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缘者得:四大名医的抗癌心得,比天价抗癌药好多了

对那些突然来临的重大疾病,那些魔鬼一样挥之不去的癌症阴影,我们除了恐慌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收集了几个代表性的中医说法:

1、李可: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

2、吴清忠:长期保持血气的充盈就可以避免癌症。

3、林杰:肿瘤,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4、刘力红: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有些东西你不一定会理解、会认可,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呢?

为了定心。

我想知道,那些大医为何在面对诸多生死之后,还能信心十足地告诉你,不要怕。

1、林杰,肿瘤,其实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林杰 知名中医,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从医二十余年,是中医的多面手,手法、针灸、中药样样精通

肿瘤从潜伏期到转归期有无数种可能,但有的医生喜欢强调最不好的结果。

很多癌症病人的病情恶化,是从他得知自己患癌之后。“一个人总是被他的内心打败,而不是外界给他多少伤害。”患者听到之后,他的念头和思维就被这个最坏的可能性紧紧抓住,天天在恐惧之中,有时候,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

肿瘤,其实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每个房间都有垃圾桶,暂时储存垃圾。如果一个房间很干净,那是因为有人清洁过、管理过,垃圾桶被及时清空了。

肿瘤,就是身体为了保持整洁而设置的垃圾桶。健康人的身体正气很足,能把体内的垃圾及时清理,但是,当正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垃圾清除到体外,身体就会自发地把垃圾暂存到肿瘤这个垃圾桶里面,以免垃圾进入血液。

所以,面对肿瘤,切除肯定不是最好的态度。谁会认为一个房间里垃圾太多了,最好的方法是扔掉垃圾桶呢?

经常有病人切除肿瘤之后发现扩散了,林杰医生说,其实这是因为你把垃圾桶扔了,当然房间里就会到处是垃圾。

如果发现有肿瘤应该怎么办呢?

林杰医生建议,首先不要怕,不要慌,问问自己:我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结在身体里留下了印记?我有什么没有宣泄的情绪被压在心里?我有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先把心结解开。

不恐惧是非常重要的心法,相信癌症是自己的朋友,肿瘤的出现是在提醒自己反观自我,看看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还不自知。肿瘤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垃圾桶,没什么可怕,它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产物,不要用激进的、对抗的方式来对待肿瘤。

管理肿块的是阳气,解开心结,节约了阳气,身体就有力量去缩小肿块了。

一定要记住,现代医学经常强调的最坏的结果,只是无数种可能之一。

生活方式方面,林杰老师还有三个非常具体的建议:

① 离开熟悉的人群。

周围的人不断地嘘寒问暖,有时候会给人温暖的能量,有时候却给人增加了压力。对于一个肿瘤患者,亲友们的过度关心会时常提醒他自己是个重病人,反而强化了心理阴影和负能量。

② 改变节奏,改变动静阴阳。

原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的,学一学打坐、站桩,让自己静下来;原来特别宅,不爱出门不爱活动的,多出去旅行,接触不同的山水风景、不同的人,把视野打开。

③ 调整作息时间,调整饮食。

不熬夜,不大鱼大肉,让身体内部节律正常、有序。

2、李可: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

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著《人体与阳气》一书

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

若在肿瘤早期,中医治疗还差不多。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往往当你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肿瘤,它长在体内,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过大,需要很长时间调理。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肿瘤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只有等到他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

李可还将得病原因总结有三:

① 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阴阳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聚是肿瘤的基本病因病机。

人之阳气的多少取决于脾胃。元阳虽藏于肾,但而要后天脾胃的滋养。元气升降出入的运行也依赖脾升胃降的斡旋之能。

如果进行中西医比较,西医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与中医的脾勉强对应。大家都承认免疫系统是人体对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换言之,脾胃虚寒是易于发生肿瘤的体质类型。

② 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人体的津液精血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寒湿伤阳则津液精血的运行缓慢甚至停滞,易于形成瘀血、痰湿、食积等有形之邪。

有形之邪又会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

③ 情志内伤

薛立斋的《外科枢要》认为:“肉瘤之生,始于“郁结伤脾”。

根据我们对肿瘤患者的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情志事件的刺激,有的病人治疗后效果不错,但由于精神的刺激又使病情加重。

忧恚则气结,气结则阳气不通,阳气不通则出现在何脏何经络,则肿瘤就有可能发生在何处。

3、吴清忠:长期保持血气的充盈就可以避免癌症

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作者,一度成为中国年度最畅销图书。

肿瘤或癌细胞的形成主要是血气能量太低,生活不正常是癌症的最大成因。

血气极低症状的形成有许多可能的原因:

有些人是受到重大精神打击、长期精神抑郁,造成神经衰弱的失眠,长期失眠自然造成血气长期下降。长期担任夜班工作,睡眠颠倒,还有目前网络族经常上网到三更半夜,违反了自然,当然血气能量低落。另外更多的是生食动物性食物,造成身体免疫系统疲于应付,最终失去抵抗细菌的能力。

明白了肿瘤的原因,因应的对策就很简单了,治本的方法主要是养成下列生活习惯:

严格执行一式三招,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正确的对付疾病,不使疾病残留后遗症。

不食用生的动物性食物。

不轻易动怒,不能避免的动了怒,则必需在未开始生病前就采取正确的消气措施:

按摩肝经,或找中医针灸师在脚上太冲穴针灸,留针十五分钟。

食用陈皮梅疏泄肝气。

所谓一式,就是补气血,保持造血量大于耗血量,相当于企业的营收大于开支,也就是要保持企业盈利的状态。事实上,当人体有了足够的气血,它自己就会修复体内所积存的问题,使我们处于良性循环中。

三招,就是指敲胆经、早睡自然醒和压心包经。其中,前两招是在造血,第三招是善后,也就是处理气血充足时产生的一系列反应。

只要养足了血气能量,身体能力足够了自然会进行清理垃圾的工作,没什么值得紧张的。

4、刘力红,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

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首席教授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讲阳气的内容,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关于禀性,凤仪先生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那凤仪先生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胃;恼伤肺;烦伤肾,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才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二十两(各15g) 枳壳 陈皮各六两(各9g)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各三两(各5g) 半夏汤泡,三两(5g) 厚朴 干姜各四两(各6g) 麻黄去根、节,六两(6g)

【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桂令匀。每服三钱(9g),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中盏热服

(现代用法:上药为散,每服9g,生姜3片,水煎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方歌】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苓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用各充。

【证治机理】本方证系寒、湿、气、血、痰五积所致。外感风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中阳受损,脾胃运化失常,停湿生痰,阻滞气机,气血不和,故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妇人以血为本,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可见月经不调、心腹疼痛。寒为五积之始,故治疗应以表散外寒、温化里寒为主,兼以行气活血、祛湿化痰。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

【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方解】

方中重用苍术,既解表又燥湿,配厚朴,合陈皮、甘草,法取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相伍,法取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内寒,合而用之,以散寒积;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桔梗、枳壳升降气机,与厚朴、陈皮为伍,以行气积,并可助化痰除湿;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本方能温里散寒,行气活血,故对妇女血气不调、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治之。

【配伍特点】消温汗补四法并用,表里同治,主以温消。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寒、湿、气、血、痰五积证之代表方。以身热无汗,胸腹胀满或疼痛,苔白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方论选录】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汪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

拓展阅读:

五积散首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处方:

苍、白术各15g,桔梗18g,麻黄、枳壳、陈皮各15g,厚朴、干姜各12g,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各9g

按:配方剂量与院方有所出入,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白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

五积是指寒积、湿积、气积、血积、痰积,以寒积为主。

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以寒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气、津、血的运行输布。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气相对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里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

总而言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

1、若影响到气,气机运行不畅。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在胃脘,则表现为胸胁满闷;在肝经,则表现为胀满疼痛。

2、若影响到津,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成湿。若湿邪困阻肌表,则为麻黄加术汤的表现。除了恶寒、身重等症状之外,还有全身酸痛的表现。(当五种因素同时存在时,疼痛可以作为病人的主证);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呕、利、痞等症状,所以病人往往有恶心欲呕、腹泻。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气机不畅。

3、若影响到了血分,导致血瘀之证。一方面,疼痛往往会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则会出现痛经。

总而言之,五积中以寒为中心,五种因素相互的影响,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制用法

(1)上药共粉碎如黄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黄发香即可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

(2)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依症情选用。

【验案举例】

1、慢性胃肠炎兼带下证

1952年土改时,我们配合下乡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该地是高寒山区,气候严寒,治一李姓妇,年34岁,结婚十年未生育。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无脓血,腹部鼓胀疼痛如妊娠状,按之则觉舒适。并下白带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腻,脉沉细而缓。证属脾肾虚汗作泻,予五积散细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枣汤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症情明显减轻,腹胀消退,大便白带均减少,再给药一月继续服用。于53年夏季复诊时病痊愈,面色红润,身体健康。

2、寒热似疟

魏××,男,52岁,教师。

于1963年前来我院门诊。

初诊:患者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体温测量在38.5℃左右。烧至一小时即出汗退凉,如疟状,同时感到两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闷、痰带风泡,胃纳呆滞,饮食少思,舌苔白厚,脉虚数。如此已一月有余,经注射复方奎宁,中药服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未效。证属寒湿阴邪客于经络,表里俱寒。予五积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葱姜为引,两剂服完,病竟豁然。

体会:

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胃,祛湿,除胀满,消食积;参以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头身疼痛;加以四物去地黄,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并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利胸膈,调气除满,以祛痰积气积;内藏桂苓甘术汤以涤饮散邪;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取之从小便出,此虽内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综观全方,结构严密,运用曲当,颇为广泛。

本方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日人龙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闷、寒证、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炎、带下、月经不调(《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

五积散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陈修园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时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时方歌括》)。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 甘草炙黄,一两(3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证治机理】

本证系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困脾胃,气机失畅,见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等,皆为湿邪困阻之象。由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临证指南医案》),故治宜燥湿运脾为主,辅之行气和胃,使气行而湿化。

【方解】

方中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厚朴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陈皮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甘草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化,辅以行气;主以运脾,兼以和胃。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阴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附方】

1.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原名不换金散)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各10g)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表寒证。症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2.柴平汤(《景岳全书》) 

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二盅,加姜、枣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鉴别】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寒多热少之湿疟。

【方论选录】

夫土曰稼穑,不及为之卑监,太过则曰敦阜。平胃者,平胃中之敦阜也。然土无成位,湿无专主,皆从化而来,从化而去,随人之脏气使然,阴虚者化为湿热,阳虚者化为寒湿。故治此者,当因其未化而化之,乃无后患。故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行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平和也。(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续名医类案》

戊寅十一月,高鹾使公子患似痢非痢,红多白少,恶寒微热,脉滑而数。询知自夏秋以来,由川北随任之粤,久积暑湿感冒而发。用平胃加羌、防、苏、藿,一剂而寒热退,再剂加槟榔、木香而瘳。

或问痢忌燥药,今用苍术而愈,何也。曰:常人痢疾,因暑令火热之气而得,燥药乃天时之所忌,是以不可擅用;今以积湿之病,发于隆冬外感,乃得力要药也。(《续名医类案》卷六)

《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胃脘痛

田某,男,65岁。1965年1月9日初诊。胃脘疼痛已多年,经常发病。这次疼痛一月余。痛甚时不欲食,冒清酸水,胃胀,左胁气窜至胃脘,以致心下堵塞难受,得矢气较舒。询其病因,常饮冷水,饮食不节,犯病往往因受凉或食生冷而引起。脉弦有力,舌正苔白腻。属寒湿中阻,肝胃失调。治宜温散寒湿,调和肝胃。处方:

炒苍术一钱半,厚朴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炙甘草八分吴茱萸一钱,法半夏二钱,生姜二钱,茯苓二钱。服3剂。1剂两煎,共取400mL,分3次温服。

1月13日复诊:服1剂药后疼痛即止,第2剂药后胃脘舒适,欲食。脉转缓和,舌正苔减。原方加麦芽二钱,再服。继汤药之后,以香砂平胃丸,每日两次,每次二钱,温开水送下,以资巩固。

按:饮食不节,常饮冷水,最易导致寒湿中阻,肝胃失调,农村此种病证较多。温散寒湿,调和肝胃,乃为正治。本例选用平胃散合小半夏汤加茯苓,佐吴茱萸泄肝和胃,其效甚速。若兼有关节疼痛,选用五积散也是蒲老医生的多年临床经验。(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小儿流涎

李某,男,12岁。2012年6月18日初诊。流涎数年,四季不断,上课亦流涎不止,拭纸无数,患儿颇以为苦,甚至厌学。多方求治,辗转儿科、口腔科、外科,排除神经系统病变。西医治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山莨菪碱,间或输液,但毫无改善。患儿面色稍黄,不思纳食,口腔无溃疡破损,舌淡微腻,脉缓。考虑患儿脾虚气弱,治以益气健脾,收敛固摄为法。处方:党参、山药、益智仁、五味子、石榴皮等近1月,收效甚微。今患儿再至,腹满,纳呆,苔白腻,脉濡缓。考虑患儿脾胃虚弱,运化水液和腐熟水谷受阻,水津失于输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痰饮水湿停聚而致痰涎内生。故治疗不单纯在于温补固涩,而在健脾运化水湿为法。选方平胃散加减,苦温燥湿,行气化滞,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处方:

苍术10g,厚朴6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

服药1周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再进7剂,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巩固2周。

随访1年未再发病。嘱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炸之品。[高改宏.平胃散治疗小儿流涎验案1则.江苏中医药,2014,46(3):55]

慢性萎缩性胃炎

饶某,女,64岁。2012年2月11日初诊。

胃脘部胀满间断发作3年,加重伴纳差1周。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阴性。病理示:(胃窦)萎缩性胃炎1级,伴肠上皮化生。

刻诊: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嗳气,烧心泛酸,纳差,舌质暗,苔黄厚,脉弦滑。证属湿滞脾胃。治宜健脾燥湿,理气消胀。予平胃散加减。药物组成:

苍术15g,柴胡、厚朴各12g陈皮、白芍、浙贝母、蒲公英、海螵蛸各9g,木香、黄连、三棱、白及、甘草各6g。5剂,日1剂,水煎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

2012年2月16日二诊:胀满、烧心、泛酸等症较前明显减轻,仍伴嗳气、纳差,舌质暗,苔白厚,脉弦滑。上方去黄连、蒲公英,加川芎9g,丹参9g,焦麦芽12g,生鸡内金12g,再服15剂后,上述诸症缓解,继续门诊随诊调理。

按:本例为老年女性,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以胃脘胀满为主症,属中医学胃痞范畴。其病机为年老体弱,饮食不节,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内生湿浊,湿滞日久而化热,湿热互结,气行不畅,气滞日久则致血瘀。以平胃散为基础方治疗,方中加柴胡、白芍、木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海螵蛸抑酸;配三棱、白及破血止血,消胀生肌。全方以燥湿运脾为主,兼清热、消胀、活血,使湿浊去、郁热清、胀满消而诸症皆除。[于立友.汪龙德运用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河北中医,2013,35(2):170-171]

胆汁反流性胃炎

李某,男性,20岁。2006年8月6日初诊。

上腹痛反复发作1年余,查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重度),B超示肝胆脾胰等未见异常,经西药结合胆汁、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及中药清热化湿和胃等治疗效果不显。目前上腹痛明显,恶心呕吐清水痰涎,嗳气脘胀,纳食少进,大便质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而滑,脉细弦。辨证为寒湿中阻,胃失和降。治予温化寒湿,降逆和中。处方:

炒柴胡10g,炒苍术10g,厚朴10g姜半夏10g,茯苓15g,陈皮5g,炒白术10g,煨木香10g,炮姜10g,吴茱萸3g,小茴香8g,甘草3g。

药进7剂,上腹痛明显好转,恶心呕吐已止,纳谷增加,原方加减共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体重增加,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病告痊愈。[孙蓓,顾庆华.平胃散加味治疗消化系统急症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847]

高胆固醇血症

赵某,男,46岁。患者形体肥胖,四肢困倦,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苔白腻,脉濡。查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均升高。辨证:水湿停留,湿困脾胃,运化失健。治法:燥湿健脾。方予平胃散加味。处方:

苍术12g,厚朴10g,陈皮6g,六一散10g(包煎),茯苓30g,薏苡仁30g,藿香10g,佩兰10g,泽泻15g,绞股蓝15g,神曲10g,白豆蔻6g(后下),姜半夏1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加强锻炼,节制饮食,忌食生冷瓜果及酒类饮料。

患者服药7剂后,便溏腹泻好转,纳谷稍增,但苔仍白腻。原方苍术加至20g,续服15剂后,苔转为薄净,四肢困倦好转,大便仍溏,复查三酰甘油及胆固醇较前好转。原方去绞股蓝、六一散,加入白术15g,荷叶15g,续服15剂后,大便已成形,日常工作活动精力充沛。原方加减续服1个月后停药,半年后复查血脂在正常范围,肥胖之体稍有改善。[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功能性消化不良

陈某,女,34岁。患者反复上腹部胀痛,伴有早饱、嗳气、恶心3年余,因疾病长期未愈,精神紧张,竟致劳动力丧失,整天蜷卧在床。刻下:纳差,畏寒(就诊时正值初夏,然仍着冬装),神疲困倦,舌苔白腻,脉濡细。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肝肾功能正常。

辨证: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湿困脾胃,胃气上逆。

治法:健脾燥湿,和胃降逆。方予平胃散加味。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6g,六神曲10g,沉香曲10g,白茯苓30g,郁金10g,玫瑰花6g,佛手柑10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生白芍15g,桂枝6g,姜半夏10g。

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7剂后,上腹痞胀略有减轻,恶心嗳气好转,但仍畏寒,神疲困倦。

处方:苍术20g,白术20g,厚朴10g,陈皮10g,六神曲10g,沉香曲10g,白茯苓30g,九节菖蒲15g,玫瑰花6g,佛手柑10g,桂枝10g,姜半夏10g,六一散10g(包煎),藿香10g,佩兰10g。

患者服上药15剂后复诊,喜形于色,诉腹胀已减大半,纳谷增旺,神疲困倦好转,已减厚衣,且能做家务劳动。病有起色,续以燥湿健脾,佐以益气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北沙参15g,苍术12g,白术12g,陈皮6g,绿萼梅6g,佛手柑10g,姜半夏10g,九节菖蒲15g,神曲10g,沉香曲10g,黄芩10g,香白芷10g,白茯苓30g。

续服15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衣着若常人,体质量增加3kg。以四君子汤7剂调理善后。

1年后随访,疾病未再复发。笔者体会,功能性消化不良虽并非一定有湿,但应用平胃散确能缓解病情,甚至治愈。[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肠易激综合征

潘某,男,28岁。患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4年余,腹泻多发生于早晨和中餐后,遇工作紧张或旅行前多有发生,苦不堪言。曾在本院行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平时注意体育锻炼,但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较大。切其腹,软而无压痛,诊其脉稍虚,舌淡胖,苔薄。

辨证:肝郁脾虚,湿滞脾胃。

治法:健脾燥湿,缓急止痛。方用平胃散加减。

处方:苍术15g,马齿苋30g,厚朴10g,陈皮6g,甘草6g,生白芍20g,黄芩10g,广木香10g,防风10g,炒白术12g,六神曲10g,八月札10g,绿萼梅6g,佛手柑6g。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痛减轻。药已中的,原方续服15剂后,患者已无腹痛腹泻,但见乏力、大便溏,舌体胖,苔薄白。原方加白扁豆30g,续服15剂后大便如常,体力渐复。原方加减继服1个月后停药,随访1年,诉偶尔发作1~2次,但均可不药而愈。[刘波.平胃散应用之发挥.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6):63-64]

反复性口腔溃疡

陈某,男,38岁。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刘老思忖片刻,乃处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观其效。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3g,黄连6g。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张保伟.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1):12-13]

不寐

庞某,男,38岁,工人。1994年3月9日就诊。患者2个月来夜不能寐,服安定等药仍不能入睡,甚或彻夜不寐,头昏不思饮食。追问病史,患者有胃溃疡病史,2个月前因饮酒过量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发作,先后服用胃复安、甲氰咪呱及中药等均未见效。刻下症见头昏失眠,脘腹胀满,恶心,口淡无味,神疲无力,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脉滑。治宜健脾化湿,和胃安神。以平胃散加味。

处方: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甘草6g,半夏10g,枳壳10g,炙远志10g,神曲10g,茯苓10g,竹茹10g,大枣4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晚临睡前服1剂,连进6剂,呕恶止,腹胀除,饮食增,夜寐达7小时以上,后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10天,病愈。

按:本例为饮食所伤,脾胃升降失职,湿浊中阻,上扰神明,神不守舍而致不寐,先用平胃散化湿和胃以治其标,再以香砂六君治其本。切中病机,故获捷效。[谢建华.谢兆丰用平胃散举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120]

多寐

患者,男,26岁,1994年10月21日初诊。因口渴饮冷,2天后出现多睡,服脑清片、谷维素等皆无效。现每日睡眠16小时以上,苦恼至极。诊见:体型矮胖,形寒自汗,精神萎顿,头蒙如裹,倦怠乏力,四肢沉重,纳谷不香,大便溏薄,静坐片刻即可入睡,呼之则醒,醒后复睡,脉沉,苔白腻。证属湿邪困脾,阳气痹阻。治以燥湿健脾,化浊醒神。平胃散化裁:苍术9g,厚朴6g,陈皮6g,生酸枣仁20g(打碎),胆南星10g,石菖蒲10g,藿香9g,桂枝6g,淡附片6g(先煎)。上方12剂诸症消失,继以香砂养胃丸9g,每日2次口服,和养脾胃。

按:《丹溪心法》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患者形体丰肥,体肥者多痰湿,复口渴饮冷,致湿邪外束,内困脾土,运化失司,清阳不升,则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脾主四肢,脾阳不振,则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湿阻中州,则脘闷纳差,便溏。郝老以苍术燥湿健脾,藿香芳香化浊,陈皮理气和中,厚朴宽中理脾祛湿,石菖蒲、胆南星、生酸枣仁化痰醒脾,提神开窍,桂枝通阳化气,淡附片温里助阳,湿浊得化,脾胃健运,则神爽身轻。[刘兴山,刘林娜,郝怀清.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124-125]

脓疱疮

患者,男,45岁。1995年6月7日初诊。2年前夏季两手掌起脓疱疮,日渐加重,继而两足跖部亦起,此消彼起,溃流黄水,缠绵不愈,瘙痒无度,内服外用中西药物均无效。伴见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四肢困重,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证为脾胃湿热,氤氲成毒。治以燥湿健脾,清热解毒。

处方:苍术15g,陈皮12g,厚朴10g,地肤子2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连翘15g,蚕砂15g,蝉蜕6g,硫黄1.5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服3剂后,脘腹得舒,脓水减少,亦无新生者。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5剂后痊愈。[刘兴山,刘林娜,郝怀清.应用平胃散验案四则.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124-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方解读—平胃散
平胃散治验三则
祛湿——苦温燥湿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被湿气困住的你,要不要试试平胃散?
治湿平胃丸
平胃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