡羞辱了。

祢衡这种找死的行为,连孔融都觉得过分,他责备祢衡的同时,又述说曹操的爱才之心。于是祢衡又去见曹操,意思是去认错。曹操得知也很高兴。哪知道祢衡穿着一件单衣,头顶破葛巾,手拿一根木棒,

一副放浪形骸的样子,走到大营门口,一边用木棒敲地,一边放声大骂,骂得毒辣刺耳。曹操暴怒,想祢衡这小子算什么东西,孤要杀他,不过像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曹操恼怒归恼怒,却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不好直接加害祢衡。于是他采取谋杀,这次的谋杀手法是借刀杀人。他派人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州牧刘表。

刘表早知道祢衡的大名,把他奉为上宾,让祢衡掌管文书,并指出“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对祢衡十分器重和信任。但祢衡仍然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他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他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衡一回来,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说写得太臭,然后把它撕得粉碎,掷于地上,接着他要来纸笔,手不停地重新写了一篇交给刘表。而且,衡还讥讽刘表的左右亲信,这些亲信就反过来整治他,到刘表那里去进谗言,说祢衡断言,将军难成大事,因为将军虽然宽厚仁义,却有妇人之仁,行事又优柔寡断,以后必败无疑。这番言论是否出自衡之口,不得而知。但谁听了都会相信是祢衡所言。 刘表当然不能容忍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他也不愿担恶名,就把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刘表知道黄祖性情暴躁,他的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可以说这宗谋杀案的主谋是曹操,刘表胁从,实施杀戮的是黄祖。 祢衡到了江夏以后,一开始,黄祖对他也比较看重。让他负责文件起草。衡也颇为卖力,工作干得相当不错,凡经他起草的文稿,轻重疏密,各得体宜写得十分得体,得到了黄祖的嘉赏。然而,祢衡本性难移。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当着众宾客的面,尽说些刻薄无礼的话!黄祖呵斥他,他反教训骂黄祖,说你这个死老头,少啰嗦!当着众人的面,黄祖哪能忍下这口气,于是命人把衡拖走,将他狠狠地杖责了一顿。祢衡还是怒骂不已,黄祖于是下令把他杀掉。黄祖手下的人也早对祢衡不满,得到命令,黄祖的主簿便当即把祢衡杀掉了。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虽然罪不至死,但死得也不算太冤。他的死既是他目空一切造成的,也是曹操所炮制的。祢衡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在曹操那里时,他便蔑视同僚连陈群、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这样的人,他也不屑于交往,说自己岂能和杀猪卖酒的人交朋友,就连他自己欣赏的孔融和杨修,他也是这番评价,说满朝中也只有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还凑合,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孔融当时四十岁,祢衡称呼他为“大儿”,可见祢衡的狂妄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因此,衡的死多少有些由自取。与衡比较起来,第三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就很冤枉了。

第三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叫杨修。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是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的为人与衡截然不同,他是一个谦恭的人,而且,从小就才思敏捷。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说: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反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由于杨修聪颖过人,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知外内”的主簿,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但是,杨修的聪明多是小聪明。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产生不满,心存芥蒂。首先来看阔门事件。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视察完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旁人都一头水,而杨修当即命人将门拆掉重建,说丞相嫌门太宽,所以在门上写个“活”字,“门”里“活”,就是“阔”,“阔就是“宽”。

其二是一盒酥事件,有人送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在盒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面面相觑,而杨修接过来就吃,对众人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事实上,这两个小事件,还不足以让曹操对杨修动杀心。而接下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他辅佐的是曹植,因为他猜测曹操会立曹植。

曹操命曹丕、曹植出邺城门去办事,事先又秘密下令城门守卫不得放行。这个安排却又被杨修猜中了,他就事先通报曹植,说守卫如果不放行,你身负王命,可以杀了守卫。曹植照杨修的话做了,杀了城门守卫,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有出去。杨修以为自己帮助曹植赢得了曹操的喜爱和器重,哪知道恰恰相反,这样一来,反而给曹操留下了曹植残暴、曹丕仁厚的印象。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抖机灵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曹操看透了他的这种小聪明。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愿意被下臣把自己看个透彻,杨修如果猜出曹操所想而缄默不语的话,也不至于遭到杀身之祸,可他却偏偏喜欢到处张扬,最终,他丧命于“鸡肋”事件。 公元219年,曹操亲率部队进军汉中,要与刘备决一死战。可是刘备死守不战。曹操攻也不成,退也无所据,真是进退两难。部下向他请示口令。曹操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听说后,立刻收拾行装,大家问及缘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心里已经决定回家了。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最忌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既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而真实情况是,半年后,曹操才采取谋杀孔融的方式,以杨修“露世言教,交关诸侯”,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结党营私的罪名,将其处死。这是杨修的真正死因吗?准确地说,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两大政治因素。一是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二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 总之,杨修太了解别人,太能洞悉别人心思,然而他却不了解,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师联盟:杨修之死——四世三公的乱世沉浮|文史宴
斩孔融、杀祢衡、处死杨修:曹操为何对他们痛下杀手?
曹操虽喜欢人才,却也杀过6位顶级谋士,一人之死让曹魏损失惨重
孔融和杨修死于小聪明?都是政治斗争需要
辕门射戟、祢衡之死、满宠审案、大耳说客--读《资治通鉴》笔记之六十八
史说三国:四十一 洛阳窘境(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