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狂人日记》的理解

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辨伪

现代性、白话文、文学性。

古代就有白话文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

陈衡哲的白话文小说《一日》1915年发表,但圈子很窄,了解的人不多,记录的是一天的事宜,缺乏文学性。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内涵深刻,在此以后,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创作兴盛起来。

1、“吃人”意象的两种理解

A.文化意义:文化对人的扭曲和异化

本质:群体性、流行性、权威性对个性

B.肉体意义:人心中兽性的隐藏,残酷与野蛮。


2、吃了妹妹的几片肉

A.在群体性、流行性、权威性面前,真知没有生存空间,个性更难以保存。

B.自我审视,自我反省。


3、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

开放性的结局:

狂人大梦初醒,适应社会,去吃人;

狂人深入社会内部,去解放人。

A.在文学革命如火如荼时,鲁迅先生并没有想年轻人一样盲目乐观,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2、文言小序的功用

形式:

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形成一种对比和落差。

1、相当自然地体现出文言文艰涩难懂,白话文平白晓畅,高下立判。(可以联想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新文化运动中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的倡议,《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特殊地位。)

内容:

1、文言文有其社会基础和价值观支撑,那就是封建社会和封建伦理道德,白话文则是民主社会和民主科学的精神在支撑。文言小序中表达的是封建伦理道德下人们对狂人的看法,而作者实际上要表达的,恰恰与之相反。

2、客观上为日记体小说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背景,有益于突出小说揭示“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主题。


白话文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文言文则代表(象征)现实世界的声音,而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

新文化--旧文化;

个体—群体

自我(真我)--他我(假我)

反叛--归顺

清醒--麻木


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战士说

狂人说

狂人兼战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题】回望百年前的现代白话文运动
《狂人日记》|荒唐言下的辛酸泪
309.文言难懂在哪儿
国学知识:何谓“文言文”,最短的文言小说
《文化偏至论》——青年鲁迅的“逆袭”史观
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二十一——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